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还能笑吗?房主任的经历,你笑了;陈艾讲精神健康议题的段子,你也笑了。观众怎么这么冷血?这还是喜剧吗?
这还能笑吗?房主任的经历,你笑了;陈艾讲精神健康议题的段子,你也笑了。观众怎么这么冷血?这还是喜剧吗?
有些人是真的把“笑”理解得太浅了。好像笑就是轻浮,就是不负责任。
这是一种特别典型的“假严肃”——我站在道德制高点,告诉你这个可以笑,那个不可以笑。
精神健康议题不能笑,女性苦难不能笑,性别冲突不能笑,阶层问题更不能笑。
有些观众,是不是以为单口喜剧演员是来“表演自己多惨”的?
你看她们讲精神健康议题,讲月经,讲痛苦,台下哈哈大笑,你就觉得这事不对劲了。
但你有没有想过——笑,不是对痛苦的嘲笑,而是观众发现:
“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那种人的观感,我明白他们想举起什么武器。但与此同时,一个想法也在我脑中清晰地响起,让我很想大声地反问一句:
“如果看单口只问好不好笑,那和挠自己胳肢窝有什么区别?这种鉴赏能力,也太低了点吧。”
很多人对单口喜剧的期待,似乎还停留在“听个乐”的阶段。一个段子,响了,就值回票价;不响,就是演员“不好笑”。
这种评判标准,简单、粗暴,但恰恰忽略了单口喜剧最迷人的部分——文本的智慧与冒犯的勇气。
就像我在开头提到的,房主任和陈艾的文本,之所以被很多人奉为“出彩”,绝不仅仅因为她们制造了多少个笑点。
房主任将自己“浴火重生”的经历掰开揉碎,用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把生活的褶皱、人性的脆弱,甚至是死亡的阴影,都摊开在观众面前。
我们笑,是因为她强大的生命力和自嘲精神,更是因为我们从她的叙事中,看到了普通人在面对无常命运时,那种既渺小又坚韧的共性。
而当另一位演员谈论精神困境时,观众的笑声,真的只是在嘲笑一个病人的痛苦吗?
我想,恰恰相反。
那笑声里,包含着太多复杂的情绪。有“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么想”的释然,有“她怎么能把这事说得这么好笑”的惊叹,更有“终于有人敢把这种处境拿到台面上说”的敬佩。
这是一种高级的共情。喜剧演员像一位精准的外科医生,用“幽默”这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我们日常不敢触碰的脓疮。
她的“技术”,在于精准地找到那个既痛苦又荒诞的连接点,用冒犯的姿态打破沉默的禁忌。
观众的笑,是对这技艺高超的“手术”成功的最好反馈。我们不是在笑疾病本身,而是在笑她解构疾病、解构痛苦的巧妙方式,是在为她用智慧战胜磨难的姿态鼓掌。
把观众瞬间捕捉喜剧结构、认同精妙比喻、赞叹黑色幽默而发出的笑声,简单粗暴地等同于“对苦难的漠视”或“人性的沦丧”,不仅是逻辑上的偷懒,更是对喜剧创作规律和观众智商的极大侮辱。
我一直觉得很奇怪——单口喜剧在国内被包装成“脱口秀”已经第七年了(是的,我说的是从《脱口秀大会》第一季开始算的第七年,不是线下地下演员的演出年限),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观众,依然只从“我觉得好不好笑”出发去体会,而不是从文本出发去欣赏?
甚至可以说,有些单口文本的艺术价值,已经逼近甚至不亚于一篇文学作品了。
当然我懒得举例,不是举不出,而是真的懒得费劲巴拉地拆解文本分析,我又不是老师,我只是一个观众,不想上课!
但有时候我确实在想,那些只从“我笑了没”出发的人,是不是根本没经历过这些事?或者从来不愿意接触、不愿意承认这些事存在?所以他们在逃避——“我没这样过,关我什么事”“我不懂,也不想懂,看你苦兮兮地讲我就不高兴”。
前两天刚好刷到一篇文章,突然打开了我对“脱口秀”的另一种认知——
原来国内真正意义上的脱口秀,指的是互动式脱口秀。台上演员不需要写完整的文本,靠即兴、靠互动、靠观众的梗,气氛特别热闹。这个门类受众也非常广,关注的人可多了。
《脱口秀加速分化:挺女性怜牛马的一线,聊八卦搞相亲的二线,谁能赢?》
而我们平时在视频平台看到的所谓“脱口秀”节目,其实更准确地说是“单口喜剧”。是演员们把文本一字一句写出来,在舞台上“表演”一段结构完整、节奏紧凑的喜剧文本,只是借用了“脱口秀”这个流行外壳来传播而已。
所以如果你真的只想“笑”,那去看互动式脱口秀吧。
觉得“笑不出来”的背后,是一种对“冒犯”的恐惧,和一种被滥用了的“感同身受”。
但这恰恰是艺术最需要警惕的陷阱。
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为了让你舒服。它要挑战你,要冒犯你,要让你在已有的认知框架上,撕开一道口子,看到一些新的东西。单口喜剧,就是用笑声来完成这个过程。
可能写到这儿,会有人觉得我这篇文章“说教味太重”了。觉得我好像在摆知识谱儿,说什么“你们都不懂单口”“怎么能不笑”。
可我想说,我当然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清楚单口和脱口秀的区别,我也从没不允许别人不笑。
我只是恰好是那个比较早就开始看的观众。
2017年,我看过《脱口秀大会》第二季冠军在开放麦上练段子。
老天爷,当时第一次看这人演出,完全不认识,在此之前我是在三线城市做高中生看《今晚80后脱口秀》一路关注那些演员上来的,突然出现这个人,精彩得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其实本来冲着庞博去看的,但是那天我拍他的照片都比庞博的多得多。
我也没想到竟然能看过三遍他完整的演出,还没算上刷短视频看到他切片的次数——第一次是在开放麦,纯粹是碰巧去看,正好他在练段子;第二次是我去看《脱口秀大会》的现场录制;第三次是我在电视上完整看了他的正式表演。
爱我还有一分钟可以浪费!
关注我吧,我什么都写,一个泛文化爱好者。
来源:星光综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