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师,是文艺高峰的铸造者,也是民族文脉的守护者,他们如闪耀在文化天幕的群星,璀璨夺目;又如深植于家国厚土的大树,苍虬蓊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大师列传》自2022年以来已播出四季。这档节目坚守文化自信,以视听语汇勾勒文艺大师“群星谱”,成为表达文化理
大师,是文艺高峰的铸造者,也是民族文脉的守护者,他们如闪耀在文化天幕的群星,璀璨夺目;又如深植于家国厚土的大树,苍虬蓊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大师列传》自2022年以来已播出四季。这档节目坚守文化自信,以视听语汇勾勒文艺大师“群星谱”,成为表达文化理想、塑造文艺气象的重要方式,也为当代社会审美语境下的大众美育开辟了新空间。
《大师列传》第五季延续这一品牌节目的文化格调和学术内涵,聚焦张海、汪观清、戴敦邦、尉天池、李燕、陈孟昕、师恩钊、闫平、袁熙坤、张立辰等10位文艺大师,通过自述、对谈以及笔墨技法示范、影像资料等多种方式,追寻艺术初心,解析创作密码,展现大师风范,彰显文化魅力,带领观众徜徉艺术世界,在美的熏陶中获得心灵滋润和思想启迪。
新时代是一个需要文艺大师的时代,也是一个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的时代。那么,何谓大师,大师何为?这是时代艺术之问,也是文化传承之问。本季节目对此作出了生动回答。
走进节目的10位文艺大师,在写意、工笔、油画、书法、雕塑等不同专业领域各擅胜场,从艺经历各不相同,艺术风格各具特色,但都葆有对艺术的赤子之心。诸位大师大多已届耄耋之年,但只要谈起艺术,无不神采奕奕。国画家戴敦邦年近九旬,依然每天凌晨三点半开始创作,完成了百幅辛亥革命题材画作和《资本论》绘本等鸿篇巨制,他说,“我会认真走好我人生最后几步路”。书法家张海以衰年变法为追求,在八十岁之后仍在不断地探索和创造中向更雄壮的艺术高峰迈进。他说,“我觉得作为艺术家,一生中间只有前行,在前行的过程中只有逗号而没有句号,什么时间有句号,就是说停止呼吸了。”这些真挚而质朴的语言中跃动着滚烫的艺术初心。
事实上,对艺术初心的坚守,正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最重要的原因。在节目中,诸位大师都谈到了自己艺术道路的引路人,对于李燕而言,是父亲李苦禅;对于袁熙坤,是父亲袁晓岑;对于尉天池,是书法家孟镇中;对于戴敦邦,是漫画大师张乐平;对于张立辰,是启蒙老师李雪鸿……不同的艺术机缘为大师的成长按下了启动键,对真善美的执着心,对中华文化的责任感,支撑他们向着艺术高峰几十年如一日艰辛跋涉,转益多师,德艺兼修,终于卓然成家,以精品力作和高尚情操,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艺术长卷之上,赢得了艺坛尊重和世人敬仰。
每一位大师都是一本读不尽的大书。《大师列传》每一集虽只有30分钟时间,却紧扣大师最精华的艺术成就,最精彩的艺术思想,精准展示大师何以为“大”、何以为“师”。从节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师之“大”,最根本在于守正创新的艺术格局和文化气魄。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而守正是创新的前提。重复堆砌出不了传世精品,只走老路也难以通往文化新境。艺术大师只有在不断创新和突破中才能炼就,也只有把创作的根深扎在现实生活、把艺术的脉接续到文化传统,才能为创新提供充沛的底气和动力。节目中,不论是张海对“草隶”的深刻诠释、师恩钊对“新北派山水”的艺术解析,还是陈孟昕对“大工笔”的样式创造,抑或戴敦邦对“动漫”的热情关注,以及多位大师不约而同对AI与艺术关系的理性思考,都表现出大师对厚植传统基础上创新创造的洞见和力行。
大师之大,还在于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走进本季节目的10位大师,大都出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近代以来中西艺术交汇的浪潮和新中国成立后对文艺的人民立场和生活源头的强调,对他们的艺术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正因为如此,他们在遵照“师古人、师造化,得心源”传统创作理论基础上,自觉践行“师生活,为人民”的艺术新理念,并以海纳百川的心胸汲取外来艺术之所长,熔中西,贯古今,自成一家。
