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手2025》作为芒果台的王牌音综,每一期都不缺话题——陈楚生“高音没声”的争议冲上热搜时,网友们吵得不可开交;单依纯翻唱《舞娘》跳出“反差感”,视频播放量瞬间破千万;李佳薇凭借扎实的唱功逆袭,被观众称为“被埋没的实力派”。这些热点像一把把“火”,把节目热度
《歌手2025》作为芒果台的王牌音综,每一期都不缺话题——陈楚生“高音没声”的争议冲上热搜时,网友们吵得不可开交;单依纯翻唱《舞娘》跳出“反差感”,视频播放量瞬间破千万;李佳薇凭借扎实的唱功逆袭,被观众称为“被埋没的实力派”。这些热点像一把把“火”,把节目热度烧得居高不下。但临近总决赛,有一位歌手却让节目组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她排名次次挤在前五,却几乎没多少观众能叫出她的名字;她每轮都稳稳留在舞台上,却带不来半点能拉动流量的讨论。这位“隐形歌手”是谁?为什么会成为节目组手里的“流量鸡肋”?
对于很多歌手来说,《歌手2025》是块“翻红跳板”。李佳薇就是最好的例子,她参加节目之前,已经很久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可节目里一首《煎熬》唱完,网友们瞬间想起了她的“铁肺”实力,微博粉丝涨了几十万,商演邀约也多了起来。但并不是所有歌手都能吃到这份“流量红利”,艾莉西亚就是个例外。
第八期节目搞“揭榜赛”,艾莉西亚和李佳薇一起站到了揭榜席上。当时大家都以为两人只会有一个能成功留下——毕竟前两轮揭榜都是“一进一出”,节目组肯定要控制人数。可艾莉西亚选了个“聪明”的对手:火星电台。这个组合虽然有实力,但热度一直不高,艾莉西亚轻轻松松就把他们“挑”了下来。加上之前已经在的外籍歌手,节目里一下子有了四位外国选手,节目组原本想打造的“中外对抗”氛围没起来,反而因为外籍歌手太多,让观众觉得“少了点本土味”,多少有点被动。
更让节目组没想到的是,艾莉西亚的排名居然一直很稳。第九期节目,她唱了一首英文歌,拿到了第一名。按常理来说,冠军应该是当期的“话题中心”,可观众的注意力全在陈楚生的《小情歌》和单依纯的《舞娘》上——陈楚生用“清唱”演绎经典,被网友夸“自带故事感”;单依纯跳出了“甜妹”框架,跳起舞来又酷又飒,两人的话题冲上热搜,而艾莉西亚的“冠军”像没存在过一样,连个讨论的词条都没有。
第十期更夸张。艾莉西亚演唱时出现了破音——这在音综里算是“重大失误”,换做别的歌手,说不定会被骂上热搜。可她倒好,破音的事没几个人提,就算节目组想炒话题,也没人接茬。更离谱的是,她居然还得了第二名。这下节目组更头疼了:想淘汰她吧,她排名这么高,没有理由;不淘汰吧,她带不来流量,等于占着个“黄金位置”却没贡献。
现在总决赛快到了,按照目前的排名,艾莉西亚大概率能进决赛。可进了决赛又能怎样?观众的注意力都在黄丽玲、单依纯这些“流量选手”身上——黄丽玲的“治愈系嗓音”每次都能唱哭观众,单依纯的“百变风格”总能给人惊喜,她们的话题度是艾莉西亚的十倍都不止。就算艾莉西亚拿了好名次,也不会给节目带来多少“利益”——没有讨论度,就没有赞助商青睐,没有流量,就没有后续的衍生节目。
第十一期节目,节目组又搞了“返场赛”:格瑞丝·金斯勒要回来挑战,胡海泉和一位草原歌手要来揭榜。节目组淘汰格瑞丝的时候,肯定是觉得她“热度不够”,所以她返场大概率会失败。而胡海泉作为“老熟人”,自带流量,肯定能成功留在舞台上。到时候,艾莉西亚的位置会更尴尬——身边都是能带动话题的选手,她像个“透明人”一样,就算唱得再好,也没人注意。
有人说,音综的核心是“音乐”,流量不重要。可现实是,没有流量,节目就没法生存,歌手就没法被记住。艾莉西亚的情况,其实折射出了当下音综的“矛盾”:实力和流量,到底哪个更重要?就像古语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歌手有一身本事,没有观众愿意听,也撑不起节目的热度。
《歌手2025》走到现在,已经不是单纯的“唱歌比赛”了,它更像一个“流量战场”。歌手们既要拼实力,也要拼“话题度”——要么有“反差感”,要么有“故事性”,要么有“争议点”。艾莉西亚什么都没有,她就像个“音乐机器”,只会唱歌,不会“制造话题”。可这能怪她吗?或许,我们该反思的是:为什么一个实力不错的歌手,会在音综里变成“隐形人”?
总决赛就要到了,艾莉西亚能不能“突围”?能不能让观众记住她的名字?这些问题,只有节目播出后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节目组不想让“隐形歌手”成为遗憾,就得给她一个“被看见”的机会。音乐的意义,不就是让更多人听到好声音吗?你觉得,艾莉西亚能在总决赛中“翻红”吗?
来源:妙妙嘛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