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手2025》第十一期,单依纯获得第一,我最先想到的不是“她的演唱特别出色”,而是“她总算把原本稳当的牌打得很合适”。
《歌手2025》第十一期,单依纯获得第一,我最先想到的不是“她的演唱特别出色”,而是“她总算把原本稳当的牌打得很合适”。
在这轮比赛里,她把邓丽君的温柔气质当作一种遮挡物,巧妙地融合到自己的表演当中,就如同给手机贴上了一层奶昔颜色的膜,整个氛围立刻变得柔和了,连弹幕都在不停地滚动:“纯妹妹回来了。”
从《李白》的“理直气壮”到邓丽君的“乖巧”:她学会了不被骂
上一回她演唱《李白》时被家长们围住,说她带坏了小学生。
那时候我正跟朋友聊天,觉得青春期的孩子怎么可能因为一首歌就被带偏;但那一次的她,就好像是刚学会喝酒的小姑娘,跌跌撞撞地走进了KTV,把“人生苦短”唱得像是逃课一样,理直气壮。
结果一上热搜,口碑马上就下滑了。
此次她极为乖巧,挑选邓丽君的歌就如同选择了一条不会招致批评的路径。
邓丽君是众人皆喜爱的,改编她的歌曲好似将外婆的旧毛衣拆解后重新编织,即便有新的针脚,那韵味依然是甜甜的。
单依纯一开口,我便看到弹幕都放下了心,她不会出现差错。
可是放松的时候也有点失落,那个在《永不失联的爱》里敢把尾音拖得长长的女孩,现在把情绪收起来了,只在副歌部分有点颤音,好像怕打扰到别人。
朋友说:“她变得沉稳了。”但我觉得,她是变得害怕了。
选邓丽君不是选歌,是选护身符:怕输,是成年人的潜规则
怕输罢了。这节目到总决赛前,其实没多少人在意谁唱得更出众,众人就想看看故事究竟怎么收尾。
林志炫出现破音情况,艾莉西亚排第六,米奇是第五,仿佛有剧本一般,就连“国际歌手让贤”都登上了热搜,观众都不再相信那完完全全的事。
所以单依纯选邓丽君,不是选歌,是选护身符。
她把“纯妹妹”人设穿在身上,像穿一件防弹衣,子弹是网友的嘴。
你看这次没人骂了吧?反而都在夸她“回归初心”。
可初心到底是什么呢?是唱得好,还是不敢唱错?
我想起去年在音乐节看到她,穿白裙子,唱完跟观众说“我今天有点紧张”。
那天的风很大,她的声音抖了一下,却抖得很动人。
现在她不抖了,声音稳得像修过音,我却开始怀念那个会抖的她。
不止单依纯:歌手们在拼“安全”,观众在猜“剧本”
节目里别的歌手亦是如此。
李佳薇的民族唱腔令人称奇,镜头切换到她时,她最先的反应是笑,那笑里有着“这次总该夸赞我了吧”的小心翼翼。
黄丽玲获第三,热搜却是“又秒杀了”,好似在给名次找补。
陈楚生更觉尴尬,成绩一直处于中间位置,粉丝赶忙澄清“不是太子”,可没人记得他唱了啥。
你看,连观众都学会了不投入。我们不再讨论谁唱得更好,而是猜谁会被“保”、谁会被“祭天”。
节目组的剪辑也配合,把紧张剪成搞笑,把走音剪成萌点,最后大家哈哈一笑,谁还在意真相?
可真实情况却隐藏在那些细节之中,比如单依纯演唱完毕后,镜头掠过评委,有的在点头,有的皱着眉,而后期却配上了清一色的“激动”表情。
那时我立刻明白,我们所看到的哪里是什么竞赛,分明就是在拼拼图,每一片早已经摆好了位置。
所以当我朋友说“单依纯冠军稳了”,我一点也不意外。
90%的概率不是算出来的,是观众和节目组心照不宣的默契。
就像狼人杀玩到最后一轮,谁都知道谁是狼,但还是要走流程,因为流程本身就是乐趣。
总决赛不想看剧本了:哪怕破音,也要听一次真的
只是偶尔,我还是会想起那个在《中国好声音》里唱《永不失联的爱》的单依纯,那时她不怕输,也不怕赢。
现在她赢了,却像输了什么。
或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学会安全,也学会不自由。
当然,节目还是要追的。
毕竟下周就是总决赛,万一有惊喜呢?万一林志炫突然不破音了,万一艾莉西亚放大招了,万一……但大概率,我们会看到单依纯穿着白裙子,唱一首大家都不会骂的歌,接下来举起奖杯,笑得像早就知道答案。
写到这里,我突然有点理解那些骂《歌手》剧本的人了。
他们骂的不是假,是太真了,真到让人看清:原来我们喜欢的不是唱歌,是故事。
而故事里最打动人的部分,恰恰是那些没被剪进去的走音、紧张和眼泪。
所以下周总决赛,我决定关掉弹幕,只听声音。哪怕破音,哪怕跑调,至少那一刻,歌手和观众都还是真的。
至于冠军是谁,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我们还能不能为一句走心的高音,起一次鸡皮疙瘩。
来源:子夜观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