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的就是《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和《喜剧之王单口季2》,作为脱口秀资深观众,两档节目都追了,一个更像是“脱口秀创作者联合阵线”,一个更像是“单口竞技秀的影子工厂”。一边是真实人生的喜剧表达,一边是公式化的笑点解题。
跑“脱口秀马拉松”,不是为了比较,而是为了看清谁在走上坡路。
对,说的就是《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和《喜剧之王单口季2》,作为脱口秀资深观众,两档节目都追了,一个更像是“脱口秀创作者联合阵线”,一个更像是“单口竞技秀的影子工厂”。一边是真实人生的喜剧表达,一边是公式化的笑点解题。
看完这两档节目,最大的感受只有一句话:
《脱友2》,是真正把脱口秀当回事。
而《脱友2》也已经用数据证明谁才是今年夏天真正的爆款。截至目前,《脱友2》以豆瓣8.0分的口碑领跑,同时微信指数、抖音指数几乎全程碾压《喜单2》,更诞生了数位微信指数破亿的演员,用数据热度的绝对优势印证了自身的“强”。
嘉宾懂段子,节目才成立
《脱友2》的“笑友团”是脱口秀界能拿出的最好阵容:鲁豫有共情力,张绍刚有流程感,大张伟能抖机灵,罗永浩能立参照,李宇春有观众视角。
尤其是鲁豫,像是听段子也在听人生,几乎每次点评都能精准戳中情绪核。她不只是在笑,而是在“听懂”。
反观《喜单2》,杨天真努力“做出共情感”,庞博作为主持却总像是走在舒适区外,点评浮于表面、大鹏夹带私货推销电影,所有嘉宾绞尽脑汁夸人的样子,正如观众评价所说,可以总结成四个字:“快进嘉宾”。
写这篇内容的时候,在小红书冲浪看到一条评论,这条评论像一把手术刀,一定程度上剖开了两档节目热度差距的原因——观众永远为“更加真诚的风格”买单。
一个讲人生,一个在做题
真正打动观众的,让观众会心一笑的,从来不是谁赢谁输的PK,而是谁在讲他们活过的那段日子。
在《脱友2》里,我们看到小帕讲她“六婚父亲”的段子,黑色幽默包裹原生伤痕;看到消防员“二哥”讲“没想过奉献,但也从没想过后退”;看到一战封神的“步姐”在人类的视角说出“活着!活着啊”。 孙书恒吐槽普通人的道德困境、菜菜从月经羞耻讲到内衣困境,小四爷和高寒的“穷门”故事,更打动了每一个初出职场 “你我可能经历过”的时刻。
而《喜单2》呢?也有好内容,比如房主任的控诉,戳中了无数人的心。但节目整体更像是把“社会议题”当题库,用观点凿段子。台下的罐头笑点变成了KPI。
节目热度不能只靠一个女人撑
如果说节目内容还有主观偏好,那传播力就是赤裸裸的胜负。
《脱友2》节目微信指数从开播首日便居高不下,峰值突破1800万,而《喜单2》始终未破千万。也特意去看了下脱口秀演员个人的微信指数,这个层面差距更加悬殊,《脱友2》诞生了数位微信指数破亿的演员,其中小帕微信指数连续三天破亿,峰值高达2.79亿,步惊云《活着》的段子播后,微信指数峰值也达到了1.75亿。相比之下,除却名字优势,《喜单2》至今仍未出现破亿选手,即便房主任的“脱口界出口的决心”引发了诸多的讨论,但从数据看还暂未达到小帕、步惊云的传播爆发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脱友2》的声量优势不仅体现在微信指数单平台,更体现在了多平台的热度反馈:微博的微指数、抖音的话题热度指数都基本居于《喜单2》之上。
节目热度带飞演员,而演员的优质内容又反哺节目热度,这种良性循环下,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个精彩的表演,不论是小帕的内容,还是步惊云的“封神8分钟”,抑或是小奇的“中专生反学历歧视”、小四爷的“贫穷段子”,《脱友2》的热度呈现了滚雪球的效应。从两档节目的官方抖音账号置顶视频的数据就可窥见两档节目的热度差距,《脱友2》小帕的段子卡段点赞量达到了195.3w赞,而喜单的高位点赞依然来源于房主任和老人唐香玉,但最高也仅有12.5w赞。
小红书上,小帕、王小利、菜菜、步惊云更是轮番攻占推荐位,单帖最高点赞达70w——而这,还只是用户自发UGC的结果。
微博讨论也是一梗未平,一梗又起,“何陋之有”“欲望羞耻”都成了热帖词。
返回再看《喜单2》:房主任孤身一人撑起整个节目在抖音、小红书、微博的基本盘,哪怕是节目最核心的“魔王挑战”环节,舆论回响也仅限一日游。“出走的决心”“空姐”,变成了反复消费的话题标签。
《脱友2》拼的是“多点开花”的生态级运营,几乎每位核心选手都能输出一个话题标签、一种内容类型、一个二次传播场景。从小帕的“六婚父亲”到王小利的“45岁未婚女性困境”,从菜菜的“钢圈内衣”到步惊云的“身体羞耻”——你能看到节目在用不同的切口拼出一张立体的、活着的女性情绪地图。
而这些表达,并不止步于节目本身。我还在短视频刷到了一些鲁豫和女选手对谈的一些卡段,像是一个全女“圆桌派”,不仅延伸了内容,也守住了表达的真诚——这是节目在扩张表达,不是压榨话题;在经营内容广度,而不是反复消费一个“符号型女性”。
一个是真正打造 “脱口秀选手宇宙”,一个还停留在“出圈人设营造”的传统路数。一个是群像接力,一个是独角戏内耗。
所以你看,不是市场不欢迎“社会议题”,而是观众早就能分辨出——
谁在讲真话,谁在卖符号。
写在最后:
《喜单2》输在哪?
输在节目还把喜剧当作“议题快递”,把人推成“流量标签”,而《脱友2》已经在讲述“喜剧是生活本身”。
《脱友2》像一条能装下各种人生的河,它证明了:在这个短视频夺命剪辑的时代,脱口秀仍然值得认真做。
不是所有节目都该被高看一眼,但《脱友2》,配得上。
来源:吃瓜闲人夏小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