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舌尖”的朋友,你的新春大餐,《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终于上菜啦!
“舌尖”的朋友,你的新春大餐,《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终于上菜啦!
双手是人类最灵活的工具。所谓能手、好手、妙手,都做到了心手合一。
心手合一,方得手作之美。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中国人亲手制作出一道道大餐,从获取食材到调味烹饪,每一个细节都全心全意。
先说食材,得是自己亲手现抓、现采的。当然,现“荡”的就更绝了,怎么个“荡”法?且看这件独门“兵器”:鸡蛋大小的八爪铁钩,挂在1米多长的竹竿上,就是为红钳蟹量身定制的“奇门兵器”。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瞄准螃蟹身后一钩,调动手部小肌肉群,由下而上,像蜻蜓点水般迅速收回。当地形象地称这个手法为——“荡”。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荡字诀”,讲究的是分寸毫厘的精准。
趁着退潮,半天劳作,浙江东部海岸线上的老人朱英健能收获二十多斤红钳蟹。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有了食材,还得要亲手处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恰似这车海蜇。北部湾一码头上,留给乌雷村妇女们的时间只有15分钟,每拆一只,最多15秒。
看似简单的“拆字诀”,讲求心明,眼亮,手快。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简单处理之后,双手则要精耕细作。中式烹饪代代精进,登峰造极之处,要看中餐一把刀,在厨师的双手中,生发出万千巧技。
针对纹路各异的食材,淮扬菜有着纷繁复杂的刀法套路。
脆性食材,讲究直来直往,斜劈、直切,宽窄一致,粗细相同。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更绝的是篮花刀法,且看这根莴笋的华丽蜕变,至此,已成艺术!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虱目鱼,在台湾已有300多年的养殖历史。
遍布虱目鱼全身的222根分叉鱼刺,让年轻食客望而却步。
但这可难不倒黄国良,黄家三代经营虱目鱼塘,除了养殖,他还有一门“肉中摘刺”的独门手艺,能让你吃到一条无刺全鱼!
且看这手法的精妙神奇!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练习多年,黄国良对鱼刺方位和鱼肉纹理了如指掌,才能使整鱼完美呈现。
料理至此,就差上锅见火了。人生如烹饪,火候是关键。温度,既能改变万物性状,也能淬炼人的心性。这也是最考验手上功夫的。
盐帮菜包含盐商菜、盐工菜等分支。工人创制的盐工菜最接地气,选料多用廉价的下水。腰花,就是典型食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用料酒、白醋软化去腥,加入满盘佐料,提前码足滋味,只为在猛火爆炒环节,精简工序,一锅成菜。
入锅出锅,转瞬即逝。这10秒到底发生了什么?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看似粗暴的翻炒,却是功力的体现。“翻字诀”,讲究力道与幅度,连锅带菜7斤重,颠炒17次,腰花刚好断生。
“燎字诀”,讲究火力的分寸,烈火与腰花若即若离,点到为止,染上烟火焦香,一瞬间,滋味透骨……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最后留个小问题,供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第一集的小伙伴们抢答:
且看这双布满火斑的手臂,您知道,这双“焰火麒麟臂”是如何炼成的吗?它又与哪种美食有关?评论区见!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咱们靠双手创造美食,也靠它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只要对生活保有一腔热忱,人人都是高手,处处都有食神。
最后,祝愿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你,蛇年大吉、万事如意!
刚刚看完第一集的朋友
评论区唠唠吧!
2月3日起
锁定CCTV-1、CCTV-9
晚间21点档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
欢迎大家收看!
👇👇👇
来源:央视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