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平台,不管你是不是冲着笑去的,总能看到“房主任讲农村妇女觉醒”“步惊云怒怼造黄谣”“女演员上桌谈月经羞耻”之类的热词霸榜。好像只要你敢说够猛、梗够火,就能一键起飞。
现在的脱口秀综艺,说句不好听的,比春晚还努力蹭热搜。
打开平台,不管你是不是冲着笑去的,总能看到“房主任讲农村妇女觉醒”“步惊云怒怼造黄谣”“女演员上桌谈月经羞耻”之类的热词霸榜。好像只要你敢说够猛、梗够火,就能一键起飞。
但问题是,台上光鲜热闹,台下却一地鸡毛。
一边是《喜剧之王单口季2》《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节目组在社交平台天天刷话题,登顶榜单跟喝水一样容易;一边是线下剧场演员一晚上挣300、老板亲自上台当主持人、观众稀稀拉拉连成本都回不来。
这行业,现在已经“分裂”得肉眼可见了。
线上:热搜割韭菜,女演员成“流量密码”
咱们先看表面风光那一面。
《喜单2》《脱友2》这两档节目刚播出,热搜数量直接把人看麻了。一个99个双榜热搜,一个51个搜索话题,随便一刷就是“女演员控场”“金句反杀”“打碎原生家庭创伤”等等,听起来像脱口秀,实则已经朝“社会实验剧”方向发展了。
尤其是女演员的集体登场,让整个节目的调性肉眼可见地倾斜。107位演员里42个是女的,占比接近40%。讲母亲、讲性骚扰、讲家庭暴力、讲精神内耗……全是一水的“真实故事+煽情结构”。
你说真有价值吗?当然有。听众共情值拉满,节目收视率起飞,平台高兴,赞助商笑得合不拢嘴。
但也有人开始警惕:你这是讲段子,还是在消费创伤?这还是脱口秀,还是“苦情营销”了?好不容易女演员多了起来,结果一张嘴还是“我的不幸能不能赚个热搜”。
更炸裂的是,节目播着播着,观众顺藤摸瓜,把李诞7年前吐槽柳岩的段子翻了出来。一句“从剪影都能看出是谁的女人”引爆舆论,李诞评论区被冲到关闭,网友开始反向开“脱口秀”。
这波火,不是因为你讲得好,是因为你踩到了“社会情绪雷区”。
线下:剧场越开越多,人却越坐越少
而与此同时,剧场这边,脱口秀演员们过得真挺像脱产搞副业的。
节目组刷榜的时候,线下剧场在刷成本表。
有人一场挣300块,有人从500砍到200,为了省钱不招主持人,老板自己兼了场务和检票。以前观众坐满七八十个就高兴得不行,现在20多个坐在底下,演员心态直接原地崩溃。
你说剧场不挣钱,是因为市场不好?恰恰相反。
据《经济日报》2024年数据,小剧场演出里,脱口秀的增长幅度是最大的——场次涨了53%,票房涨了48%。北京、上海、成都这类头部城市,演出数量已经霸占了演出市场的半壁江山。
问题是,这种热闹是结构性的失衡。
有的是顶流厂牌撑场,演员资源拉满,观众也知道该去哪买票;有的是短视频博主自带流量,动辄千万播放+全国巡演;还有的,是录过综艺的明星演员,一张专场票能炒到500元。
剩下的小剧场、非主流城市、刚起步的演员、没上过综艺的老板,全靠“自燃”。
演一场赔一场,越演越心凉。
一边爆红,一边塌陷,这不是偶然
脱口秀这行,按理说是靠人说话吃饭的,怎么搞成现在这个局面?
本质上,是商业逻辑彻底割裂了“内容”和“舞台”。
线上综艺干的是热搜买卖。有赞助、有预算、有编导包装,一句金句,几个镜头,甚至一滴“女演员的泪”,都能变成传播素材。平台要的是声量、品牌要的是曝光,演员成了“流量生产者”。
而剧场是完全不一样的生态。
观众看你一小时,不是为一个热搜梗,而是想被逗笑。段子不行,观众不会给面子;人设立不住,票房直接垮。剧场不像综艺,不剪辑、不滤镜,观众不会说“你挺惨”,只会说“你不够好笑”。
所以综艺红火,剧场冷清,其实早晚会到这一步。
说到底,脱口秀这个东西,它的本质不是话题,不是标签,不是“讲一个悲惨的我”。它是语言、是节奏、是表演。
不是谁哭得最响谁赢,而是谁讲得最巧谁活。
“分裂”的结局,会收口还是爆炸?
有脱口秀演员说:现在上综艺的,有一半段子都是跟导演讨论出来的,什么主题、讲什么经历、说哪句话观众会哭,导演比你还清楚。
你以为演员在表达自我,其实是在完成“内容策划”。
还有人说:“观众越来越懂了,要求也越来越高了,特别是短视频看多了之后,一分钟不笑三次,观众就换场。”
一边是“伤口里找段子”,一边是“一分钟六个笑点”。你说这还能是一个行业吗?
而那些真正在努力写段子的、苦熬开放麦的、还没名气的演员,在这种分裂结构里,只能越来越边缘。
他们既上不了综艺的舞台,也撑不起一座剧场,甚至连维持创作的勇气都快被现实耗完了。
脱口秀不是“话题复读机”
这几年,脱口秀帮很多人看见了自己,看见了社会,看见了被忽视的声音。
但它也在变成一个“符号工厂”,只要你敢哭、敢讲、敢冒犯,你就能成“热搜常客”。
但观众不是傻子,流量也不是永久的。
真正留得下来的,永远是那些讲得巧、想得深、站得住的表达者。不是谁先火谁对,而是谁能讲十年、演十年、还能让人笑出声,那才叫脱口秀的尊严。
当节目一档一档播,剧场一个一个关的时候,我们该想的不是“还能蹭几个话题”,而是:
这行业,到底还能不能真诚地讲个笑话。
来源:白马说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