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厅9》菜单做了等于没做?沈月的痛,是打工人共同的噩梦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7-30 03:01 1

摘要:此话语犹如一根纤细之针,缓缓刺破「慢综疗愈」的那层滤镜,将所有打工人日常所遭遇的噩梦暴露无遗:老板一声「我只要结果」,底下之人便得在这死循环中瞬间炸裂。

《中餐厅9》最为扎心之处,不是菜品味道如何,而是沈月所说的「菜单做了好似没做」。

此话语犹如一根纤细之针,缓缓刺破「慢综疗愈」的那层滤镜,将所有打工人日常所遭遇的噩梦暴露无遗:老板一声「我只要结果」,底下之人便得在这死循环中瞬间炸裂。

慢综滤镜碎了,沈月的委屈遇上领导的漠然

我特意将进度条回溯到上一周的那二十分钟,想要看看沈月是怎样把委屈诉说得既恰到好处,又轻重适宜的。

只见她一边粘贴便利贴,一边轻声嘟囔着:「图出不来,菜品又必须进行更换,老板还提出了极高的标准。」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周五夜晚自己修改PPT时的模样。屏幕反射出的脸庞,比锅底还要黑。

黄晓明的反应更为有趣。他听完之后,只是点点头,「嗯」了一声,随即转头去和林大厨聊起了食材,仿佛沈月仅仅是在汇报天气预报一般。

弹幕纷纷划过「晓明哥成熟了」,不过我却认为,这恰恰是最为恐怖的信号:他甚至连「霸总」都懒得去扮演了,径直进入了「领导已读不回」的模式。

困局藏着推手,荒谬背后有剧本

很多人骂黄晓明,我却觉得,他这次并非坏,而是「油」到了极致之后的那种真空状态。

之前的「明学」至少还带着些表演的欲望,如今连演都懒得去演了,简直像极了我那位把OKR甩过来就消失不见的领导。

他深知反正有剪辑在那里兜底,锅肯定不会扣在自己头上。

把镜头拉远,你会发现,沈月的困境,是节目组故意拧出来的结。

试菜拍照;菜单翻译;菜品更新。

明明可以流水线作业,偏要塞进「明星手忙脚乱才有看点」的剧本里。沈月不是不会做,而是系统不让她好好做。

这让我想起,在《向往的生活》里,黄磊永远能够在那炊烟之中变出四菜一汤,观众夸赞「黄小厨」神乎其技。

但可别忘记了,他的身后有着固定的灶台、备菜的团队以及无限的开火权。

倘若把黄老师给空投到《中餐厅》的限时厨房中,他或许也会将那锅铲狠狠地摔进水池吧。

包装下的真相,体系问题藏不住

综艺的残忍便在于此:它将职场的不合理,巧妙地包装成了「成长挑战」。

沈月在崩溃之际,剪辑师贴心地配上了励志的BGM,仿佛在下一秒,她就能够擦干眼泪,猛然领悟「职场真谛」。

不过事实却是,第二天的菜单依然需要重新制作,黄晓明依旧执着于追求「结果」。

更微妙的是,观众也在这双重标准之中分裂了。

我们心疼沈月,转头呢,又会去吐槽「明星连菜单都做不好」;我们骂黄晓明甩锅,却不得不承认——倘若自己是店长,或许也会将那压力往下传。

节目就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对于「打工人」和「领导」的那种刻板期待。

有意思的是,节目组实际上,偷偷地尝试过「自救」的办法。

在上一季中,他们安排尹正担任「代理店长」,不过由于他的性格太过温和,这就使得整个运作流程很快变得混乱起来,就好似幼儿园的小朋友在玩过家家那般。

最终依旧只能依靠黄晓明回来,收拾这个混乱的局面。

你瞧,就连「轮流当店长」这样听起来还算不错的尝试都未能取得成功,这表明问题压根不在于某一个人,而是整个体系自身出现了问题。

看透了反而释然,职场本是行为艺术

所以我一点不期待黄晓明「觉醒」。他就算变成完美店长,下个环节还会有洗碗小妹对着镜头哭诉「为什么没人教我用洗碗机」。

与其换人,不如承认:当一档美食综艺的核心矛盾从「怎么把菜做好吃」变成「怎么让明星看起来在努力做菜」,它就注定在死循环里打转。

当然,你也可以换个角度看热闹。把《中餐厅》当成职场生存指南:沈月教你「如何把委屈说得让领导无法反驳」,黄晓明示范「怎样用沉默把压力转移给下属」,林大厨则是「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永远不会被炒」。每一帧都是打工人血包。

写到这里,我突然地释怀了。下周沈月依然会继续地贴便利贴,黄晓明依旧要「结果」,观众持续地骂且持续地看。

就如同我们不会切实地指望老板看完吐槽大会就改变脾气,不过下次团建还是会佯装「破冰游戏好有趣」。综艺与职场,本质上皆是大型的行为艺术,认真便输了。

所以别急着骂谁,想想我们自己的工作:是不是也有过「黄晓明式领导」,也有过「沈月式委屈」?综艺只是把职场拍给你看,解药还得自己配。

下次再遇到「只要结果」的领导,不妨学学沈月——至少她的崩溃,让全国观众知道了问题在哪。

来源:子夜观综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