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中国好声音》宛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破国内综艺的夜空,瞬间点燃全民热情,成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热议的焦点。这档节目凭借其别出心裁的盲选模式,让选手纯粹的歌声率先触动人心;搭配专业且星光熠熠的导师阵容,从专业角度为音乐梦想保驾护航;再加上对平凡人音乐梦
曾几何时,《中国好声音》宛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破国内综艺的夜空,瞬间点燃全民热情,成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热议的焦点。这档节目凭借其别出心裁的盲选模式,让选手纯粹的歌声率先触动人心;搭配专业且星光熠熠的导师阵容,从专业角度为音乐梦想保驾护航;再加上对平凡人音乐梦想的追逐与呈现,仿佛为每一个怀揣音乐梦的人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成功吸引无数观众的目光,掀起全民追看的狂热浪潮。那时候,周五晚上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国好声音》,几乎成为许多家庭的固定节目,它不仅是一档综艺,更像是一种全民参与的音乐盛会。
然而,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谁都未曾料到,这档昔日的音综神话,竟如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一步步走向崩塌。2023 年 8 月 25 日,浙江卫视正式宣布《中国好声音》停播,自此,复播之日如同迷雾中的幻影,遥不可及,只留下漫天的骂声与无尽的争议,如同阴霾笼罩在这档曾经辉煌的节目上空。
李玟录音曝光:撕开音综神话的遮羞布
2023 年 8 月,距离李玟离世一个多月后,一段犹如重磅炸弹的录音在网络世界掀起惊涛骇浪。在这段录音中,李玟声泪俱下,愤怒地控诉自己在《好声音》节目中遭受的霸凌,以及节目赛制存在的严重不公平现象。就拿她战队的学员周菲戈来说,周菲戈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 88.3 的高分,排名第五,却莫名其妙地被淘汰出局。而反观其他战队,有学员仅得 73 分,却神奇地获得了第二次晋级机会。这种公然的“双标”赛制,无疑是对公平竞赛原则的践踏。
此音频一经曝光,舆论瞬间沸腾,宛如一场熊熊烈火迅速蔓延。众多曾参与过《好声音》的学员以及圈内人士,纷纷挺身而出,勇敢地揭露更多隐藏在节目背后的黑幕。比如,一些学员爆料在节目录制过程中,会被要求按照节目组的剧本表演,将原本简单的音乐梦想故事添油加醋,甚至编造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内容来博眼球、炒热度。这一系列的爆料,让《好声音》曾经光鲜亮丽的外表被无情撕开,露出其丑陋不堪的内里,观众们心目中对这档节目的美好幻想也随之破碎。
其实,在李玟录音曝光之前,节目舞台上的争议就如暗流涌动,从未停歇。舞台之下,导师和学员们也都各有一本难念的经。早在 2016 年,音乐界的泰斗刘欢就因侵权问题,毅然对《好声音》的制作方灿星公司提起诉讼。刘欢表示,自己的某些权益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受到了侵害,这一事件无疑给节目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而第一季的总冠军梁博,也曾在《天天向上》节目中直言不讳地曝光,节目组为了制造话题和热度,喜欢在学员故事里大做文章,甚至要求他照着稿子念一些与事实不符的内容,这让他深感无奈和反感。这些零零散散的负面事件,就像一颗颗细小的沙粒,不断侵蚀着节目曾经积累起来的良好口碑,使其逐渐失去观众的信任。
版权风云变幻:资本角力的激烈战场
《中国好声音》并非土生土长的原创节目,它的原版《The Voice of Holland》(《荷兰之声》)早在 2010 年于荷兰播出时便大获成功,以其独特的节目模式吸引了荷兰 18.2%的总人口成为忠实观众,随后这一成功模式如同春风般吹向世界各地。中国的灿星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商机,果断从荷兰 Talpa 公司通过模式购买的方式将节目引入国内,并与浙江卫视达成合作。在合作模式中,灿星负责节目从策划到制作的一系列复杂工作,同时承担经费支出;浙江卫视则主要负责节目的播出工作。双方还签订了对赌协议:一旦节目收视率突破 2,灿星将分得利润的大头,浙江卫视则拿小头;反之,利润分配将进行互换。
