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6月底落幕的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绽放”颁奖典礼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从众多精品节目中脱颖而出,荣获“最佳综艺节目”奖项。7月6日,《简牍探中华》第二季圆满收官,从片片简牍溯源中华,古老的简牍在新时代绽放耀眼光芒。
在6月底落幕的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绽放”颁奖典礼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从众多精品节目中脱颖而出,荣获“最佳综艺节目”奖项。7月6日,《简牍探中华》第二季圆满收官,从片片简牍溯源中华,古老的简牍在新时代绽放耀眼光芒。
《简牍探中华》以“‘简’述历史 ‘牍’懂中华”为定位,以“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借助现代影像技术和艺术化叙事讲述简牍故事,创新解读里耶秦简、天回医简、银雀山汉简、清华简、云梦睡虎地汉简、马王堆汉墓竹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等代表性简牍发现的历史价值与深邃内涵。节目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后,观众规模迅速扩大,第二季观众人数2.66亿,单期收视率最高0.88%,收视份额最高4.54%。
三挑战 展现珍贵简牍
简牍作为纸张普及之前中华先民最普遍的书写载体,记录着无数动人心弦的故事与人物,涵盖各类文书、数术、医方、食谱、书信等,信息量丰富,文化内涵深厚。怀着对片片竹木独特魅力的由衷惊叹,秉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切热爱,以及新闻工作者应有的敏锐洞察力,2022年,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书记、台长慎海雄提出建议:能否率先垂范、开创新局,制作一档以“简牍”为呈现对象的文化节目?
接到这项挑战性创作任务,无比兴奋的《简牍探中华》总导演马洪涛,深感责任重大。从殷商到魏晋,在纸张普及之前,简牍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兴盛提供丰富的文字实物佐证,但由于内容晦涩、学术门槛高、研究受众范围小,简牍学也一度被称为“冷门绝学”。因此,让冷门的绝学“热起来”,让沉默的简牍“会说话”,成为这档节目策划的起点。在整个过程中,创作团队主要面临三重挑战:第一是专业性壁垒。简牍数量虽多,但内容多为古代行政文书,如何遴选有传播价值的内容?第二是叙事主体碎片化。简牍材质脆弱、极难保存,出土后多是碎片,难以成卷,更无图像,如何构建完整的主体故事?第三是价值转化。如何让这些2000多年前的“基层档案”与当代人生活相关,让观众“同屏共振”?
节目组在频道指导下,紧扣“‘简’述历史 ‘牍’懂中华”这一节目定位,经过沉浸式学习、调研,和专家学者反复论证,逐渐明确节目架构思路和创作重点——以“专家讲解+戏剧表演”的形式深入挖掘简牍文化价值,讲清楚何为简牍、何以中华。团队还创新推出“光简门”的表现形式,通过它连接实地探访、访谈和戏剧演绎空间,为观众打开一扇扇洞察历史的“窗口”。
《简牍探中华》总导演、总编剧左兴认为,要想做好这档节目,关键要把简牍最珍贵之处清晰传达给观众,节目创作也应围绕简牍的珍贵性展开。“简牍虽属冷门,却极为珍贵。我们得先厘清它珍贵在何处,无论节目包含哪些元素,都要紧扣简牍的珍贵性。只有充分展示简牍的珍贵性和核心价值,才能唤起观众的关注。”
五维度 深挖简牍价值
简牍作为我国璀璨的文化遗产,此前之所以未能广泛走进大众视野,主要在于其发掘、解码、证实过程繁难复杂。团队从接到任务到节目完整呈现,创作耗时近三年。
研发伊始,节目组便深入各地开展实地调研,与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展开全方位合作;在单期节目创作中,又积极与简牍相关的地方级文物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简牍研究中心和博物馆联动协作。每个选题均由各单位专家共同把关,专家从策划阶段便参与创意构思,深度介入创作流程,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持。此外,节目组邀请不同领域专家作为出镜嘉宾,全方位提升节目的学术性与权威性,确保对简牍及传统文化准确解读、深度阐释。
节目组介绍,在选题遴选方面,《简牍探中华》兼顾简牍的考古价值与研究影响,注重其在地理位置与时代上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代表性。节目从五个维度讲述简牍:其一,聚焦简牍内容,通过实地探访、剧中对话、专家解读、文物展示等方式,以原文加翻译的形式,在节目中反复凸显简牍核心价值观的金句,实现“摘读”“精读”;其二,讲述简牍考古故事,实地探访简牍出土地、保藏地,生动讲述珍贵简牍的前世今生,将古代人与考古人的故事巧妙交融,凸显中华文明传承的动人之处;其三,挖掘简牍书写人或藏简人故事,节目精心遴选核心人物,以小人物展现大主题,用小人物承载历史大信息;其四,借助演员表演、采访和戏剧演绎等环节串联故事,助力简牍故事的还原与讲述;其五,呈现最新研究成果,每期节目都致力于展示简牍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学术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探索动力,促进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
创新融合 讲好故事
在溯源与传承中,《简牍探中华》开创用文化节目“续写”文明史的新方式。节目播出后引发的“简牍热”从线上热到线下,越来越多青年人看完节目后,主动走进博物馆“打卡”学习,探寻简牍的艺术与文化魅力。
马洪涛表示,通过更具现实回应的表达,《简牍探中华》向公众展示了中国简牍学研究百年历程的历史价值,以及数量庞大、品类丰富、内容重要、涉及广泛的简牍如何烛照当下,推动考古研究成果传诸后世。
谈及获得白玉兰“最佳综艺节目”殊荣,左兴表示,这是节目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创新表达的结果。文化节目创作要将节目形态、戏剧形态、以及影视技术和形态有机融合,形成综合性的讲故事形态。“整个创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点,就是要讲好故事。”在他看来,适度的科普是必要的,但这只是讲好故事的一部分。“我们做节目就是要讲好故事,找准故事的核心点,并自然流畅地呈现。但讲好故事并非只为呈现传奇故事,而是要展现故事的精神内核与价值观,目的是潜移默化地让观众有所领悟、有所感受。”
《简牍探中华》力求让观众在欣赏精彩故事的同时,了解简牍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领悟其中蕴含的价值观。“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效果——以综合形态完成故事讲述,让观众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意义,实现‘以简述史’的目标,让历史文化在节目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左兴如是说。
图片:豆瓣等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来源:综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