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找恶人”游戏,矛盾撑起的热度!背后是艺人声誉的无声崩塌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1-23 14:53 1

摘要:最近《一路繁花》大热,它的原因和这几年大火的很多综艺一样,都是通过营造矛盾冲突、制造话题度的方式,不断在流量经济中攫取利益。随着这一趋势,“找恶人”的游戏逐渐成为观众的娱乐方式,某些艺人因此深陷舆论漩涡,声誉受损,甚至“身败名裂”。

最近《一路繁花》大热,它的原因和这几年大火的很多综艺一样,都是通过营造矛盾冲突、制造话题度的方式,不断在流量经济中攫取利益。随着这一趋势,“找恶人”的游戏逐渐成为观众的娱乐方式,某些艺人因此深陷舆论漩涡,声誉受损,甚至“身败名裂”。

这种类似于像“声望磨坊”效应,不知道艺人怎么想,但是一定会为这个行业带来隐形的危机。现在热衷于在这条道上的综艺,他们通常通过剪辑、场景设置或嘉宾选择,将矛盾放大,甚至“半失控”地展示嘉宾的情绪。这种手段确实能够迅速吸引流量,但也将某些参与者推向“恶人”的形象标签。

我们都知道这里有一些门道,比如,所谓“综艺剪辑术”,就是通过断章取义或强化某一片段,制造戏剧张力。例如,《再见爱人4》中的麦琳,他就是先放大了她早期的情感表现,后面洗白“改邪归正”。包括她前几天在直播间那么诚恳,说要改变,估计下一步以直播带货了。在《一路繁花》中,李小冉也是被定义为“首位恶人”,观众的情绪被迅速调动,引发集体批评。这类综艺擅长将矛盾极化,营造“站队”效应。他们把观众审丑”心理都挖掘出来了,我们越来越爱看艺人私生活中的“瑕疵”或性格中的“缺陷”。

这种“找恶人”的行为满足了猎奇需求。艺人在综艺中的表现往往脱离了传统的表演语境,更多的是一种“真人秀”状态。这种状态下,艺人的演艺形象与生活形象开始重叠,公众对他们的认知发生改变,导致不可忽视的隐性成本。许多艺人上综艺前拥有较为稳定的荧幕形象。但是到了节目中,形象大变,可能直接影响后续的演艺生涯。艺人在综艺中的表现,无论是因言语不当还是性格争议,他们都被迫承担超出节目初衷的后果,而这些负面效应可能长期存在。

艺人的职业生涯不仅依赖作品质量,还依赖无形的公众认可度。综艺中“消费自己”的行为可能短期内带来热度,但长期损害却难以估量。一个成功的演员或艺人,其无形资产本质上是难以复制的,而流量的短暂效应绝对无法填补这一损失。恶人游戏”表面上是一种高效的流量玩法,但对综艺行业和艺人生态都可能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观众也会有审美疲劳和情感反噬,面对这种情况,艺人还是需要学会掌控“消费自己”的尺度,在流量与声誉之间找到平衡点。综艺节目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理应为观众提供轻松与愉悦,而不是成为标签化与制造矛盾的工具。

未来,还是需要回归内容本质,减少对矛盾冲突的依赖;而艺人也需学会保护自己的声誉,不被流量裹挟。只有当综艺与艺人建立起健康的合作关系,观众才能真正享受到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娱乐内容。

来源:小荞聊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