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希林娜依·高自始至终都沉浸在歌的情感中,迷优奈有时为了表现自己的配合会跳出来一小会儿又回去。迷优奈的第一个哭腔出来时,有点似曾相识,这次感觉不是那么地走心。
《亚洲新声》第十期观后感、我的排名
第十期即决赛,心情有点复杂。
一、第一轮帮唱环节我的排名
No.1 迷优奈(日本)&希林娜依·高《Love Is Over》
又是一首有中日双语填词的经典,有群众基础,加之李健的翻唱,就更亲切。
希林娜依·高自始至终都沉浸在歌的情感中,迷优奈有时为了表现自己的配合会跳出来一小会儿又回去。迷优奈的第一个哭腔出来时,有点似曾相识,这次感觉不是那么地走心。
两人的音色有相近的部分,在一起比较和谐。交替演唱形成了某种对话和层次,增大了歌曲的空间和张力。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演绎,希林娜依·高像是情感的底色,是相对比较稳定的、隐隐的主线;迷优奈像是情绪的波动,会更极致的表达但不会脱离主线。
No.2 芳美芝(越南)/黄龄《漂浮》
芳美芝还是主体性太强,虽说是应该以参赛者为主,可是开始自己唱得太长,语言又不通,就难以和观众连接起来,和上一场一样,做得就不如《Love Is Over》先由希林娜依·高引入。
黄龄的前两句,由于词填得太密,就像外语一样,如果不盯着看词,很难知道在唱什么,这就约等于无效信息了。
全程黄龄都在努力配合芳美芝,但似乎不在她最舒服的声区,词曲也无法发挥她最漂亮的优势,就有些可惜地淹没了。
芳美芝发挥得很好,这样一首很难的作品,就算被波澜不惊地完成了吧。
No.3 周菲戈&杨宗纬《底细》
如果词曲全是李宗盛大哥,那基本没得说;可作曲是号称其徒弟的李剑青,成色就大打折扣了。只是在叙述感的口气上模仿大哥,大的情感线条、结构、层次没有建立起来,就显得支离破碎。
两位歌手像在天桥比着卖大力丸的,捶胸顿足比赛谁更用力,结果却是有劲没处使,忙活了半天,作为观众的我基本无感,甚至觉得有点好笑。
No.4 可楼&戴佩妮《一个人的行李》
词的A2部分也许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果说原歌还表达了那么一点点意思的话,经过两人这样“你拍一、我拍一,两个女生做游戏”——中学班级联欢晚会式处理,变成了一首完全无心的年轻版广场舞曲,不该出现在这个舞台上。
二、第二轮我的排名
No.1 芳美芝(越南)《一把筷子》
芳美芝这才是歌王的范儿啊!我竟一度有些眼眶湿润。号召全亚洲团结起来,这首先在立意上就高出一大截,旋律也算好听,rap的部分也很有力,英文、中文又打破了语言的障碍,服化道也很用心,几十位身着各国民族特色的服装的小朋友也是增色不少,这是多有诚意的一个作品啊,应该说很像是为这个舞台度身定做的。
这是东道主该做的事好吗?却让这位越南小姑娘和她的团队做成了。以更偏向于大企业商业行为底色,觉得汗颜吗?
如果说唯一让人担心的是,有些音太高了,但她也都完成了。
就是这样的最有歌王相的作品,却得到了偏低的分数,再加上第一轮也有非常突兀的低分,这样一位在作品整体性上与绝大多数歌手有着质的区别的芳美芝,就与最后的歌王PK失之交臂了。
好在都是实名制的给分,如果想去分析想必很有意思,我是没有那个心思了,反正分数和给分人都在那边放着,随时可以看。另外公布第二轮分数时,从芳美芝、迷优奈、周菲戈的表情上,也许也可以读到一些当时的心态。
总之,我认为芳美芝是应该进入前二的。
芳美芝能看到我写的观后感吗?希望让她好受一点!
No.2 迷优奈(日本)《必须活着》
初三写出这样的歌,也是令人惊讶。想起了岩井俊二导演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等青春伤痕电影作品,还有东野圭吾《白夜行》等青春恐怖小说,那是一种“残酷青春物语”式的揭露与表达。
是霸凌吗?是青春期想不明白的问题?是青春期处理不好的关系?迷优奈用一声声呐喊宣泄出来,是自救,也是救人。
开始大段的自弹自唱,敢于在决赛的舞台上这样做,真是艺高人胆大,羡慕!
