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3日晚,湖南卫视《歌手2025》第二期竞演在万众瞩目下落下帷幕。这场被网友称为"年度最残酷竞演"的对决,不仅诞生了首位双连冠歌手,更以双揭榜赛制引发热议——单依纯凭借《天空》再度登顶,阿云嘎挑战陈楚生失利,马嘉祺逆袭白举纲成功,而林志炫因综合两期排名垫底
5月23日晚,湖南卫视《歌手2025》第二期竞演在万众瞩目下落下帷幕。这场被网友称为"年度最残酷竞演"的对决,不仅诞生了首位双连冠歌手,更以双揭榜赛制引发热议——单依纯凭借《天空》再度登顶,阿云嘎挑战陈楚生失利,马嘉祺逆袭白举纲成功,而林志炫因综合两期排名垫底遗憾离场。这场音乐竞技的背后,是新生代歌手的崛起、传统唱法的困境与赛制创新的博弈。
首期以原创《珠玉》惊艳亮相的单依纯,此次选择王菲经典《天空》进行颠覆性改编。编曲团队将空灵意境与电子元素结合,副歌部分连续8个C5高音展现惊人声压,抖音相关短视频播放量3小时内突破8000万。她巧妙融入民族乐器,粉色纱裙与灯光效果营造出"云端仙子"的视觉冲击,被乐评人称为"教科书级现场"。两场表演零失误,情感细腻与技巧炸场并存,不仅征服了45岁以上高知群体,更以"养成系歌手"形象收割年轻观众,累计获得超过35%的观众投票份额。
单依纯的连冠标志着00后歌手在音综中的崛起。与其同台竞技的马嘉祺、白举纲等新生代,正凭借粉丝投票与舞台感染力逐渐占据主流。这种现象背后,是音乐市场审美趋向年轻化、多元化的必然结果,更是节目制作方通过"考古营销"强化选手人设的成功案例。
音乐剧演员阿云嘎以《余温》挑战陈楚生,虽被评价为"零失误"的艺术品,却意外落败。他将蒙语Rap与咏叹调切换,史诗级舞美设计打造出"神级舞台",但强戏剧化表达在直播镜头前显得曲高和寡,弹幕飘过"仿佛在看歌剧,想鼓掌但不敢动"的扎心吐槽。反观陈楚生改编的民谣摇滚《我用什么把你留住》,以"活着其实很好,再吃一颗苹果"的烟火气歌词引发全场大合唱,最终以微弱票差胜出。
这场对决折射出音乐竞技的残酷现实:当音乐剧遇上民谣,专业评审或许会选前者,但大众更愿意为"共情"买单。阿云嘎近年尝试将民族元素融入音乐剧,却在《歌手》舞台遭遇"身份切换的冲突"——宏大叙事难以抗衡流行曲风的传播力。尽管如此,他坚持推广音乐剧的初心仍赢得尊重,#阿云嘎选曲太小众#的热搜也引发行业对艺术表达与大众审美的深度反思。
林志炫的离场成为本期最大争议点。这位曾以《没离开过》封神的老将,首期选择《悟空》进行京剧改编,却因过度注重肢体表演导致唱功崩盘——音准出戏、独白突兀、降调处理等问题被乐评人批为"将唱功舞台当成了表演舞台"。第二期《秋意浓》虽展现稳定唱功,但周深、张靓颖等版本珠玉在前,观众反馈"毫无新意"。两场排名第七、第六,综合垫底的结果让其黯然离场。
争议焦点在于:当《歌手》从"音乐竞技"转向"直播真人秀",传统实力派歌手的生存空间正在被压缩。林志炫试图推广京剧文化的初心值得肯定,但其表演形式与节目"流量至上"的规则产生冲突。正如豆瓣网友所言:"芒果这次演都不演了,直接第一期就开始捧自己人,请三个外国歌手来做陪衬,顺便再献祭个林志炫。"这种评价虽带情绪,却揭示了节目赛制对艺术表达的潜在制约。
时代少年团队长马嘉祺以揭榜歌手身份挑战白举纲,选择中岛美嘉经典《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进行改编。他在前半段因紧张气息不稳,但后半段渐入佳境,清唱部分清亮音色与情感爆发力获赞"稳如CD",副歌加入的京剧青衣唱腔更成为神来之笔。节目组后台数据显示,其实时投票支持率从第8位逆袭至第6,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3.1亿次。
这场胜利不仅是马嘉祺个人的突破,更被视为男团成员冲击专业音乐舞台的标志性事件。他闭关三个月减重12斤,每日投入14小时声乐训练,并邀请《歌手》前音乐总监梁翘柏担任指导,这种"破釜沉舟"的态度赢得业内外认可。值得注意的是,其粉丝通过"音乐助力榜"贡献超500万应援值,这种新型互动模式正在重塑音乐竞技节目的评价体系。
本期节目首次采用"双揭榜"赛制,阿云嘎、马嘉祺分别挑战在线歌手,若两人均成功则淘汰末两位选手。这种设计虽提升了节目悬念与观众参与感,却也引发争议——陈楚生高音破音被塑造成"真实",阿云嘎的完美却被批"油腻",舆论操控痕迹明显。总导演洪涛解释称"必须同时满足艺术分与流行度双重标准",但音乐评论人李星指出:"这种赛制可能导致歌手过度迎合观众口味,偏离音乐本质。"
从单依纯的技术流统治到林志炫的艺术化困境,从阿云嘎的音乐剧折戟到马嘉祺的偶像派逆袭,《歌手2025》第二期竞演不仅是一场音乐盛宴,更是当代华语乐坛生态的缩影。当流量与艺术的博弈日益白热化,如何在竞技规则中守护音乐初心,或许是比名次更值得思考的命题。随着赛程推进,单依纯能否延续神话?新生代歌手能否持续破圈?国际唱将何时迎来爆发?这些悬念都将在未来的舞台上逐一揭晓。
朋友们,读完这篇文章有什么感想?评论区分享一下!
来源:完全化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