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出马,又一年度神综!这次封神,全靠这些惊天大瓜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8-14 00:28 5

摘要:我的CPU烧干了!我以为我的三观已经成熟,但今天我的观念不断被打破。

有这样一档节目,连见多识广的鲁豫都说:

我的CPU烧干了!我以为我的三观已经成熟,但今天我的观念不断被打破。

连当场心理咨询师都表示,我的拳头已经握紧了,听不下去了…

这一瞬间,仿佛梦回《再见爱人》里的麦琳和李行亮。

经年累月的纠缠,抓马的爱,扭曲的脑回路,畸形的关系,浮现在眼前…

每一个人的故事,都足以构成一部平地起惊雷的《东亚女性恐怖故事集》。

包括但不限于,爸妈离婚大战时,我妈拿我来挡刀…

老爹结婚7次,是为了有人给他收拾房间,生孩子,洗衣服做饭,能骗到哪个是哪个…

这个拨筋抽骨的节目,来自鲁豫一档新采访——《豫见她们》

采访的是来自《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里的选手们,小帕,王小利,步惊云,小雪…

最新的一期,争议巨大。

有人表示太真实了,这就是我的现状,也有人表示恨铁不成钢,活该你是这样的现状!

采访的对象聚焦于:小雪。

小雪是两个孩子的妈,迄今为止讲了三期,关于婚姻,关于二胎,关于自己。

在这个人均不婚不育的时代,在上海滩最激流勇进的话语场里,一个中年女人讲婚姻讲孩子讲鸡毛蒜皮,是不讨好的。

但她是为数不多在讲的过程中就四灯全爆的。

一方面,她足够幽默,她调侃孩子调侃丈夫,讲出婚姻和带娃让人哭笑不得的荒谬之处。

她调侃丈夫只有158,她170,是最萌身高差。

调侃自己的婚姻,结婚七年,是“头七”。

生了两个孩子,是人竟然可以愚蠢两次。

老大今天7岁,老二2岁,和孩子在一起的确会变年轻,因为每天像孙子似的。

但另一边,总有种隐藏的让人觉得不对劲。

丈夫的丧偶式育儿,回家才发现“原来孩子长这么大了”。

和父母就住上一层的楼,过近的距离,父母的干涉,被调侃为“我上面有人”,这就是“我婚姻最大的底气”。

一方面,她的段子里能说出婚姻的荒谬,但同时她又深陷其中,让不少人感到疑惑:这真的不是一种自我PUA吗?

说实话,我是很期待关于她的采访的,想找出这些疏离又自我说服的段子里,藏着怎样的人生。


但真实远比我想象中复杂。

这是一个看起来难以理解,不可理喻,却又让人感到熟悉的故事…

小雪的父亲,是所有人看起来的好好先生。

帮整个宿舍的楼道擦地,大家都夸他爱卫生。

家人兄妹几个他最孝顺,不遗余力不计金钱地反哺父母家。

他出差会给老婆买一条又一条时髦的裙子。

但关起门来,他似乎变了一个样。

骂人是常态,而且别人不骂,专骂小雪。

经典语录包括但不限于:你懂啥啊,你会啥,你闭嘴吧你,你就是脏心眼子,虚荣心…

小时候吃饭,非要把小雪弄哭,小雪得了很严重的胃病。

长大后,不少同事在北京电视台超高强度的工作下得了胃病,小雪的胃病却在电视台被治好了。

因为再高强度的工作,总比边骂边打着吃饭要好。

母亲鼓励她,好好读书,考出去,离开这个家。

结果,她深夜学习,父母本该求之不得的孩子学习状态,这个父亲却当场拉断电闸。

小雪只能早起学习,她设了5点的闹钟。

却没想到,父亲却较劲似的,起来更早,4点30就冲门而入,非要证明老子比你早。

早起竟然成为了父女的一场诡异的较量。

小雪定4点30的闹钟,父亲就定4点,小雪定3点30,父亲就定3点…

直到小雪投降,彻底不起来了,父亲冲进来一看,是黑暗的房间,心满意足地走了…

那一年,父亲已经30多快40岁了,和一个小女孩计较什么?

