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单2》庞博闪避“冒犯”提问,没了李诞,像失控的闺蜜吐槽局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8-03 21:33 1

摘要:庞博被马东追问“脱口秀还是不是冒犯的艺术”的时候,他左躲右闪,就像我被闺蜜问“你是不是还放不下前任”,那时候我突然明白,这节目已经没人在乎尺度了,就一群成年人假装在逗乐。

《喜单2》越瞅越像一场不受控的闺蜜吐槽小局,还带那么些个笑点,可总觉着随时就有可能有人闹掰。

庞博被马东追问“脱口秀还是不是冒犯的艺术”的时候,他左躲右闪,就像我被闺蜜问“你是不是还放不下前任”,那时候我突然明白,这节目已经没人在乎尺度了,就一群成年人假装在逗乐。

别的综艺都利用剧本杀这种玩法,不过它却不同,直接将“冒犯”作为核心来进行设计,如果没有李诞在现场掌控节奏,整个节目的尺度就只能依靠现场那种紧张的氛围来维持,这样一来,确实非常刺激,但同时也难免让人感觉有些尴尬。

冒犯成核心,成年人假装逗乐藏回避

先来讲讲第三期的名场面:马东问庞博“脱口秀还是冒犯的艺术不”,庞博没正面回应,转而讲了黑灯小佳的事例,称“笑了就不算冒犯”,我当时和弹幕一同刷“高端”,仔细琢磨,这不就如同闺蜜拌嘴时说的“我开个玩笑你至于吗”。

更绝的是庞博那补刀操作:“可不能因为一点冒犯就把整场表演给否定了,”就跟你吐槽室友邋遢,接下来又来句“我夸你直爽”似的?观众乐呵着,屏幕外头的我立马就代入成被吐槽的那室友,拳头都不自觉攥紧咯。

今昔对比,冒犯边界越来越模糊

把镜头切换回第一季那会儿,那时候李诞还在,吐槽大会就跟一场精心准备的“真心话大冒险”似的,批判的矛头指向外界,不过早就经过了过滤;而脱口秀大会更像是个“自我剖白”的过程,批判的锋芒对着自身,观众只要觉得心疼就好。

那时候的冒犯,就跟在蹦床上蹦跶一样,就算蹦得再高,有围栏护着,怎么都摔不出去,现在把这两档节目剪辑到一起看,谁还能分得清楚,哪些是玩笑,哪些又是真心实意的流露?

最具代表性的翻车场景就是王小利的那一段表演,他拿已婚的女性朋友开涮,讲什么“婚礼就跟拼多多上的团购似的”,“老公就像WiFi信号满格但就是连不上”。

现场观众笑得直不起腰来,四位领笑员更是齐刷刷地把灯给亮了,我盯着屏幕瞧着,不由自主地就想起上周被同事当众喊成“单身汉”的自己——那些笑点确实不少,可每一句都好像在扎我的心。

笑点带刺,闺蜜间的微妙表情更真实

节目组剪辑了她下台后和闺蜜相拥的“售后糖”,我把王小利的段子看了好多遍,发现她每次抛出一个笑点时,都会不由自主地瞥一眼闺蜜,那副“我逗你玩,你可别太认真”的微妙表情,比段子本身更吸引人。

原来真正的笑点,就是生活里那些带有温度和凉意的小事情。

镜头扫过闺蜜稍微有些僵硬的嘴角,我马上代入到闺蜜的视角:表面上装得笑嘻嘻,心里却已经有点不高兴了,这跟现实中被闺蜜背后捅刀时的情形完全一样。

再对比黑灯讲视障梗,黑灯说“我把痛苦讲成笑话就不痛苦了”,全场爆笑但没人觉得被冒犯,因为他先把自己扔进火坑。

像不像聚会时那个自黑解围的朋友?先自嘲“我胖到电梯超载”,别人反而不好意思再补刀。

可观众笑完就散,痛苦还是他自己的,这就像把伤口撕开给人参观,门票钱却进了别人口袋。

失控的不是节目,是缺了分寸的幽默

可要是换成房主任埋怨前夫,气氛立刻就变成“离婚八卦大集会”,她每叫一声“前婆婆”,好像在揭老底,观众吃瓜吃得都腻了,我一下子想起我妈看家庭调解节目时的抱怨:“这哪是喜剧,分明是个大修罗场,”

跳出节目想想,我们生活里不也这样?朋友圈晒娃被说凡尔赛,发自拍被说p图怪,连发自拍配文“今天好丑”都有人回“那你删了吧”。

被吐槽的人凭什么要当你的情绪出口?

我闺蜜要是敢在节目里说我老公不行,我当场掀桌,管你是不是冒犯的艺术。

冒犯边界一旦模糊,每句玩笑都像踩地雷。

也许失控的不是节目,是我们自己。李诞在的时候,大家默认“吐槽是特权”,现在特权下放,才发现不是人人都能当幽默主人。

就像闺蜜群突然没了群主,全员禁言和全员疯魔之间,只差一个表情包。

节目里头有明白事理的人,小鹿在讲催婚这类段子的时候,先是说自己“我都38岁”,接着就赶紧把话题转到亲戚身上。

把握得很恰当,观众笑完之后还会默默点头,就好像心里被说中了一样,并且还获得了一点儿安慰,这种“有点冒犯但又能引起共鸣”的尺度正是成年人世界里的幽默。

来源:子夜观综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