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31日,由央广云听与广西出版传媒集团联合打造的深度人文访谈栏目《言外》首期节目上线后,迅速在互联网引发热烈反响。34 岁作家刘楚昕的赤诚之言迅速划破流量喧嚣,成为互联网现象级话题。
哲学博士拿了文学大奖,却说自己只是 "小卡拉米"
签名时手都在抖,说 "心里像被刀扎"……
7月31日,由央广云听与广西出版传媒集团联合打造的深度人文访谈栏目《言外》首期节目上线后,迅速在互联网引发热烈反响。34 岁作家刘楚昕的赤诚之言迅速划破流量喧嚣,成为互联网现象级话题。
全网热度24小时破千万,多平台掀起 "清醒式点赞共鸣"
节目上线24小时
核心话题#爆红后的刘楚昕能有多清醒#
在微博平台阅读量已突破1247万人次
讨论量超1546条,原创内容达92篇
超38 家媒体集体发声助推话题破圈
高质量节目内容吸引不少官媒微博、文旅及娱乐领域头部博主自发加入"自来水"阵营,以深度安利助推节目热度持续走高,形成"平台数据+KOL矩阵"的双重破圈效应。同时也让更多喜爱节目爱好文学的观众网友主动参与,为节目热度“推波助澜”。
在短视频战场,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平台同步掀起传播风暴。节目金句经媒体及博主二次创作后,迅速渗透至各圈层用户视野,评论区涌现大量“被戳中”“流量清流值得点赞”的共鸣反馈。
热度并非昙花一现。截至目前,话题仍保持实时增长态势,“小卡拉米”、“实力应与名气匹配”等源自访谈的鲜活表达,已成为网友形容“拒绝浮躁”的新热词。
内容破圈密码:当真诚对话撞上时代情绪
节目首期由总台主持人高莉对话第二届漓江文学奖虚构类奖得主刘楚昕,从作品《泥潭》的创作历程延伸至“非功利热爱与现实平衡”的普世命题。这位曾投稿被拒N次、50万字初稿改至13 万的作家,在节目中袒露的“拧巴”与清醒,精准戳中当代人的集体焦虑:
顶着 985 哲学博士头衔,却坚持“别叫我作家,还是叫我博士吧”;
面对《泥潭》预售破40万册的热度,直言“实力与名气不匹配会坐立难安”;
解析书名时坦言“《泥潭》既是书中人的挣扎,也是我改稿十年的状态 —— 想放弃又觉得可惜”。
这种拒绝“符号化包装”的态度,让《言外》跳出传统访谈的窠臼。官媒评价其“用真诚消解流量泡沫”,网友则称“终于在访谈里看到了不端着的活人”。
不止于热度:深度内容的生命力正在觉醒
作为人文类节目的 "黑马",《言外》首期的爆火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在碎片化传播的时代,直击人心的内容永远有穿透力。刘楚昕口中“希望关注能与能力匹配”的心声,不仅是个人宣言,更成为观众对“流量退潮后,什么值得坚守”的集体思考。
后续,《言外》将继续挖掘 "未被言说的宝藏",用更多有温度的对话连接个体与时代。7月31日起锁定云听 APP,这场关于热爱与生存的探讨,才刚刚开始—— 毕竟最动人的故事,永远藏在言语的句点之外。
作者:唐建全、陈莹
来源:瞰见新八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