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舞台上的“她”力量:当笑声撞上时代的神经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7-25 07:44 1

摘要:当50岁的房主任站在《喜剧之王单口季2》的聚光灯下,以一句“绝经和退休不会一块来,绝经和出道一块来”的自嘲,不仅让台下观众发出会心的笑声,也让台上年龄比她小很多的脱口秀演员们纷纷起身欢呼。笑声背后,是中国脱口秀舞台上日益清晰、无法忽视的“她”轮廓。从舞台边缘的

当50岁的房主任站在《喜剧之王单口季2》的聚光灯下,以一句“绝经和退休不会一块来,绝经和出道一块来”的自嘲,不仅让台下观众发出会心的笑声,也让台上年龄比她小很多的脱口秀演员们纷纷起身欢呼。笑声背后,是中国脱口秀舞台上日益清晰、无法忽视的“她”轮廓。从舞台边缘的零星点缀,到热议话题的中心,女性脱口秀演员正用幽默解构现实,用笑声叩击社会神经,成为中国喜剧生态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生存法则:“女不说女”的隐形策略

时间倒回十年前,脱口秀在中国尚属小众土壤。开放麦、商演等线下俱乐部里烟雾缭绕,男性面孔占据绝对主导。彼时的女性演员,是珍稀而尴尬的存在。她们若想被接纳,往往需要一种策略性的“隐身”——模糊性别特征,融入既有的、由男性审美主导的喜剧语境。

2017年的《脱口秀大会第一季》中,思文和晓靖是唯二的女脱口秀演员。作为这一时期的突围者代表,思文聪明地选择了“把老公当成睡在上铺的兄弟”的叙事切口,以“兄弟情”的框架包装婚姻关系中的女性观察。这种“去性别化”的幽默,是特定环境下的生存智慧,却也像一层无形的玻璃天花板。

台下的笑声,默认了女性话题的某种禁区。舞台上留给女性的角色,大多被压缩成几个单薄的刻板标签:那个言辞犀利的“毒舌闺蜜”,或是那个恨嫁心切的“自嘲剩女”。她们的独特视角和更丰富的生命体验,被淹没在粗放而偏好性极强的生态里,难以深入挖掘。女性议题的创作空间,狭窄得令人窒息。

安全区探索:“女只说女”的情感共鸣

转机伴随着各平台脱口秀节目的崛起而到来。聚光灯打向更广阔的舞台,也照亮了“女性视角”这一被长期忽视的价值。2017至2019年间,女性演员的数量迎来了显著增长,她们不再是点缀,而开始成为内容生态中一个被看见的组成部分。2019年的《脱口秀大会第二季》中,杨笠崭露头角。她的早期议题还聚焦于女性自身在现实中的磕绊:对外貌焦虑的自嘲,对无处不在的社会规训的犀利剖析。她的表达直接、精准,像一把手术刀划开伪装,让台下无数女性观众在笑声中找到“原来不是我一个人”的强烈共鸣。

与此同时,赵晓卉带着“车间女工”这一极其接地气的身份标签登场。她讲述工厂流水线上的故事,用幽默包裹着对职场性别差异的敏锐观察,展现了职业女性的韧性、智慧与无奈。她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舞台上女性角色的叙事维度,证明了女性幽默可以扎根于任何土壤。

行业内部也在悄然变化,新人训练营中女性的比例在逐步上升。然而,欣喜之余需冷静审视:综艺节目的放大效应虽带来了声量,但创作题材整体上仍显得谨慎。那些真正深入触碰社会性别结构、挑战深层偏见的议题,依然较少被勇敢地、系统性地搬上舞台。平台赋能带来了曝光,但表达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挖掘。

破圈引爆:“女要说男”的舆论风暴

到了2020年,一场由脱口秀引爆的性别风暴席卷全网。杨笠一句调侃男性“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的段子,像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点燃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社会性别大讨论。支持者赞其犀利精准、道出心声;反对者斥其挑起对立、污名化男性。这场席卷全网的激烈论战,将杨笠推至风口浪尖,更将女性脱口秀及其承载的性别议题,前所未有地推向了公共舆论场的中心。这场风暴标志着“她”力量的集体破圈,也带来了女性形象的多元绽放。

