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今年暑期档的竞争中,《花漾少女杀人事件》是唯一的女性主义作品,尽管票房成绩堪忧,但它的故事以及演员们的优秀表现似乎已经在看过的观众们心中留下漂亮的弧线,就像冰刀划过一样,冷冽又爽快。
在今年暑期档的竞争中,《花漾少女杀人事件》是唯一的女性主义作品,尽管票房成绩堪忧,但它的故事以及演员们的优秀表现似乎已经在看过的观众们心中留下漂亮的弧线,就像冰刀划过一样,冷冽又爽快。
我必须承认,在看的时候开始想到它可能“隐藏”的文本,并试图寻找出这些信息的来源。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一个进入青春期并遭遇发育压力的花滑运动员江宁遭遇到最大“劲敌”,臆想中的天才女孩钟灵,而她们之间的“链接点”就是江宁的教练,也是母亲王霜。王霜和江宁都是倔强的职业运动员,为了比赛成绩几乎牺牲了一个女性正常的成长顺序。
江宁在夜店邂逅的男孩子并有所好感的过程是冲动的,像是一种情绪的宣泄。王霜在片尾说她其实知道自己没有办法突破,突然成为母亲,隐藏的故事就是江宁复刻的,一次久违的青春冲动,动机原不过是寻找一个理由,掩盖自己在冰场上的挫败感,从而有理由终止靠自己无法停止的内卷,青春的解药就是提早终结青春。与其说江宁臆想出女孩钟灵,从而形成对照组关系,不如说真正、真实的镜像关系是母女,女儿比母亲更压抑的地方在于她最终选择忽略自己青春期的身心需求,电影中她对发育问题如临大敌,是真心想赢的。对于这一点的理解可以很多元,观众能够同情,但从某个角度来说,你又可以说它戏剧性地体现了一个女性倘若要想在现实社会里获得价值感,所需要付出的牺牲包括自己的性别特点,有一点必须强调这种牺牲是主动选择的。
关于此片的评论中,有一条是频繁出现的,那就是认为它与娜塔莉·波曼出演的《黑天鹅》神似。为此,我又将多年前看过的它翻出来重温。不得不承认,“花漾”中除了幻视、分身、母女等大的框架中都有借鉴的可能性,甚至个别细节应该说就是致敬了,比如开头给受伤脚趾头的特写,母亲都请女儿吃蛋糕,像是一种安慰、犒劳甚至甜蜜的控制等等。但两部电影又有赫然可见的本质区别,国产片是很纯粹的,花滑就是花滑,但是在“黑天鹅”里几乎所有的芭蕾戏都是亲密戏的演绎,动作、情绪等等。
电影中女主角妮娜从“成为黑天鹅”的梦里醒来,那是复苏的春梦,而母亲就在床边的椅子里睡着了,所以暗示了在相当长时间里母亲都在遏制女儿正常的身心成长,原因是她们只接受“白天鹅”这一种女性状态。
在被宣布成为天鹅皇后时,女主角妮娜在大堂看到的天使是一个雌雄同体的怪物,可以理解为男权,但是也像一个包紧绷带的病人,因此可以断定,片中妮娜的困境之上是有一个“上帝”存在的,那就是总监托马斯,他专制、狡猾、对演员的发展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相比之下,或许源于时代进步,片中女性的困境已经摆脱了男性的影响,连痛苦都有独立性,所以一旦江宁完成涅槃,无论如何都是自洽而美丽的,不再由上帝(男性)来决定自己是黑是白,天使的翅膀从来都掌握女性自己手中。再看电影海报上的slogan——她杀了她,表面的惊悚下是有一种情深意长的决绝,那是女性涅槃,自我迭代的力量,无可阻挡。
来源:周到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