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卷”走向“出圈”,音综制作的逆流而上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5-25 21:09 1

摘要:在风力6级气温只有3度的甲板上,Jessie J与张靓颖两大天后同台炫技,开场就将《亚洲新声》的音乐实力顶到了天花板。这档在海上录制的全新音综,实实在在地将“音综出海”具象化,给制作团队、导师、选手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朱力克

之前只听说这档音综要“出海”,没想到真把舞台搬到海上了。

在风力6级气温只有3度的甲板上,Jessie J与张靓颖两大天后同台炫技,开场就将《亚洲新声》的音乐实力顶到了天花板。这档在海上录制的全新音综,实实在在地将“音综出海”具象化,给制作团队、导师、选手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节目首期播出后火速登上热搜,被观众称之为“内娱史上最难音综”。

的确,做音综难,做一档能出圈的优质音综更难。纵观这些年的音综市场,虽然产量高,但困境也非常明显。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播出约30档音综,能形成现象级讨论的只有少数,且大部分观众对于真人秀的讨论,远大于音乐本身。其次,单纯的“竞演+翻唱”的节目模式已经很难吸引观众兴趣。再加上短视频内容的冲击,许多节目为了热度沦为流量的“搬运工”,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显然音综赛道越来越拥挤,留给音综的进步空间也已经不多了。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亚洲新声》却能够把格局打开,跳脱出录影棚、以更广阔的亚洲音乐市场为背景,开启音乐航海新模式,实实在在地将音乐综艺玩出了新高度。

一档全新音综如何才能脱颖而出?《亚洲新声》给出了一份具有参考性的答案。

当传统综艺还在录影棚里调试灯光的时候,《亚洲新声》已经将舞台搬到邮轮甲板,结合海浪、星空等自然元素设计的全景舞台,打造了全新的视听体验。

在海上迎风演唱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挑战,所有无法预设的场景都为节目增添了一些惊喜的美感。当邮轮响起的汽笛声,意外地成为了首位歌手竞演歌曲的伴奏,这一刻传统音综的桎梏随之破碎,观众的兴趣也瞬间被调动起来。

虽然节目是在大海上录制的,但《亚洲新声》并没有“随波逐流”。无论是参与竞演的新声歌手还是竞演歌曲的选择,都突破了流量导向。

第一期节目中,首发歌手大多都是陌生面孔,一开口却惊艳全场。蒙古歌手大海用低沉的呼麦演唱对父亲的思念、马来西亚歌手阿木沙拥有和周深一样的空灵嗓音,爱新觉罗·媚用一首《等下一个他》展现“新声diva”实力。《亚洲新声》不盲目追逐流量,反而让新声歌手们的实力更鲜明地展现了出来,也让节目有了更深刻的记忆点。

爱新觉罗·媚

不仅新声歌手都是潜力股,评审团也是顶级配置。

节目每期邀请的21位评审,来自亚洲各个国家地区。他们是音乐行业的资深前辈,也是产业各个环节的把关人。这样的评审团架构,既引入了更多元的评价体系,还可以借助资深前辈的经验,为新声歌手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专业性的指导,可谓是一举多得。

筛选的严格性不仅体现在评审团,《亚洲新声》的海上舞台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历练。对于新声歌手来说,他们最大的挑战在于不仅要在演唱实力上赢过对手,还需要克服晕船、大风等环境压力完成表演。节目组以这种方式,重新定义了“实力派”的标准。

对比市面上大多数音综,用这样的方式做一档新节目,其实是有很大风险的。一方面制作难度飙升,另一方面市场对新人的反馈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亚洲新声》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节目,不仅展现了其实力与野心,也为音综市场打开了新局面。

曾几何时,音综是优质新人的主要输出渠道。从袁娅维到张碧晨,从周深到单依纯,这些在华语乐坛占领着头部位置的实力唱将,都是从音乐竞技舞台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今已经走向了万人场馆,座无虚席。

市面上从来不缺少音乐综艺,但是当越来越多的节目将目光放在经典老歌、短视频热歌,为成熟艺人提供翻红舞台的时候,留给新人的上升渠道却十分有限。

音乐市场需要听到更多潜力新声,新人也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有效的曝光舞台。所以,摆在众多音综制作团队面前的课题是,从哪里挖掘潜力唱将?如何多方位地展现新声歌手的实力和魅力?

