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GAI周延的《北京北京》,抚慰了多少北漂心中孤寂难言的愁绪;李佳薇的《天后》,共情了多少在人生低谷等待触底反弹的打工人;陈楚生的《凡人诀》,让多少在人生旅途上跌撞前行的人照见了自己;而格瑞斯演绎的《I don't wanna be you anymore》,则
导 读
8月8日,湖南卫视芒果TV《歌手2025》迎来歌王之战。七位歌王候选人全力应战,最终,陈楚生凭借实力夺得歌王桂冠。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陈楚生说,这个舞台没有“歌王”,每一个歌手都是独一无二的。
历时三个月的赛程中,《歌手2025》在每周五晚上为观众奉上了一场精神SPA。
GAI周延的《北京北京》,抚慰了多少北漂心中孤寂难言的愁绪;李佳薇的《天后》,共情了多少在人生低谷等待触底反弹的打工人;陈楚生的《凡人诀》,让多少在人生旅途上跌撞前行的人照见了自己;而格瑞斯演绎的《I don't wanna be you anymore》,则为多少经历黑暗的人们注入了前行的勇气……
《歌手2025》让不同群体在歌手极具个性化的演唱中,精准地投射情感、映照自我,实现了从“听歌”到“内观”,直至获得精神抚慰。
从“听见”到“被理解”
曾几何时,购买一张专辑、听一首歌是为了欣赏动听的旋律,感受歌手的魅力——那是一种娱乐消遣式的“听觉消费”。
然而,《歌手2025》的火爆及其引发的深层群体共鸣揭示了一个变化:在当下充满不确定性与焦虑的大环境中,音乐的功能属性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从简单的娱乐消费品升级为公众的“情感刚需”。
“希望你一切都好
远离了喧嚣 解决了温饱
再不用跟谁有争吵
再不是随风的野草”
当说唱歌手GAI周延在舞台上动情演绎《北京北京》,那跃动的音符,便轻轻叩响着每一位在钢筋水泥的大都市里打拼的人的心弦。这是一群怀揣梦想,却也背负着现实重压的异乡奋斗者。这些温暖的祝福,温柔地抚平了他们心中孤寂难言的愁绪,也熨帖着那份踌躇满志却无处安放的激情。
“我嫉妒你的爱气势如虹
像个人气高居不下的天后
你要的不是我而是一种虚荣
有人疼才显得多么出众”
当李佳薇凭借《天后》揭榜成功,与其说观众被《天后》的旋律打动,不如说是被李佳薇从“卖房谋生”到“天后”归来的涅槃故事所震撼。《天后》在此刻,已经超越了歌曲本身,它更像是一个倾诉的载体——透过它,观众得以照见那个身处低谷、等待触底反弹的自己。李佳薇和《天后》早已融为一体,成为那些读懂、听懂弦外之音的职场人心中“低谷逆袭”的精神图腾。
“一句忠言听不进,
一场大梦叫不醒,
一两黄金放不下,
一地鸡毛拿不起,
一口三舌讲不清,
一意孤行道不明,
一出好戏琢不透——
你我皆是凡人躯。”
陈楚生演唱的《凡人诀》,在低吟浅唱间将人间悲欢淬炼成声,直抵心灵深处。《人民日报》微博发文“将音乐镜头对准市井烟火,致敬每一个在平凡生活中努力的人”。在陈楚生的歌声里,我们既看到了有柴米油盐的人间烟火,又看到了对星辰大海的美好希冀——不美化挣扎,不回避狼狈,那些放不下的执念、拿不起的琐碎、道不明的孤勇,都在歌声中找到了回响。
音乐的本质,从来不只是让人“听见”,而是“被理解”。当舞台上跃动的不只是音符,当歌词透过耳膜直抵灵魂,《歌手2025》便完成了从感官到心灵的跨越。当歌手替观众喊出那句说不出口的苦楚,唱透那条看不明的前路,观众在会心颔首、潸然泪下间,便找到了独属于自己当下心境的BGM——这,才是真正的“被理解”。
个性化表达下的灵魂共振
《歌手2025》早已超越了竞技,与其说歌手们在争夺最终的歌王,不如说歌手们希望通过个性化的表达、突破性的尝试,与同频的观众一起实现灵魂共振。
当聚光灯亮起,第三次踏上歌手舞台的林志炫,一改往日西装革履的绅士造型。缀着戏曲元素的腮红妆容,配一身浸润着传统文化的服饰,当他站定在舞台中央,熟悉他的观众已然被这种视觉冲击攫住目光。
首期竞演中,林志炫便展现了他的“破界”决心 ——将现代流行乐与京剧、音乐剧融为一体,对《悟空》做出了极具颠覆性的改编。而这首打破常规的作品,也为他招来最剧烈的争议,首期便以第七名收官。仿佛是命运的伏笔,第十二期竞演中,他再度止步,与决赛舞台擦肩而过。
回望林志炫在《歌手2025》留下的五首作品:从《悟空》的先锋碰撞,到《秋意浓》的深情重塑,再到《太难唱了》《爱,不要爱我》《这样很好》里不加修饰的个性表达,每一首都贯穿着“打破套路”与“坚守自我”的执拗。