起了鸡皮疙瘩。
No.3 周菲戈《飞鱼》
这首歌所要表达的意思已经被太多歌表达过,而飞鱼的意象,在词中似乎要显得特别,可是完全撑不起它所要承担的重量。B部分在不稳定音间回转迂回向终点,似乎能跳出来一点,但A和C又都很普通。
周菲戈唱得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从作品到唱都是一般的。
No.4 可楼《四海》
如果没有伴舞的丰富视觉,这会是一个非常乏味的演绎。
很多为了“国风”而国风的作品,恐怕作者都不太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所以很多时候,词、曲、唱都在一种似乎是美美的、但又假假的状态中,就像大量当代晚会上那种假民歌。
戏腔和伴奏听起来不和谐。
如果靠聪明走到很远,但因为艺不配位,反倒有些尴尬吧。
三、综合前两轮我的排名
No.1 迷优奈(日本)
No.2 芳美芝(越南)
No.3 周菲戈
No.4 可楼
所以,就比赛本身而言,我认为应该进入决赛的是日本的迷优奈和越南的芳美芝。这对于东道国来说面子上不好看,但保持公平公正,才有大国的格局和气度,人家才更愿意跟你玩儿吧。
从选人和赛制上都有一些问题,是硬伤。
四、第三轮我的排名
No.1 空缺
No.2 迷优奈(日本)/周菲戈(并列)
迷优奈的《尔虞友诈》好像是对比赛结果的嘲讽,根据公布进入角赛名单时她的表情,估计她也觉得应该是芳美芝进前二吧,这倒也有趣;但以这样价值观的一首歌作为最重要的曲目,不能不说难当亚洲年轻歌王的重担;而且强力阴暗躁狂式的输出,听起来单调乏味刺耳,与之前的演绎相比也是逊色的。
周菲戈选的《独上C楼》比较适合他,又是一首玩儿技巧的歌,不过以这样杂技式的小作品,也难当歌王之位。何况我认为芳美芝更该进这一轮。
两者相较取害轻的,到宁可选周菲戈,个人的小情小调,总比负能量的破坏性要好。不管是否愿意承认,歌曲都是意识形态的结晶,当迷优奈这样的唱作强者,掌握了锋利的武器,就看她怎么用了,用好了可能造福一方,用坏了可能贻害千里。
希望迷优奈一样的唱作人,不要只陷入自己的情绪深渊中不能自拔,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逐渐建立起自己平衡的三观。非常希望迷优奈看到这些文字。
另外,很好奇芳美芝最后一轮会唱什么歌。
五、写这一季观后感的缘由
本来可以不写的,节目也不是吸引人到每集非看不可,甚至都有可能不知道这个节目,却坚持看完、写完了一季的每一期,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音乐总监——梁翘柏老师。
多次做《歌手》的音乐总监、制作了《幻乐之城》、为陈奕迅写了《红玫瑰》等歌曲、早年组建乐队、到纽约大学学习…… 这些都激发了我的学习欲。
有幸跟梁老师上了一些课,有现代音乐专题、音乐剧专题、港乐专题和坂本龙一专题等。记得在坂本龙一专题时,梁老师问同学们感受,我说完了后,梁老师说:“说得真好。”还鼓掌,全班同学也鼓掌,这对我是很大的肯定和鼓舞,我将不会忘记。
课程快结束时,梁老师预告说他新做了《亚洲新声》,欢迎同学们看。那时我就想,就把这当作课后作业来写吧,当然希望梁老师可以通过网络看到,但是他一直都特别忙,估计是没时间看的吧。这些都是我真实的感受和想法,与梁老师无关,我自己对我的文字负责。
还跟着靳海音老师上了一些课,靳老师经常邀请行业专家,讲解提琴、胡琴等乐器知识,收益匪浅。在节目中有靳海音弦乐团,但遗憾没能看到靳老师拉琴的身影,一并在此对那段学习留作纪念。
《亚洲新声》播完了,十篇观后感作为课后作业也写完了,本想再专门写一篇综述,整体总结节目在设计、制作上的得失,但料想节目组也看不到不会重视,就不写了吧。
迷优奈在领到歌王奖杯时,喜极而泣泣不成声声泪俱下:“我真的觉得,我一路没有放弃歌唱这件事情,真的是太好了!”
我有些惭愧,写歌唱歌只是我的一部分,还有文学、戏剧、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吸引着我,我也就是随口哼几句聊以自慰吧。
如果你看完也有感受,可以写几句留言吧。
来源:默默抽支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