节目一经播出,便如同烈火烹油,迅速火爆全国。收视率一路高歌猛进,节节攀升,冠名费也如同坐火箭一般,从第一季的 6000 万一路飙升至后来的 2 亿。广告费用更是高得令人咋舌,以第四季总决赛为例,60 秒的广告竟拍出了 3000 万的天价。随着节目持续爆火,Talpa 公司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赚钱良机”,索要的版权费也水涨船高。
2016 年年初,Talpa 公司以 6000 万美元的价格,将《好声音》5 年四季的版权卖给了唐德影视,并明确禁止灿星制作及播放第五季节目。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灿星自然不会轻易束手就擒,随即发表声明称,最初商定的版权费约为 200 万,2013 年续约时 Talpa 突然狮子大开口,要涨到每年 1 亿,经过艰难协商,最终以每年 6000 万续约。而 2016 年,Talpa 却不顾灿星的独家续约权,单方面拒绝谈判,并与唐德签约,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灿星。
此后,唐德与灿星围绕版权和商标归属问题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在 2016 - 2017 年间,双方诉讼次数多达 10 余次,你来我往,互不相让。2017 年 5 月,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也卷入这场纷争,以不正当竞争为由起诉唐德,索赔金额高达 1.2 亿元。在这场激烈的版权大战中,《中国好声音》被迫暂时更名为《中国新歌声》,试图以此规避版权风险。但换汤不换药,节目本质并未发生改变。而唐德影视版本的《中国好声音》还未来得及与观众见面,便如同夭折的婴儿一般,胎死腹中。2017 年 11 月,Talpa 因唐德未支付尾款,收回了版权授权。2018 年 6 月,唐德与灿星终于达成和解,同年,节目又改回《中国好声音》的名字。这场版权风云,堪称资本角力的典型案例,各方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全然不顾节目本身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感受。
资本裹挟下的节目蜕变:从梦想舞台到商业傀儡
从《中国好声音》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资本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也正是资本的过度介入,让这档节目逐渐偏离了最初的音乐梦想轨道,走上了一条充满功利与浮躁的道路。
在广告收益方面,节目爆火后,资本如同潮水般汹涌而入。天价广告层出不穷,如 2015 年总决赛一条 60 秒广告拍出 3000 万的天价,如此巨额的广告收入让节目制作方和电视台赚得盆满钵满,也让他们愈发沉醉于商业利益的追逐中,难以自拔。在成本方面,天价导师费和高昂的制作投入使得制作方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了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他们在节目制作上逐渐本末倒置,让内容本身为商业速成公式让路。过度追求话题和热度,频繁制造一些无意义的冲突和噱头,而忽视了音乐节目最核心的音乐性以及对选手的培养。
灿星文化作为制作方,与上市公司深度捆绑,在学员合约方面更是暗藏“陷阱”。学员们怀揣着对音乐的热爱和梦想踏入这个舞台,却在不知不觉中沦为资本棋局中的棋子。他们的未来发展更多地被资本的力量左右,而非单纯取决于自身的音乐才华和努力。比如,一些有实力的学员,可能因为不符合资本方设定的商业路线,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机会;相反,一些外形出众或话题性强的学员,即便音乐实力稍逊,也能在资本的推动下获得更多资源。当流量成为节目唯一的指挥棒,真诚在资本的洪流中变得愈发稀缺和昂贵。观众们逐渐厌倦了这种被精心设计的冲突和被资本扭曲的赛果,曾经的热情也被失望和愤怒所取代。
《中国好声音》从全民狂欢到骂声一片、停播收场的悲惨结局,是资本游戏下的必然归宿。它的衰落为整个文娱产业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背离初心、过度被资本裹挟的娱乐节目,终将在观众的唾弃中失去支持和信任,成为时代的弃儿。唯有坚守初心,以优质内容为核心,平衡商业与艺术的关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中国好声音 #综艺资本运作 #综艺停播 #娱乐产业反思
来源:煊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