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二年后,在算法统治耳朵、短视频切割听觉的当下,《歌手2025》的答卷也随之转变了底色。这一国民级IP不再满足于定义好音乐“是什么”,而是将聚光灯投向创作纵深与表达路径,通过丰沛的文本肌理与多样的风格实验,系统性地叩问并呈现好音乐“怎么做”。
十二年前,“歌手”这一IP以破局之势重塑华语音乐综艺生态,完成了一次面向大众的审美教育,回答了好音乐“是什么”的问题。
十二年后,在算法统治耳朵、短视频切割听觉的当下,《歌手2025》的答卷也随之转变了底色。这一国民级IP不再满足于定义好音乐“是什么”,而是将聚光灯投向创作纵深与表达路径,通过丰沛的文本肌理与多样的风格实验,系统性地叩问并呈现好音乐“怎么做”。
在《歌手2025》众多出圈的表演中,你可以在再次唱响的金曲里感受集体记忆的脉搏,也可以在风格与流派的交织中探索音乐的边界,你可以在GAI的选曲中听到小人物的血性,也能在一曲《如愿》里与大时代共振。
如愿 (歌手2025 第6期现场),Grace Kinstler
美国歌手格瑞丝·金斯勒在《歌手2025》竞演舞台用全中文演唱歌曲《如愿》
温暖或前卫,深刻或精致,“出圈”的背后,是选曲的良苦用心。当灯光渐暗,余音散场,真正留下的并非排名,而是那些被旋律点亮的共同情感坐标——它们证明,在碎片化的时代洪流中,真诚的表达与深刻的共鸣,依然是流行文化最坚韧的生命线。
久违了,音综的“活人感”
2015年,李佳薇在《我是歌手》第三季折戟而归,标志性的高音难敌当期“神仙打架”的局面,止步第五名。
往后十年,命运并未青睐她,最低谷时,她几乎接不到演艺工作,只能转行当房产中介,维持生计。
“我害怕被大家记得的李佳薇,是那个穿着上班服的我。我想让大家记得的是在舞台上自信、闪闪发亮的李佳薇。”在《歌手2025》的备采间,李佳薇含泪说道。唱功了得的“铁肺女王”,却无法在舞台上大放异彩,际遇与天赋的差池,令人无不扼腕。
李佳薇在第八期赛后接受采访
《歌手2025》对李佳薇来说,是沉寂已久之后的一缕曙光,相比十年前,她的选曲逻辑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跟她的成名作《煎熬》相比,《天后》这首大众流行金曲并没有为她的高音技巧留出太多“炫”的空间,但李佳薇在歌词里看见了自己。
“我嫉妒你的爱气势如虹,像个人气高居不下的天后。”曾几何时,意气风发的她也梦想过“天后” 的光芒,渴望把万众瞩目的欢呼化作天赋才华的养料,在舞台上尽情挥洒,然而现实是,她离“天后”最近的一次,是被调侃为“卖房天后”。
歌词里的苦涩不甘和李佳薇的星途起伏形成隐秘的互文,在《歌手2025》的舞台上,她一边流畅地完成声区转换,再次向观众展现了无懈可击的机能技巧,一边将十年心事尽数放进歌中,升华了一首老牌hitsong的立意和格局。
当晚,“李佳薇太牛了”登顶微博热搜,霸榜十余小时,《歌手2025》又一个出圈舞台就此诞生。
“李佳薇太牛了”登顶微博热搜,网友热情讨论
人们发现,一首打动人的好歌如此复杂,复杂到要一个拥有顶级歌喉的歌者苦等十年,贡献一场在技巧与情感上都淋漓尽致的表演,才能拿到走进大众目光的入场券;一首打动人的好歌又如此简单,简单到只需要诚实地唱出自己的故事,把真心揉进扎实的表演里。
在某个瞬间,“歌手”和“歌”的界限模糊了,观众看到的不是表演,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音乐中袒露自己。对李佳薇来说,这条从“技术展示者”到“生命叙事者”的路径,标记着她艺术人格的成熟与深化,而对观众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感官体验,更是一场有血有肉的情感共振。
