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类节目在如今已然成为了视听节目制播的一种主流化“刚需”,也是形态创新探索和价值表达重塑的重要场域。北京卫视《博物馆之城》在今年已经做到了第三季,作为主流媒体文化类节目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档,节目以文博文物为题材,将其与北京本土地域特色进行紧密结合,持续深挖北京
文化类节目在如今已然成为了视听节目制播的一种主流化“刚需”,也是形态创新探索和价值表达重塑的重要场域。北京卫视《博物馆之城》在今年已经做到了第三季,作为主流媒体文化类节目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档,节目以文博文物为题材,将其与北京本土地域特色进行紧密结合,持续深挖北京博物馆文化资源,将北京作为“博物馆之城”的理念和意象进行落地夯实,完成一次次文博文化题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表达。
事实上,这种创新性和创造性的精神贯穿了节目始终,在今年第三季的创制中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体现。《博物馆之城》第三季的创新可以说是相当彻底,在创作理念、内容形态和传播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翻新,让节目在保持创作本体内核的基础上,完成了新的面向与样态的构建与重塑。
回归纪录片的样式去完成文博文物题材的表达,但却用创造性的表达方式去打破纪录片样态的传统窠臼。通过影视化配音、历史人物第一视角叙述的方式,让节目保持纪实节目品格的同时,具备了持续引人关注的影视化质感;通过4K超高清镜头、AIGC技术等摄制手段还原文物真实肌理,为观众创造沉浸式体验的空间;通过线上演播与线下展览的实效性联动,新媒体渠道的有效传播嫁接,让节目价值属性得到更深层次的开发。
如果说创新是《博物馆之城》第三季的特性和底色,那么最终的传播实效则也给予这种积极化的创新以实实在在的回馈,本季节目在收视率、观众反馈和好评等维度上,都有全面的收获,多期节目收视率位列全国同时段前三,文化类节目排名第一,全国最高收视达到1.13%.北京本地收视率也处于领先状态,八期节目平均收视达到2.3%,单期最高收视突破3.19%。同时节目有多个话题冲上热搜,短视频爆款播放量也持续创造新高。同时,海外传播取得重要突破,也是今年节目在传播效果上的亮点。据悉,截至发稿前,节目已在TikTok上发布了17条原创视频作品,累计播放量已超34万次+,其中一条有关文成公主西藏和亲的视频,通过将历史故事与现代思考相融合的创意方式获得了大量关注,播放量突破6万+,评论区也颇为活跃,在提升节目国际传播力的同时,有效传播了中华文化。如此也带给行业一个有益的启示,那就是在如今的传播环境和制播生态下,唯有勇敢的创新是应对诸多不确定性最大的底气和能量。
模式升级、叙事翻新
人文题材的经济高效型创新
启用纪录片的形态代替过往真人秀的模式,这是《博物馆之城》第三季最大的一个变化,转换节目形态,对一档已经成熟的节目来说,需要足够的勇气和魄力。我们看到的是,一方面节目保留并放大了“博物馆之城”的内核要素,在题材选择上通过挖掘北京宝藏博物馆以及具有时效性的文博展览,将纪录片的现实属性进行最大程度地挖掘释放,另一方面节目在纪录片的形态之上,进行了表达手段和叙事方式的重新创造,打破着观众对于纪录片的既定印象,找到了一种与人文题材更适配的形态,同时在这种打破与重塑中建立起更具新鲜度的表达方式,找到一种无痛式、经济高效型的创新路径。
纪录片原来也可以呈现出影视化的风格与质感,节目首先选择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或物作为叙述者,以他们的第一人称视角向观众缓缓道出与文物相关的历史故事,这是节目在叙事视角上的独特创造。这些叙述者们是当时时代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在历史线索中也曾留下过自己的痕迹,他们中有与妇好同时代的商朝女性妇息、有在敦煌莫高窟修建中负责给画师们做饭的厨娘、有在房山云居寺继承静琬大师刻经事业的通理大师,也有穿梭于石景山模式口大街追寻文物踪迹的明朝锦衣卫,甚至是清代名角身上的一件宫衣……通过拟人化的方式承担起了叙述者的角色,如在第五期节目《广阳故事》中,广阳王刘建的宠物豹便化作了当期节目的核心叙述者,在层层递进式地述说中将主人广阳王的故事缓缓展开。
叙述视角的独特性开创,让节目拥有了过往同类节目未曾涉及的新鲜视角,引发出别样的叙事线索和脉络走向,同时也激活了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在细腻鲜活的有关“人”的讲述演绎中,完成对历史的呈现和复原,让历史真正“活”了过来。如在第六期节目《奏响团结乐章》一集中,借由民族文化宫中的文物和文献为线索,跟随叙述者的视角,观众看到了有关彝族奢香夫人、藏族八思巴、维吾尔族库尔班大叔等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历史人物们,他们鲜活又不乏传奇的故事,透过《博物馆之城》镜头的叙述,为观众所感知。