《亚洲新声》的突破性尝试,给音综市场打了个样。

从选手池来看,节目大胆地让00后新人成为了音综的主角,并且扩大了潜力新人的筛选范围,从亚洲各国挖掘出了32组新声歌手。当阿木沙演唱着观众并不熟悉的马来西亚歌曲《KU BERSUARA》,一举拿下揭幕战歌王的时候,无异于向同质化严重的音综池子里扔进了一条鲶鱼,让这个市场再次活跃起来。

阿木沙《KU BERSUARA》

从音乐风格来看,节目以整个亚洲音乐市场为背景,呈现的音乐内容自然更丰富,从华语流行、摇滚到J-pop、东南亚流行音乐,应有尽有。尤其是新声歌手可楼带来的歌曲《光亮》,后半段戏腔一出惊艳全场。亚洲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碰撞与竞争,极大地增加了节目可看性。再加上评审团的专业解读和评价,也给观众带来了欣赏多元音乐的新视角。

可楼《光亮》

值得一提的是,《亚洲新声》对新人的挖掘不仅仅停留在单一的音乐层面,在一档以竞演为主的音综中,能够如此真实地呈现出00后新声歌手的少年心气与跨国友谊,实属难得。

在看片会上,王泓昊会毫不吝啬地称赞说,阿木沙是最震惊他的选手。来自蒙古的大海,虽然连王泓昊的名字都念不全,但还是会在他演唱完后骄傲地表示:“他是我在船上的第一个中国朋友。”还有来自泰国的组合小巷男孩SOILBOY,他们既不畏惧第一个上场应对挑战,也能坦然地接受挑战失败,00后不服输的那股劲完全写在脸上。

虽然大家成长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或许语言的交流仍然有些隔阂,但新声歌手之间毫不掩饰地欣赏、鼓励、不服输、不畏惧的精神,似乎比他们的歌声更直接地触动人心,透过屏幕带给观众极强的感染力。

亚洲的音乐文化,其实是一片丰富且广袤的土壤。IFPI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十大音乐市场中亚洲就占了三个,分别是日本、韩国、中国。

但与欧美地区的音乐市场发展不同,亚洲各个国家之间的音乐文化风格迥异,音乐产业发展节奏和路径都不一样。所以,不仅是新人需要舞台,亚洲的音乐文化更需要互动、交流的平台。

好在如今终于有一档节目,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亚洲音乐市场。

《亚洲新声》的出现,第一次以音综的形式,打破了亚洲音乐市场缺乏交流的僵局。在三十天的邮轮航行中,这趟竞演之旅从中国上海出发,途经日本冲绳、越南下龙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巴生,再回到中国香港,以音乐串联起“海上丝绸之路”。

对于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邮轮的航行路线图中,更渗透在节目点点滴滴的细节里。

例如,在与周菲戈的竞演中,小巷男孩SOILBOY虽然惜败,只得到了李伟菘、许环良、塔尼三位评审的投票。但塔尼作为泰国Tempo唱片公司高管,点出了这首歌的独特之处。他认为小巷男孩的优点在于,虽然演唱了一首偏乡村和民谣风的歌曲,但他们能将其改编成更国际化的版本,也帮助泰国的音乐作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小巷男孩SOILBOY

还有马来西亚歌手阿木沙演唱的那首《Cinta》,这首歌曲在YouTube拥有29万观看量,虽然这是他第一次在中国的音综舞台上演绎这首歌,却得到了观众与评审的一致赞赏。这也从另一层面佐证了,优秀的音乐作品并不存在地域的隔阂,这些潜力新声也值得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阿木沙《Cinta》

从模式到内容,本以为音综已无新故事可说,没想到却打开更广阔的新局面。

观看完整期节目会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其实《亚洲新声》早已跳脱出了音综的范畴,直接打造了一个亚洲音乐文化交流平台。新声舞台的每一次交手,不仅展现了亚洲音乐的多样性,也让行业互动更为紧密。

当舞台不再局限于陆地,音乐便有了更辽阔的航向。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音综市场,《亚洲新声》可以算得上是里程碑之作,通过创新的模式与格局,让音综从“内卷”走向“出圈”,在漫漫的海上丝绸之路,迎着风浪探索更广阔的未来。

-全文完-

来源:新音乐产业观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