我想,有时候父母与儿女存在一种微妙的关系,不是什么所谓美好的托举的关系,而是彼此的嫉妒。

我嫉妒你有更好的人生,我嫉妒你有离开的机会,我见不得你好…

所以我要破坏你的成功。

只要破坏了,你飞不走了,就可以永远在我的控制之下了,你就不会离开我了…

小雪唯一一次,真正感受到父亲发自内心的快乐,是一个更加诡异的场景。

小雪高考落榜了。

你以为他会像其他父母一样,恨铁不成钢地骂那些他擅长骂的“脏心眼子,你懂啥啊”,父亲却没有。

那天,父亲以散心的名义,带她去遛弯。

但并什么高考落榜后的父女谈心,安慰。

有的只是父亲骑车骑在了前面,时不时还骑了个花路,吹着口哨…

父亲什么都没有说,但看到父亲的轻快的背影,小雪知道,得知女儿落榜,这人是真开心啊…

这一刻特别像一个惊悚片。

多年的嫉妒,隐秘的控制,打压成功的阴暗快感,全在这个看似阳光普照,看似父女情深,看似美丽的公园里…

这样扭曲诡异的关系,这样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的关系,是不是该断亲?

不,没有。

小雪做不到那种切割一切的所谓大女主。

由于有两个孩子,两条狗,由于要去上海讲脱口秀,家里在北京。

她不得不依靠父母的照顾。

至少母亲照顾孩子时,回家还有口父亲做的热乎饭菜吃,这是小雪做不到的。

父亲细心,甚至把狗养得很好,一条狗已经养到24岁了。

她忍耐着父亲,同时不得不依赖着他。

父亲仗着照顾的名义,提供资源的同时,控制。

每次无论小雪把电动车停在哪里,父亲都会帮她开到一个柱子旁,雷打不动。

小雪在写稿子,父亲就进来“啪”把灯关了,大白天的就不该开灯!空调也不该开这么久!

类似这样的小事很多,什么下雨了帮你停一下车,收一下衣服,帮你修个东西,到进你的房间…

这种小恩小惠的有毒之处就在于,它不断强调着依赖:看!没我你连这点小事都办不成吧…

同时通过不断侵入边界,试探,确认自己的掌控权:这个家没我做这些,得散啊!

小雪有太多小的需要和妥协,容忍父亲的介入。

很多人怒其不争。

但我想这正是这种关系中最有毒的地方。

常年的贬低,让你潜意识里真的认为自己无能,我无力做好这些。

但真的无力吗?

小雪不是真的“需要”停车,而是她不敢“不需要”父亲。

她只能用自己的无能,去喂养父亲的虚荣感和掌控欲,只有继续给父亲当血包,才能在这个家生存下去…

更畸形的是,这样的关系,让小雪认为自己真的“不好”。

小雪到现在依然认为父亲“是个好人,他只是对我差”,所以是我差,才会对我差。

但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他之所以可以成为好人,是因为你作为一个垃圾桶,承担了他所有的负面情绪,才让他可以在外面当个假好人,而不是他本身就是个好人呢?

这种“认为自己不好”的思维,甚至已经影响到小雪对于自己事业的看法。

小雪当年是北京电视台的记者,曾经深入一线曝光黑地产商。

她的独家报道,甚至推动了北京整顿违规地产的专项活动。

这明明是一件帮助业主维权的好事,更是事业上值得骄傲的成就。

但对于这件事情不可控的后续,她却有错误的归因。

当时,5个护送她出来的业主,为了保住录像卷,被黑社会打伤。

这明明是黑社会造成的,但小雪却认为,如果不是自己“强出头”,要报道,这些人不至于要受伤。

甚至后面自己怀不上孩子,小雪也认为,自己怎么没有事业后,连怀孕都不行?

是不是自己揭发这些黑恶势力的报道,介入了他人因果,才会导致我没有孩子?

这些脑回路已经失去了基本的现实逻辑,它带着如此沉重的自责,自厌,自弃。

当小雪真想考出去上学,当她在工作上真有成就的时候,这些父亲式的骂声就会出现,你不配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你不敢相信舞台上口齿伶俐,思维跳跃,带着极强调侃与幽默感的她,在私人领域,竟然心甘情愿相信,自己就是父亲口中的“爱出头”“爱虚荣”“脏心眼子”…

也不是没有过反抗。

唯一一次,小雪的丈夫,一个158的男人,反抗了父亲。

结果反抗后,父亲真萎靡不振了,好几天都没说话。

正常人来说,会觉得耳朵总算清净了,老登就该被怼死。

却没有想到,小雪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

不是怕老头伤害到自己,而是怕,这老头不会就这样一蹶不振了吧?老头不会就这样完了吧?

