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CCTV-1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第二季正式落下帷幕。本季节目播出以来,相继聚焦清华简、马王堆汉墓竹简、北大秦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岳麓秦简、郭店楚简等十大代表性简牍发现,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图景。
“竟然已经最后一期了,还没看够!”“每一片简牍都是时光的密码,节目播完了,但历史的回响在心里久久不散。”……
近日,CCTV-1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第二季正式落下帷幕。本季节目播出以来,相继聚焦清华简、马王堆汉墓竹简、北大秦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岳麓秦简、郭店楚简等十大代表性简牍发现,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图景。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节目在冷门中寻找热点,为观众奉上了期期有亮点、全网有热度的文化大餐,累计收获热搜热榜645个,主话题#简牍探中华#阅读量累计超10.8亿,话题阅读总量累计超25亿,获广大网友高度评价:“带我们看见历史教科书之外有血有肉的中国故事”“感受到了简牍文化的魅力”“让我们更懂何以中国”。
从近2500枚罕见的清华简,到改写中国思想史的郭店楚简,片片简牍里的中国古人智慧,一起重温!
从简牍看穿越历史的数学智慧
清华简中的《算表》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数学文献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乘法表,不仅可以计算100以内两个任意整数的乘除,还能计算包含分数的乘除。
这一距今2300多年的先秦实物“计算器”由21支竹简组成,运算时,只需拉动横向、纵向的丝带,寻找丝带的交汇点,便可以得到计算结果。
2000多年前的西汉小吏也要做数学几何题?他们是怎么计算田地面积的?研究人员在云梦睡虎地汉简《算术》中,首次发现“扁帚田、不端圭田、弧田、弓田、冢田”五种不同形状的田类算题。
这些关于田地亩数的计算方法表明2000多年前的古人,不仅精通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还能够巧妙处理立体图形的面积问题。
2000余枚岳麓秦简中包含我国数学史上现存最早、有系统的数学文献——《数》。《数》中有81道算题和19种计算方法,记载着勾股定理的计算内容和类似分数乘法口诀的乘分术,刷新了我们对于中国早期数学水平的认知。
郭店楚简书写超13000字,涵盖《缁衣》《鲁穆公问子思》《老子》《太一生水》等十余篇前所未见的儒家与道家典籍,是改写和重构先秦思想的重大发现。2023年,就在出土郭店楚简的荆州市,又发现了现存最早的乘法口诀《九九术》,将我国乘法口诀的应用史提前百余年。经初步释读,有一枚残简写道:“四七廿(二十)又八,三七廿(二十)又一”,即九九乘法表里的“四七二十八,三七二十一”。
从简牍看穿越历史的生活百态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妻辛追夫人、其子利豨的墓葬,出土文物中包括1000余枚简牍以及数十种帛书,所载13万余字,丰富程度犹如一座汉代的“地下图书馆”。
马王堆汉墓记录随葬品的清单“遣册”,结构完整、内容丰富,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其中,马王堆一号墓与食物有关的竹简160余枚,除了瓜果蔬菜、肉类食品,还记录了蜜、酱、盐、姜等调味品,展现了西汉社会生活、礼俗文化乃至生产力发展水平。
北大秦简是继云梦睡虎地秦简、岳麓秦简之后又一重大秦代简牍发现。700余枚北大秦简中包含首次发现的秦代文学作品《公子从军》《酒令》《隐书》、首次发现的秦代服饰文献资料《制衣》、首次发现的关于中国早期数学思想史的《算书》,以及其他大量首次发现的内容,让我们得以探寻古人真实鲜活的烟火日常。
“南山有鸟,北山置罗。念思公子,毋奈远道何。”北大秦简中的《公子从军》是目前秦代出土文献中唯一一封“情书”。简文讲述了一位年轻妻子“牵”送丈夫从军的故事,文字细腻丰富,既有对丈夫安危的牵挂,又透露出幽怨的情愫。
马圈湾汉简大致分为“屯戍公文”和“私人简牍”两大类,其中有一封2000多年前汉代戍边吏卒写给战友田子渊的借粮信。有趣的是,写信人始终没有在信中提及“借”字,而是以“愿子渊留意”婉转暗示,传递出“句句不提借,但句句都是借”的困窘与无奈。
从简牍看穿越历史的工作实录
来自西汉末年东海郡的尹湾汉简,揭示了西汉郡级政府行政工作的鲜活细节。尹湾汉简中的《元延二年日记》,详细记录下功曹史师饶的日常工作情况,是目前发现较早的汉代日记,还原出一位勤勉为民、力图有为的汉代吏员形象。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数量近7000枚,是全国东汉简牍中数量最多的一批,它们大多属于长沙郡临湘县的官府文书,展现了东汉时期郡县治理智慧,尤其是司法体系的有效运作,生动诠释了“郡县治,天下安”的深厚内涵。
“质日”是秦汉时期流传的文献形式,通常以一年的历表为基础,在记日干支下方空白处记写公私事务,类似于今天的日志、日记。云梦睡虎地汉简《质日》共14卷,简牍718枚,残片1700多枚,是迄今所见时间跨度最长、年份最多的《质日》,无声讲述着它的主人、西汉小吏越人的勤勉与坚守。
你知道三国时期的“合同文书”什么样吗?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代表性简册“嘉禾吏民田家莂”由2194枚木简组成,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形制最大的田租类实物合同券书。
古人将农民的耕地情况、纳税数量等内容一式三份写在木简上,并在顶端写一组占满宽度的“同文”符号,然后把它一剖为三,分别交给官府机构、监管机构、农户保存。官府核对时,只需将独立的木简合在一起,观察“同文”符号能否合准即可。
《简牍探中华》也告诉我们,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台词“急急如律令”,在秦汉时期的公文里多次出现。当时公文常以“如律令”或“急急(疾)如律令”结尾,意思是立即按照律令条文执行。随着日常文书频繁使用,这句话也演变成了“催促执行”的意思。
“简”述历史,“牍”懂中华。简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续着文化的根脉,传递着文明的薪火。从甲骨到简帛,再到纸张,中华文字的载体在变,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姿态始终未变。让我们以历史为镜,照见来路;以创新为笔,书写新章!
👇👇👇
来源:央视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