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期质量尚可,不过,剪辑还是有点儿问题,一期就放5个段子,其中包括庞博开场秀。
我今天看了《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第三期(一)。
本期质量尚可,不过,剪辑还是有点儿问题,一期就放5个段子,其中包括庞博开场秀。
本期,嘉宾席,大鹏走,马东与侯佩岑来。4个嘉宾,明显比3个嘉宾更有意思。
侯佩岑负责美貌与鼓励,马东毕竟也是专业「喜剧从业人员」,对他的要求可能更多一些。
马东也的确带来不少「包袱」,这些「包袱」,还带有「冒犯」意味,譬如调侃李酌妍长相,小鹿改翟佳宁稿子有「画蛇添足」之嫌等,以致于,网络上有不少观众骂马东。
奇妙的是,庞博开场秀,聊的就是,脱口秀「冒犯」的边界在哪儿。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而且很容易「双重标准」。
我个人认为,「冒犯」可能需要以下几个边界(纯属个人言论,请勿以我为准)。
其一,你可以「冒犯」具体的人,当然,那个人要与你达成某种共识。如郭德纲冒犯于谦,怎么过分都行,只要于谦没意见,旁人也管不着。
其二,你又不能「冒犯」具体的人群,你只能虚指,一类人群中,部分人如此,客观事实中,某类人中部分人有过某种行为。
也就是说你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一个人如此,他所代表的整体都是如此,这是流氓逻辑。
其三,你描述的「冒犯」内容,得确有其事,你不能虚构。
其四,最好是「以下犯上」,鸡蛋和墙壁,你得「冒犯」墙壁,「冒犯」鸡蛋,这很没有「冒犯」精神。
其五,「冒犯」内容,要在「被冒犯者」可接受范围内。所以,「冒犯」是一种艺术,你要拿捏好尺度。
所谓「冒犯」,其实「被冒犯者」的感受也很重要,要让「被冒犯者」感觉可以「接受」,这样,艺术才达成。
有些「被冒犯者」尺度很大,有些「被冒犯者」尺度很小,对于后者,即便你遵守所谓「冒犯」准则,也没用,人家就是要计较,你有什么办法。
此外,我想强调一点,要允许「被冒犯者」自辨,作为「被冒犯者」,他总得有辩白自由吧?不能只挨打吧。
我很讨厌一个词,叫「破防」,一旦有人辩白,就说「破防了吧?」,这个逻辑很流氓。
其六,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其实,庞博段子,基本上展现如何「冒犯」,譬如,「冒犯」小佳,在小佳允可的情况下,如何「冒犯」都不为过。「冒犯者」与「被冒犯者」达成某种共识。
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马东所谓「冒犯」,其实也在这个规则内,为什么有些观众还要骂他呢?
这就是「冒犯」另一个问题所在,只要你「双标」(凡是不顺从你心意),所有准则都可以无视,譬如这样的情况,郭德纲冒犯于谦,于谦没意见,你就是看不惯。
「冒犯」就是这样,很麻烦,不过,言而总之,这其实也很公平,你享受「冒犯」的乐趣,就得承担「冒犯」的后果。
最后,简单聊聊《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第三期(一)几个段子。
翟佳宁
他这个段子不算「观察式」喜剧吧,毕竟他所观察到的是3.15晚会曝光内容。
还是称为「吐槽式喜剧」更贴切。
这类风格,适合翟佳宁,配合上他长相,更显「犀利」。
火力全开,吐槽很猛,「冒犯」墙壁——不良商家,且「冒犯」内容客观发生,观众在安全的「冒犯」中获得愉悦。
李酌妍
她这次叙述一个故事,塑造一个人物,很凝练。
我第一感觉是一个「伤感」的故事,但是,我从社交平台了解到,她可能原意是控诉她哥哥的霸凌。
本来,我的「伤感」来自于,一个街溜子被打磨,成为一个厨子,感叹世事对人的改变。
可是,她可能是想控诉,如此「坏」的哥哥,竟然也有一个平凡的「好」结局。
如果是这样,我感觉叙事过于隐晦。
于渤
一般吧,没能塑造好他口中所谓「控制他人生的母亲」形象。
叙事型段子,叙事手法很有意思,如马东评价,他叙事如同画圆,大圆包着小圆,层层递进,最后,画到只剩一个点。
除了叙事,他故事的核,其实我听来也有些伤感。
一个老实孩子,面对霸凌,选择怯懦逃避,他曾因为这种怯懦无法释怀,多年后,他恍然明白,他的怯懦没有错,他只是选择了一种当时最合适他的「自我保护」方式,错的是「霸凌」的人,是以暴力伤害他人的人。
守规矩,不是怯懦,破坏规矩的人,也不是什么勇敢,只是收拾他们的人还没到,不然他们比谁都怯懦。
以上,就说这些吧,我是桃花岛浪人,全文完。纯属闲聊,请勿以我为准。
来源:桃花岛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