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手2025》第二期落幕,23岁的单依纯以翻唱王菲的《天空》蝉联周冠军,成为节目史上首位开赛两连冠的歌手。
《歌手2025》第二期落幕,23岁的单依纯以翻唱王菲的《天空》蝉联周冠军,成为节目史上首位开赛两连冠的歌手。
超高的人气与观众认可,与其说这是竞技,不如说是“降维打击”。
不禁替这档已经播出十季了的老牌音综松了一口气,湖南卫视这次又押中宝了。
与之形成刺眼对比的,是林志炫在第二期淘汰环节略显仓促的告别致辞。
这位三次参赛《歌手》的"技术流宗师",在新生代歌手的围剿下黯然离场,恰似一记重锤击碎了行业对"资历即正义"的迷信。
这场看似偶然的世代更迭,实则是湖南卫视酝酿多年的战略转型。
当观众还在讨论"没有天王天后镇场是否影响节目规格"时,制作团队早已将目光投向更深远处。
单依纯的松弛表现堪称教科书:发布会现场被镜头捕捉到的闭目养神,竞演前面对陌生新作《珠玉》的从容笃定,面对前辈歌手的大方得体。
这个23岁的姑娘用超越年龄的舞台掌控力,证明了新生代歌手的"顶配"实力——当她在副歌部分祭出跨越三个八度的华丽转音时,弹幕池瞬间被"如听仙乐耳暂明"刷屏。
林志炫的"二轮游"绝非偶然。
首场竞演选择实验性京剧唱腔编曲的《悟空》遭遇滑铁卢后,第二场紧急回归《秋意浓》的安全牌,却意外暴露了老一辈歌手的集体困境:在既要维持艺术格调又要讨好大众审美的钢丝绳上,他们早已失去平衡的富余。
这种代际分野背后,藏着市场残酷的进化论。
很多音乐节目制作团队在招商会上总是会被赞助商当场质疑:"没有张惠妹、陈奕迅这样的金字招牌,你们拿什么抢流量?"
从过往的节目来看,宣传期间真真假假的名单,能挑动观众神经的总是那么几个名字,张惠妹,陈奕迅,张学友,孙燕姿,导致这些明星自己都不胜其扰,观众被溜来溜去,也总是空欢喜一场。
去年还在讨论“那英救了歌手”,今年《歌手2025》就用数据给出了最好回应:第一期单依纯的《珠玉》终结了《跳楼机》在QQ音乐热搜榜上长达半年的冠军地位。
第二期马嘉祺补位后,其改编的《我也曾想过一了百了》在各大音乐平台攻城略地。
就连一直不温不火的白举纲都闯出了一片天。
完全扭转了上一季“节目红歌不红”的尴尬局面。
有节目制片人曾向舆情官透露,要邀请大牌歌手,就必须砸钱。
可是一档节目总预算只有那么多,出场费变高了,节目制作费就会相应减少。而且最近几年行业内流传着限薪令,制片方不敢报太高的价格,大牌也越发不愿意来,他们觉得与其被观众指指点点,还不如开演唱会在被粉丝包围的温柔乡里来钱来得快。
事实也如此,《歌手》现在的制作武装到了牙齿,请到华语乐坛最顶尖的音乐制作人,乐队,和声,还引进了世界上最高级的音响、灯光设备和沉浸式舞台装置,一场节目下来完全是最极致的视听享受。
歌手照片墙⬆️
这种资源倾斜也让上场歌手们更敢于接受直播挑战,形成完美的良性互动。
当很多卫视还在想尽办法用各种"经典重聚"收割情怀流量时,行业观察家们终于意识到:那些高昂出场费的"巨星保障",不过是平台与资本合谋的障眼法,湖南系制作人早已洞察到Z世代的审美迁徙。
从《我是歌手》第一季黄绮珊的"铁肺复活",到如今单依纯的"天才少女"叙事,屡屡押中宝的背后,是对这条"生产线"始终保持着敏锐的市场嗅觉。
某大数据机构报告显示,《歌手2025》的00后观众大幅攀升,这正是制作团队敢用新人换旧将的底气。
这种战略转型与芒果系的思维基因一脉相承。
回想2005年超女时代,评委席上的柯以敏、黑楠哪个不是行业边缘人?
当年的选手更多是酒吧驻唱、音乐学院素人。正是这种"草根逆袭"的原始张力,创造了万人空巷的收视神话。
这场静默变化正在引发连锁反应。
广告主开始重视节目原创度内容的开发;视频平台调整算法权重,将"舞台创新度"纳入推荐机制核心参数。
最耐人寻味的是,曾经对"流量鲜肉"嗤之以鼻的乐评人们,开始认真讨论起马嘉祺的技巧——当实力成为唯一通行证,所有偏见都显得不堪一击。
有人开始预测,今年《歌手2025》的歌王已经提前锁定,可是00后的单依纯2020年11月才从选秀节目出道,距今不到五年。
和《我是歌手》第二季中,爆火的邓紫棋只能屈居老资格韩磊之后,不得不拿亚军不一样的是,单依纯已经无人阻挡。
如果真的能成功登顶,她将是“资历”最浅的一个。
然而,那又怎样。
音乐的话语权从来不是“辈分”而是“共鸣”。
我们也期待一个不那么一样的歌王出现。
《歌手2025》的变化,不仅是一场节目的胜利,更是一次行业启示:与其耗尽资源追逐天王天后,不如深耕内容、敢让新生代出头。
当单依纯用《珠玉》撕开华语乐坛的偏见,当林志炫以“艺术家心态”体面离场,我们终于看清:观众真正期待的,从来都不是某个金光闪闪的名字,而是下一个让人汗毛倒竖的神级现场。
来源:金牌舆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