李雪琴,这个带着“北大才女”光环却以“丧”出圈的东北姑娘,用充满文学性、哲学感和自省精神的文本,彻底打破了人们对“女喜剧人”乃至喜剧本身的刻板想象。她的“丧”,是对内卷时代年轻人精神困境的精准捕捉;她的幽默,是智性与共情的奇妙融合。她证明了女性的幽默不必局限于婚恋八卦或外貌调侃,它可以深邃辽阔,充满智性的光芒。同样在表达维度上开疆拓土的还有双胞胎演员颜怡、颜悦。她们擅长用精妙的隐喻和象征,编织出对女性身体规训、社会凝视的深刻批判。她们的文本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社会对女性无处不在的、无形的压力。

出身北大中文系的鸟鸟,则以其独特的“社恐”视角,细腻地剖开现代人,尤其是女性在社交场域中的焦虑、不安与内心幽暗。她的表演安静却充满力量,让那些难以言说的内心褶皱,在小心翼翼的自嘲中被看见、被理解。这一时期,女性脱口秀的表达疆域被极大拓展,深度与锐度并存,与社会思潮产生了强烈的共振。

多元进击:“女什么都说”的疆域开拓

当聚光灯稍稍偏移,光环之下,结构性的裂痕在喧嚣过后逐渐显现。进入2022年后的沉淀期,女性脱口秀演员面对的成就与挑战如同硬币的两面。一方面,头部效应显著:杨笠、李雪琴成功跃升为具有巨大商业价值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艺人,证明了她们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新人的多元性令人欣喜:年过六旬的“黄大妈”以退休生活为素材,活力四射地打破了年龄壁垒,展示了中老年女性被长期忽视的幽默与生命力;小鹿凭借深厚的文本功力和学院派的冷峻幽默赢得口碑,展现了女性喜剧在智性层面的深度;房主任则持续聚焦中年女性的自我救赎、成长困境与欲望挣扎,提供了更复杂、更立体的女性生命叙事样本。

然而,耀眼的线上声量,掩盖不住线下根基的薄弱与脆弱。一个刺眼的数据是:即使在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线下脱口秀俱乐部中女性演员的比例普遍仍低于25%。更核心的问题是,能担任编剧、掌握内容生产源头话语权的女性创作者,更是凤毛麟角。创作源头的性别失衡,必然影响表达的多样性和深度。

同时,巨大的商业成功也像一把双刃剑。市场偏好和资本压力,无形中可能诱导创作走向“安全区”,重复那些已被验证成功的套路和话题(如婚恋、外貌焦虑),导致表达的同质化风险上升,失去早期探索的锐气和锋芒。

另一个无法回避的争议点,是关于舞台上“厌女”或“厌男”段子的讨论。无论是男性演员对女性的刻板化贬低,还是部分女性演员在特定语境下的“自嘲”,某些以男性为贬损对象的笑点,都引发了公众对“这是否强化了性别偏见”“是否在加剧性别对立”的持续拷问。这迫使整个行业思考:幽默的边界在哪里?创作的自由与社会责任如何平衡?笑声是否应以牺牲某一群体的尊严为代价?这些讨论,拷问着创作的伦理底线与行业生态的健康度。

图源小红书@但是还有脱口秀

房主任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诚:她的女儿听自己说脱口秀时笑不出来,因为她们清楚母亲曾经遭遇的家暴从来没有段子里的反转情节。但也正是脱口秀舞台,帮助初中学历、农村背景的房主任下定“出走的决心”。

房主任采访@三联生活周刊

结语

中国脱口秀舞台上的“她”力量,从边缘试探到中心引爆,其历程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绝伦的“段子”——充满了荒诞、勇气、疼痛与突围的快感。她们用笑声解构偏见,用幽默照亮被忽视的角落,她们的故事和表达,已深刻嵌入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肌理。

笑声是思考的催化剂,而非问题的遮羞布。唯有当创作环境足够包容,允许尝试、允许犯错、允许深度探索;当线下舞台真正敞开怀抱,接纳不同年龄、背景、风格的女性创作者,并赋予她们在编剧等核心岗位的话语权;当观众和行业能给予“她”们更多元的期待与更宽容的成长空间——中国脱口秀舞台上的“她”力量,才能持续迸发出真正多元、深刻、直抵人心的幽默与智慧,让每一次笑声的响起,都成为推动理解与进步的微小力量。

来源:深度文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