在修音对嘴大行其道,假人感充斥屏幕,观众苦“预制舞台”久矣的时代,这样一场葆有赤子之心,不吝啬自我剖白与情感倾诉的表演,让我们久违地感受到了音综的“活人感”。如果说《歌手2025》真有一套出圈密码,那显然不是任何可以快速炮制的公式,而是在个体生命与艺术表达的交叉处摘取大众最具共鸣的一段波纹,用个体的无奈、野心、苦涩、欢乐绘造一幅充满生命力的血肉图腾。
不同于《天后》的低回隐忍,当GAI的《白鸽》唱响,所有人都能感受到hiphop音乐那种“直给”的魅力,那是在极限状态下的真实呐喊,具有原始的冲击力。
《歌手2025》竞演歌手GAI周延
伍佰的原作,白鸽是自由与希望的象征,带着几分浪漫主义的漂泊感。而GAI的版本却将它彻底拽入现实的大地,注入了滚烫的生存意志。GAI把在底层社会挣扎,在人情冷暖中成长的经历藏在野性的韵脚里,直白地写出生活的残酷,却依旧在歌曲末尾葆有“往前看,别回头”的乐观豁达。
这场表演最终拿下当期第一,不仅是嘻哈音乐作为一种小众流派面向主流的突围,更是观众对某种鲜活的生命经验的极度共情:平凡的出生,坎坷的来路,骨子里的真实血性与出人头地的强烈渴望,小人物被抛进名利场的自我调适与怀疑,表达者的艺术冲动与责任负担。
人是鲜活的,歌才能是鲜活的,打动观众的,从来不是脱离生活表面的修辞造句,而是真实的爱恨、痛彻的领悟、朴素的剖白,是被真实经历所锻造的生命质地。
流行音乐的一万种可能
鲜活的表演,灵活的风格,这是本季《歌手》对“活”这个字下的苦功夫。
仅在节目第一期,就有回响贝斯、Art Pop、CityPop、民谣、戏剧等多种音乐风格的碰撞,首发歌手八人八色,编织了一幅广阔的音乐图景,在节目开局就递出一张响亮的风格名片。
竞演歌手单依纯演唱《珠玉》
单依纯的《珠玉》是当晚声量最大的一场表演,后续传播度也证明了这场选曲的成功。这位拥有“天选R&B嗓音“的年轻歌手,用一首流光剔透、如梦似幻的艺术流行歌曲,轻巧地在不同声区流转,呈现了一个充满神秘空灵的奇幻色彩的舞台,向观众力证她不是局限于某个单一流派的“翻唱战神”,而是纵横多种风格的音乐玩家。
珠玉 (Live|典藏),单依纯
如果说《珠玉》是单依纯的艺术宣言,无论在作曲还是现场表演上都有一种严丝合缝的精致雕琢感,那么《李白》便是她别具一格的态度勋章,呈现出一种“放飞自我”式的怪诞狂野,还有一丝魔性洗脑的趣味在里面。
一句不断重复的“如何呢,又能怎?”借用游戏俚语进行俏皮调侃,凭借其抽象的互联网迷因特质实现“病毒式”传播,更为这首经典作品注入另类文化的写意。而在音乐性上,另类摇滚与电子民谣亲密融合,蒙太奇般的元素拼贴把观众拉入一个诡谲艳丽的马戏团,各种好戏轮番上演,大段的摇滚嘶喊看似癫狂,却又暗含着歌手在音准上精准着陆的隐秘炫技。
这是一场带有强烈解构主义色彩的表演,你可以喜欢,也可以鄙弃,它本身就是对审美窠臼与世俗规则的消解,某种意义上,这样的作品是游离于评价体系之外的,它的使命不在于做一个“正确的”“完美的”作品,而是“宁愿犯错,不要无聊”的态度,含有鲜明的Z世代文化色彩,是对流行芭乐、大众金曲等“大歌”充斥音综的一种反叛。
有趣的是,在节目上同样呈现出实验性态度的另一位歌手,是和单依纯年龄差距悬殊的林志炫。他在第一期节目演唱的《悟空》用具有一定先锋属性的腔调、念白,颠覆性改编了大众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虽有一定争议,但有无可辩驳的新意。
林志炫版本的《悟空》实现现代流行与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碰撞