《悟空》的尾段,当林志炫抬眼望向天幕,那道穿透灯光的目光里,仿佛映出了挣脱“五指山”的自己。而这一眼,也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照见了各自的人生 ——中年观众在 “踏碎灵霄” 的嘶吼里听见职场桎梏的回响,00后则从 “谁叫我身手不凡” 的自嘲中触到升学就业的焦虑。同一个 “悟空”,成了不同的镜像。
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说:“既然外界变量复杂到算无可算,就只能回归纯粹,回归本心。” 这份不媚俗的艺术坚守,或许没能赢得所有人的掌声,却精准叩击着另一群 “坚守自我” 的灵魂 —— 他们在林志炫的歌声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共鸣频率。
当00后歌手单依纯,在舞台上甩动红发、肆意嘶吼出 “如何呢?又能怎!” 时,她不仅为李荣浩的原作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更像是以一种轻松戏谑的方式,对规训化的社会表达了一份别样的态度。
《歌手2025》第四期,单依纯对《李白》的改编堪称大胆——巧妙糅合电子国风与《王者荣耀》的游戏梗“我本是辅助,今晚来打野”,更以重复的念白式歌词“如何呢?又能怎”形成强烈的记忆点,引发巨大争议。
表演结束后,#单依纯疯了# #单依纯像是二手玫瑰上身了# #单依纯疑似报复李荣浩当年没转身 #等话题迅速引爆微博热搜。
针对此事,《人民日报》表态:面对观点的差别,我们不必急于否定,而应看到其背后的诉求;面对审美的差异,我们也无需强行统一,而应在对话中寻求共生。
在为这场表演叫好的观众看来,单依纯用充满魔性的改编,精准承载了年轻人无处安放的憋闷。当现实规则令人压抑时,歌曲便成了最直接的情绪宣泄口。
单依纯的戏谑与林志炫的孤傲,表面是艺术风格的分野,内核实则都是对标准化规训的抵抗,对个性化表达的张扬。当千万观众在屏幕前落泪,他们哭的从来不是歌曲本身,而是终于有人替自己喊出了那句“我偏要这样”。
音乐成为精神镜像与情感疗愈的载体
《歌手2025》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艺术表达,更承担起了精神镜像、共情容器、情感疗愈的多重功能。
歌手们的精彩演唱,让观众清晰地辨识出那些被忽略、被隐藏的自我碎片;并通过音乐的共鸣将那些破碎的、隐秘的甚至难于启齿的情绪重新梳理,完成内心的部分愈合与重建。可以说,《歌手2025》为不同年龄层观众提供了一场场精神SPA。
格瑞斯・金斯勒在演唱《I don't wanna be you any more》前,向观众袒露了一段尘封的童年黑暗经历。她坦言,希望借这段分享让更多有过类似遭遇的人明白: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错,要勇敢走出阴霾,挣脱内心痛苦的枷锁,真正与过往和解、获得治愈。
当格瑞斯饱含力量的歌声在舞台上响起,无论是现场观众还是屏幕前的聆听者,都被充满感情的演唱深深触动——歌手米奇·盖顿更是泪洒当场,情绪几近失控。
社交平台上,网友们的留言道出了集体共鸣:
“每一句歌词都唱到心里,眼泪根本控制不住”
“你的歌声就是治愈系的良药,继续用音乐温暖世界吧”
在这一刻,观众在歌声中照见了自己,也被歌声治愈了内心的隐痛。
马嘉祺在《我不需要每一个人都爱我》的演绎中,用清澈却坚定的声线,为无数在寻求“被认可”的枷锁中挣扎的灵魂撕开一道光。
那些总在敏感地捕捉他人目光,寻求“被喜爱”的人们,在他的歌声里获得了松绑的勇气。“我不需要每一个人都爱我的一切,我只需要一次机会为自己爱一遍”——这句歌词像一把温柔的钥匙,打开了多少人久闭的心房。生而为人本就不必活成全员满意的标本,当这份认知借着旋律穿透世俗的壁垒,那种与自我和解的释然,便化作能感染千万人的精神能量。
在这些被歌声击中的瞬间,观众既在旋律中照见了自己,也在他人的故事里,治愈了内心的隐痛。音乐在此刻不再只是艺术,更成为跨越个体边界的精神纽带,连接了每个孤独的灵魂,让他们能在共鸣中得到疗愈:你的情绪,能够被感知;你的伤口,终将被治愈。
来源:传媒茶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