启用影视配音演员进行解说词配音,结合从历史人物出发进行第一人称叙述的独特方式,让《博物馆之城》节目整体带上了浓厚的影视化的质感和氛围,故事化的叙述模式、剧情感的声音演绎,客观上提升了节目向更广人群传播的可能性。节目首期便邀请到了著名影视配音演员季冠霖进行解说配音,其声音形象与商朝女子妇息的讲述内容形成了一种高度适配之感,让观众跟随其讲述逐步了解到商代文物背后的点滴形态,同时揭开了一个个附着于文物之上的“谜题”。影视化第一人称叙述的解说配音,在过往纪录片当中并不多见,实际上构成了对纪录片形态与文博题材节目模式的双重升级。这是节目从不同视听内容品类中,融合借鉴之后进行创新的结果,带给观众全新的审美体验与沉浸式的接收效果。
科技助力、视听升维
主流媒体的人文影像价值重构
北京卫视正在持续进行4K超高清建设,作为其中的重点项目,《博物馆之城》第三季将4K超高清拍摄纳入到了节目创新制作的范畴之中。文博文物类的题材内容在4K超高清镜头的摄录呈现之下,从镜头语言的空间开拓到观众观看的视听体验上都有了质的飞越,新的技术让这种视听呈现和观众体验的边界持续得到拓展。
在节目中,以往镜头中很难被记录的历史“细节”得以更大程度地“放大”,文物的纹路和肌理经由超高清镜头的定格,实现了超越现实肉眼感知的体验度,一件件文物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镜头所记录和还原,实现了更加真实化的呈现效果。同时结合各类CG动画技术的运用,真正让文物“动”了起来。
于是我们在节目中看到,殷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性器物们,在镜头下呈现出更加鲜活的情态,饕餮纹、兽面纹、龙纹、云纹、禅纹等,以往更多停留在文字描述中的青铜器纹路在超高清镜头之下,变成了能够被肉眼直接体验、感受的具象化存在;同样,已走进现代人生活场景的马面裙,在历史长河的行进中被保存流传下来的华美实物,也透过超高清镜头将其文化内核的博大与精致旖旎的风格进行了精准呈现;而以牙雕、景泰蓝、雕漆工艺等为代表的燕京八绝也在超高清镜头之中,以真实而又充满历史质感的裂纹、线条、色泽等高度还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呈现。
科技为人文题材的视听化表达提供了多元化的助力手段,也在客观上提升了节目制播的效能。《博物馆之城》第三季在进行历史情境还原之时,也大量采用了新兴的AIGC技术去替代传统的情景再现方式,让更多历史情节以一种更轻巧便捷的方式被搬上了荧屏,也让节目故事化叙事的手段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技术是视听内容进行创新的重要依附,这在《博物馆之城》第三季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人文题材节目的影像表达借由新兴技术手段的加持,持续进行着视听语言与叙事手段的全新开拓,节目的人文价值属性也在这一过程中有了进一步彰显的空间。观众在沉浸式影像体验的同时,也接受着文化价值内核的滋养。这在无形中成为了主流媒体通过人文影像建构进行价值表达探索的典范,是主流媒体责任与担当的最鲜明注脚。
沉浸观看、体验再造
融合渠道的多向度传播联结
文化类节目作为一种高价值性的题材类型,倾注更多维度的力量去共同创新打造是题中应有之意,《博物馆之城》作为北京卫视文化类节目的代表作品,在三季时间中进行着持续的升级再造,探索出文博文物题材表达创作的有效路径。
今年的节目中,创作者们投入了更多的心力和手段去进行创新,力图通过影像化记录和呈现的方式,让宝贵的文博文物在当下能够讲出更加吸引人的新故事,在有效性传播的同时提升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或许正是这样的价值使命,驱动着创作者们不断的坚守和前行。第三季的《博物馆之城》用一种更具先锋质感的创新方式,架构着底层的传播逻辑、搭建着更新鲜的传播样态和模式。
通过最新的影像手段、创新性的表达方式,让观众的观看变得更为立体和沉浸,这是节目在影像语言打造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特点。同时可以看到,时效性与现实性更强也是本季节目的另一重要特质,与线下文博展览进行紧密、实时的联动,成为《博物馆之城》的一大特色。最新展出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看·见殷商”展、北京展览馆的“如是莫高”展、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的“广阳生活”展等线下展览被摄制进节目当中,线下展览与节目展呈之间实现一种有效的对话,拓宽观众体验的渠道和程度,在双向奔赴之间达成文博文化的更广泛和更深入地传播。
我们同样看到了节目在融合传播方式扩展过程中的努力,让节目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多年轻人看到,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行进方向。依托于节目内容,进行创意短视频的打造是其中的一种探索方式,包括“小满佛祖送祝福”“牛尊版喊麦”等创意玩梗短视频在新媒体渠道中取得了让人欣喜的传播效果。当代年轻人对文博文物的热情与日俱增,节目在传播模式上的多维探索,事实上也是对潜在观众诉求的一种呼应和满足。
第三季节目已经落下帷幕,八集的体量并不算长。但在当下视听节目的传播语境下,却显得弥足珍贵。节目的探索精神让其内核价值得到了充分彰显,节目的传播效果也没有辜负创作者们的创作热忱与努力付出。持续的坚守不易,创新更是不易,期待未来的《博物馆之城》第四季,能够继续延续这种价值表达与传播的能量。
来源:糖姐综艺茶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