节目中,当汪观清深情回忆为了创作连环画《红日》到孟良崮感受战斗历史、下连队体验战士生活;当袁熙坤讲述带着小油灯,和云南边陲的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戴敦邦表示永远不会忘掉自己的身份而一直使用“民间艺人”的印章;当李燕倡导吸收外国好的艺术,发挥其正能量作用,更好地创造新时代的中国美术;当张立辰呼吁继承潘天寿的思想,拉开中西绘画的距离,坚持中国文化的本位立场;当张海提出艺术家要有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提议“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推出“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当尉天池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书法低潮时期,奔走全国,为工矿企业、文化馆站和中小学校讲授书法知识……他们其实都在以艺术的语言回应“古今中西”的百年难题,践行为人民奉献作品、为文化赓续血脉、为民族立心铸魂的神圣使命。而这些,无疑都为一代代艺术从业者提供了师法的楷模。
看完这一季节目,“何谓大师,大师何为”的答案跃然屏上。大师,就是那些民族文化之火的抱薪者,就是那些艺术精神的掌灯人,他们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创造者,他们是为时代和人民传神写照的人,是美的发现美、创造者和诠释者。他们以文化为己任,以传统为根基,以创新为天职,燃尽毕生心血,为大众也为后人照亮审美的前路。我想,如果你是一位文化领域的从业者,肯定会在《大师列传》中找到人生之路、事业之路的正解。如果你只是一位普通观众,那么,这档节目也将带领你走近大师的心灵世界,透视文化艺术的底层逻辑,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在共情共鸣中获得良多感悟。
作为一档文化类电视节目,《大师列传》在创意和呈现上亦有颇多可圈可点之处。每一期节目以主持人和大师的对谈为主体,一问一答,既突出了每位大师的高光时刻,又保持了节目整体叙事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如前所述,本季的10为大师均为书画家,节目中穿插的资料短片,或展示大师代表作,或使用历史影像资料,既与节目作好视觉艺术的本体诉求高度契合,又在语言讲述之外带给观众更直观的视觉感受,有效深化了节目内容。而大师现场书画创作不仅让观众大饱眼福,而且提升了节目的互动性与氛围感,拉近了大师与我们的距离。“师说”这一环节的设置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大师们的讲述汇人生感悟与艺术创见于一炉,高屋建瓴,简洁有力,兼具艺理与哲理,虽只有几分钟,却是一堂叫人受益匪浅的“大师课”,从而有效提升了节目的思想性和现实意义。
更值得点赞的是,节目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介成果,提高视觉效果和内涵表达。节目中诸位大师的成长过程已无法复现,创作团队利用Al技术生成短片,完成情景复原,弥补了历史资料缺失的遗憾,为观众理解大师的艺术人生提供了极大帮助,也大大提升了节目的感染力和观赏性。同时,作为访谈节目,《大师列传》突破“坐而论道”的传统形式,在新科技加持下搭建了虚实结合的舞台空间,随着内容的推进舞台背景按需切换,时而是映衬书法风骨健的高山峻岭,时而是呼应水墨神韵的烟雨水乡,时而又是密林深处的动物王国,实体的访谈舞台不断顺着节目的叙述逻辑延展,向着节目的主题表达敞开,演化为讲述者和聆听者共同沉浸的特定艺术空间,让台上和屏幕前的观众一起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师作品诞生的时代和文化语境,更深刻地理解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寄托,从而增进对“大师”二字的体认。
面对新技术新媒介的冲击和挑战,肩负建成文化强国的重大使命,电视媒体行进在系统性变革的征途上,《大师列传》这档节目主动回应时代文化课题,用心谱写民族艺术谱系,在“文化+电视”、“技术+审美”的努力探索中蹚出了光明的新路,既积累了有益经验,也为文化类电视节目创造了更高的格调品位、更丰富的科技内涵、更符合当下观众审美诉求的新范式。期待这档节目以更加灵活丰富的形式继续为观众介绍更多大师,为引领社会审美风尚、培养造就新的艺术大师,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作出更多贡献。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