《歌手》第二期林志炫遭淘汰,是个人还是比赛问题?赛制合理吗?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5-24 07:49 2

摘要:林志炫的爆冷出局,可以看作是艺术追求与综艺逻辑的一次硬碰硬,这里面既有歌手的个人执念,也暴露了竞技类综艺的生存法则,而赛制的设计又放大了这种矛盾,很难说完全不合理。

林志炫的爆冷出局,可以看作是艺术追求与综艺逻辑的一次硬碰硬,这里面既有歌手的个人执念,也暴露了竞技类综艺的生存法则,而赛制的设计又放大了这种矛盾,很难说完全不合理。

音乐竞技节目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它既想追求艺术性,又不得不向娱乐性和流量话题妥协。林志炫这次的表现,恰恰卡在这个夹缝里。

几十岁的老将带着一身本事回归,冲着“直播不修音”的诚意而来,结果两场就被送走,这事儿搁谁都得懵。可细看他的选歌和表演,问题或许就藏在里面。

首场《悟空》玩得太大,京剧腔加实验编曲,观众听着像天外飞仙,乐评人却觉得用力过猛,整出个四不像。

认可的夸他有胆量,敢在竞技舞台搞先锋艺术,听不下去的吐槽“造型像发疯的鹦鹉”,“编曲难听到裂开”,口碑两极分化明显。

第二场《秋意浓》赶紧回归熟悉的抒情路线,又被说缺乏新意。

这首歌的原作是玉置浩二的《行かないで》(中文译为《不要走》),原为一部中日合拍电视剧《再见了李香兰》的主题曲,是老林个人的最爱之一。但这歌被翻唱过八百遍,观众耳朵早磨出茧子。技术流再牛,也架不住审美疲劳,投票时自然手抖。

尤其是林志炫现在的嗓子,也真是肉眼可见的老了,现在这种厚重感,唱出来的效果的确是不好听。且这首秋意浓,要比正常版本的音更高难度大,真的是岁月不饶人,横竖都不对味,观众投票自然不会高,自己成功送走自己。

选歌这事儿,林志炫不是没挣扎过。网传他准备了英文歌和冷门曲目,全被节目组毙了,最后只能拎着现成的《秋意浓》上台。

粉丝骂节目组“做局”,可换个角度想,平台也得考虑收视率和流量密码。年轻观众爱看炸场子、飙高音,老艺术家抱着情怀硬刚,就像拿蜡烛跟烟花比亮度,输得不冤。

赛制有没有锅?当然有。这季搞了个揭榜制,马嘉祺挑战白举纲成功,结果淘汰的却是综合排名垫底的林志炫。

这种赛制设计,确实是推波助澜的火药桶。两场综合排名定生死,首场第七、二场第六,数据上挑不出毛病,数学上确实垫底,可观众心里总觉得哪里不对。

这个规则乍一看有点冤,毕竟林志炫没直接和马嘉祺PK。但节目组可能就是想制造这种戏剧性,让比赛更有看头。你说它不公平?规则白纸黑字写在那儿,所有人都得按这个来。你说它合理?确实有点欺负老实人。

现在的音乐类综艺,早不是纯拼唱功的战场。流量明星自带粉丝军团,投票时一人能投出十人份的热情。

林志炫的观众基本盘多是中年技术粉,投票时讲究理性分析,可架不住年轻粉丝的集中火力。

节目组当然想要真实演唱,但身体却很诚实,因为更需要话题热度。单依纯连拿两场第一,马嘉祺揭榜成功,大数据证明新生代流量才是收视保障。老艺术家成了背景板,残酷却现实。

有人说林志炫活该,端着艺术家的架子不肯低头。

可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种坚守?直播不修音是他的底线,宁愿暴露换气声也不愿假唱。年纪最大还带着乐队提前几个月排练,鼓点误差控制在0.01秒内,这劲头比小年轻还拼。淘汰后轻飘飘一句“没事儿”,比哭天抢地更让人破防。

林志炫的淘汰引发黑幕论,但话题度反而上去了。单依纯马嘉祺这些新生代关注度暴涨。你说他们故意做局?未必。但你说他们完全没考虑流量效应?那也太天真。

音综走到今天,早就是商业和艺术的混合体。既要口碑又要热度,哪有那么容易平衡。

他的体面退场,自己倒是看得很开,说排名不是唯一追求,满意自己的艺术表达就够了。这话听起来很艺术家,但也透着一股无奈。

竞技舞台就是这样,你再有态度,观众不买账就是白搭。但反过来讲,如果所有人都迎合市场,音乐就没有多样性可言,没有艺术性的流量,终究是空中楼阁。

来源:之乎者也小鱼儿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