这一刻你知道,多年的驯化已经有效,老头不断打压,打压到你真认为自己一事无成,自己的感受不重要,老头才重要,以至于在这样恐惧的时刻,你已经不懂得为自己考虑,你只会为他考虑…

甚至认为自己不当出气筒,就没有价值,我就不被需要了,我就真害了我爸,我真是“脏心眼”了…

甚至在采访里,小雪特别小心翼翼又有些茫然地说了一句:这不是我该有的人生啊…

你就知道,当一个人习惯了受虐的方式生活,她便再也没有办法接受很好的生活,她没有办法接受自己有很好的工作,哪怕已经是北京电视台连鲁豫都夸出色的记者。

她也没有办法接受耳根清净,不被父亲指手画脚,越过底线的日子,哪怕那样让她窒息,没有尊严…

她也没有办法接受高富帅的老公,认为158的怂老公依然不错,他只是沉默,没有如父亲般的暴力,即可。

美好在她这里是陌生的,痛苦才是回家。

它剥夺了一个人对于幸福的想象,与靠近幸福的能力。

这种思维痛苦却熟悉,强迫而重复,当它不断地重叠,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叫“命运”的东西…

这就是命。

直到过了三四天,当小雪问父亲个什么事儿,重新被怼后,她才安心下来,仿佛回到了她“配得的”人生…

她的女儿,似乎不太一样。

当小雪被怼时,她会站出来,回怼外公:你懂什么啊懂,这么大年纪了!

这一刻,让人心情复杂…

小小的女儿,只有学会外公的暴力,只有以暴制暴,才能在这个家里生存下去,暴力在代际间被传递…

母亲的弱势和不作为,让女儿过早承担起了保护母亲的责任,这种懂事与早熟,太沉重了…

有些恶意,依然残存在小雪体内,是如此根深蒂固。

当大女儿在当众表演时,看着她那股自信劲儿,小雪内心闪过三秒钟的邪念,冒出和父亲一样的话:你行什么行,你知道个啥?

她努力压抑住了,没有说出来。

她让女儿获得自信的方式,依然是自我贬损:只是妈妈不行,你什么都行!

她甚至在不那么成功的时候,想起父亲的责骂时,竟然是感谢父亲,给自己做了预期管理,哦,我果然就是这么差的…

你能清晰地看到,一个人被常年吸血,否定和打压,她的心力和认知可以有多么可怖的损耗,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与情感反应,又是如何被重塑…

不少人不愿意听她的讲述。

因为她没有小帕那样选择出走,她依然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她病态的依赖,扭曲的认知,就这样呈现在节目里。

这不是一个有出口,有答案的过来人经验的一个采访,它的扭曲变形,就在当下,它的因果依然在不断膨胀,起效,经年累月的阴影依然在场,多年的淤血依然汩汩流淌…

那一刻是让人绝望的,小雪似乎逃不出这个家了,她也不打算逃太远。

甚至她能出来说脱口秀,能出来巡演,都离不开父亲帮忙照顾家庭,带孩子,舞台上的闪耀,是生活中更为紧密的嵌入…

父亲栓上的绳子已经越嵌入越深,和她的血肉融在一块了…

如果说房主任和小帕,是出走的决心,那小雪的故事,也许是很多人无法逃脱的现实…

她看似那样不可理喻,但又是那样的似曾相识,在无数个家庭里展开,绵延,经久不衰…

哎,但无论如何,她至少挣扎着站出来了,她依然选择了非常规的行业,从北京电视台的记者,到现在讲脱口秀,至少,她从家里走出来了,讲述这些足够荒谬的故事。

正如有一种说法是,现实的抗争是绵长的,不要觉得反复是可耻的。

每次你都会走出来一点点,然后现实就是在一次次下坠到同一个地方,再多起来一点点中,变得不同…

就让这些声音存在吧,现实中有太多荒谬的事情,只能沉默,这只是疼痛的冰山一角。

来源:默默一起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