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第五期,就像一杯七分糖奶茶,挺甜,但总有人说不够凉。
《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第五期,就像一杯七分糖奶茶,挺甜,但总有人说不够凉。
票数「虚高」和「偏低」不是裁判失控,而是我们自己不知不觉代入到了打分体系里——我们不是在投票,是在给自己的生活判卷。
贾耗291票被说「水」?不,是给「同款爸妈」的集体乡愁
先说最炸的贾耗。291票一出,弹幕齐刷「水」。
可姐妹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他把爸妈玩社交媒体的囧事讲得越温柔,台下笑得越狠?
那不是段子,是千万个「我妈也这样」的弹幕在鼓掌。
好笑归好笑,但节奏和肢体明明还欠火候,全靠「我家爸妈也这样」的共鸣。
票仓里有多少是给段子的,又有多少是给「同款爸妈」的?我怀疑后者占大头。
票不是给他的,是给自家群聊里永远转养生文的爸妈。
大国手229票太低?笑点还在,只是我们先举起了盾牌
随后就是大国手,二百二十九票低得不正常,连呼兰尾灯都没摸着。
可她的恋爱脑段子,真的不如贾耗好笑吗?问题出在「恋爱脑」这三个字上。
男生听完没什么表情,说:「这话题跟我有啥关系?」;女生听后立刻进入防御状态,问:「她在指责我吗?
笑点还在,只是我们先举起了盾牌。
要是某个梗得让观众先给自己定位,那它就天然有门槛。
恋爱脑有错吗?不一定。
但它让听的人要先承认「我可能是傻子」,谁愿意?
观众不是嫌段子冷,是嫌自己被戳中又不肯认。票数低,其实是我们集体拒绝照镜子。
侯智元281票领跑新人:打工人的白日梦,才是最高级的社交货币
再来看侯智元。281票,新人里一骑绝尘。
他把小组面试比作唐僧选徒弟们,吕布、林黛玉还有牛顿一起去西天取经,其中透着打工人不少心酸。
他获得了二百八十一票,对我来说,是本期最干净的高分——完全没有涉及家长隐私的问题,也没有出现性别对立等情况,彻彻底底就像一场逻辑游戏。
这不是在吐槽面试,是在帮打工人做一场「如果我能选老板」的白日梦。票,就是是梦的价格。
我们笑完才发现,真正让我们爆灯的,是把职场残酷包上一层糖衣的安慰剂。
新人杀疯,说明观众不是不爱职场,是嫌老梗不新鲜。
观众投票给他,是在奖励那个替我们说出「不想当狗」的人。
邱瑞的古文梗输给「周末不想动脑」:高票段子的潜规则是低门槛
最抓马的就是邱瑞了,他拿苏轼和张怀民唠「七擒孟获」那段内容,我原本觉得肯定会火起来,哪知投票数据冷得让人意外。
再去看回放的时候,当他念出「怀民亦未寝」这句话,现场的笑声稀稀疏疏的。
那时我才反应过来:不是段子不好笑,而是大家根本不想在周末晚上又被拎回去背古文。
我们把娱乐当作放松的方式,没想到居然有人冷不丁甩了一张考试题过来。
可「不愿动脑」就成了观众的原罪吗?我连着看了两期节目,发现一个反常的现象:得票最多的几个段子全都具备「低门槛高共鸣点」的特点;
贾耗爸妈、广智普通体检、侯智元群面之类的题材,都是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事,随便谁都能聊上几句;
反倒像是文化梗、恋爱脑这一类需要先去了解或者得有一定心理准备的内容,得票就明显地落后了。
票数实则就是「社交货币」,给侯智元二百八十一票,如同在工位群里发送「哈哈哈我懂了」;不给大国手高分,恰似担忧闺蜜会截取那句「恋爱脑」当作日后的证据来用。
我们看脱口秀的时候,买账其实就是购买身份认同罢了,票不只是票,就是类似朋友圈里的点赞数。
想到这层,我开始怀疑自己:如果我在现场,会不会也跟风给贾耗爆灯?大概率会。
因为当众大笑是一种社交货币,谁都不想显得「看不懂」。
票数高低的最大推手,可能不是段子,而是「大家都在笑,那我也要笑」的从众。
再换个角度,节目也在悄悄利用这种从众。
我们追的不是脱口秀,是被精修过的自己
剪辑把最炸的笑声放大,把冷场剪短,于是我们看到的「高票」其实是二次加工的情绪泡沫。
就像朋友圈里只放九宫格精修图,真人秀也只是另一种「精修笑声」。
可即便如此,我还是愿意追下去。
因为在那阵泡沫里,我看见了更真实的自己:原来我那么怕被说恋爱脑,这样怕在公共场合显得「没文化」。
节目像一面镜子,把我不敢直说的小心思放大成弹幕,接下来告诉我:别怕,大家都这样。
所以我期待的下半场,不是谁能突破290票,而是谁敢在票数里保留一点「不那么好笑」的真实。
下次再看到谁拿高票,别急着喊「黑幕」。
不妨先问一句:我是在选最好笑的段子,还是在选最想被看见的伤口?
想想你笑的那一瞬间,到底是被段子逗乐,还是被自己的影子吓到。
毕竟脱口秀舞台的灯光再亮,也照不到观众席上的我们。
来源:子夜观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