从新声代歌手到资深实力唱将,都有强烈的拓新意识,这显示出在普遍趋于保守的音综生态下,《歌手2025》在审美边界上的宝贵探索与大胆实践。能否拓宽观众对流行音乐的想象,能否为流行音乐生态注入新的活力,是决定一档老牌音综能否持续焕发新生的关键因素,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国内标杆性音综,《歌手2025》没有放弃审美教育、拓宽可能性的使命。
《歌手2025》的文化扩容之势还延续到对年龄圈层壁垒与地域审美藩篱的突破。节目既有单依纯作为00后先锋唱作力量,也有马嘉祺这样的偶像歌手补足音乐视角,年轻力量的集结,不仅是为舞台注入新鲜血液,更意在重塑音乐表达的代际图谱——让Z世代的审美光谱成为定义“当代好音乐”不可或缺的维度。
另一方面,Grace Kinstler、Mickey Guyton等多元国际背景的歌手的加持,则将竞技升格为一场深度文化编码的对话。
当乡村、摇滚遇见中式流行,不同音乐语系、美学传统的便开始碰撞与交融,这不仅拓展了本土听众的听觉边疆,更使“如何做好音乐”这一命题,拥有了更具全球参照系的实践样本与美学基因。
在《歌手2025》,你可以听到流行音乐广阔的可能性。
时代的精神密码
如果说风格化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可以精准剖析流行文本,赋予其全新的时代注解与个人烙印,那么文化认同便是《歌手2025》牢固的基本盘,它决定了在个性表达之外,还有集体共识作为托底,让舞台上的音韵烙印在观众心中。
共识,往小了说是生活,是普罗大众在日常琐事里习得的共通底色,是同一种土壤滋养出的相似本能;往大了说,共识更来自于家国记忆,是血与泪塑造的集体语言,是在代际间恒久流转的文化血脉。
故湘,风 (Live|典藏),GAI周延
GAI周延演唱《山城棒棒军》
当《故湘,风》《山城棒棒军》的旋律响起,方言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人们关于故土的记忆,“故乡的风牵着母亲河的水,心里的苦浸的是油盐的味”,映照出城市化一代对“根”的强烈渴求,是现代人对土地与过往生活方式的惦念。
而当陈楚生唱起《红绣花》,战争岁月的血光化作歌声,在和平年代字字泣血地唱响。这是一首在文本上具有高度叙事性,在编排上融入西方管弦与东方管乐的作品,它将战争年代凄美的爱情故事编织成歌,将历史可感化呈现,硝烟的伤痛带来和平年代的叩问,正如歌者在前采中所说:“这值得更多人的在意。”
红绣花 (Live),陈楚生
《歌手2025》的舞台,不仅展望流行音乐的未来,也不断致敬着承载集体共识的过去。
致敬《红绣花》里在动荡年代漂泊的个体,致敬《如愿》里所唱的浴血先辈,致敬我们共同走过的来时路。这些歌曲在特定时刻被选中、被赋予全新灵魂,成为承载当下群体情绪的公共容器,并捕捉了大众复杂的情感光谱——对平凡坚韧的赞颂、对贡献者的集体缅怀、对当下生活的反思。舞台之上,歌手不仅是表演者,更是时代情绪的翻译者与抚慰者,音乐把所有人连接到一起,就像共同的集体记忆让人们彼此记得。
舞台之上,歌手不仅是表演者,更是时代情绪的翻译者与抚慰者
或许,一次次刷新出圈舞台的《歌手2025》并非身藏处心积虑的“奇招”,而是在对待音乐的态度上,在讲究基本法的同时,还成长出全局性的视角与包容性的态度,在尊重过往的同时,还不断抚慰着当下这个时代的灵魂,不断眺望着未来的远景。
那些在方言旋律里颤动的乡愁,在历史声景中复苏的记忆,最终都汇成同一个答案——所谓好音乐,就是在个性表达与集体共鸣的永恒张力中,为时代锚定精神的坐标。
来源:财富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