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善面具下:各种《**办事》《**帮忙》类毒瘤节目,该整顿了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2-05 12:41 1

摘要:当摄像机镜头对准破碎的婚姻现场,当话筒伸向农民工讨薪的伤口,当调解员化身"正义判官"对当事人颐指气使,一档档打着"民生帮扶"旗号的电视节目,正以正义之名行嗜血之实。这些在黄金时段滚动播出的"现代堂会",将普通人最隐秘的伤痛变成收视狂欢的祭品,用精心设计的冲突剧

## 撕开"民生调解"的伪善面具:是谁在纵容电视毒瘤疯狂生长?

当摄像机镜头对准破碎的婚姻现场,当话筒伸向农民工讨薪的伤口,当调解员化身"正义判官"对当事人颐指气使,一档档打着"民生帮扶"旗号的电视节目,正以正义之名行嗜血之实。这些在黄金时段滚动播出的"现代堂会",将普通人最隐秘的伤痛变成收视狂欢的祭品,用精心设计的冲突剧本编织出21世纪最荒诞的媒介奇观。这场披着公益外衣的暴力狂欢背后,是资本逻辑对公共媒体的全面绑架,是媒介伦理在商业利益前的集体沦陷。

### 一、嗜血剧本:被精心设计的"人间苦难"

在《XX调解》某期节目中,离家出走三个月的妻子被节目组"意外"安排在商场与丈夫"偶遇",摄像机完整记录下丈夫当众下跪、妻子歇斯底里的场面。这种堪比狗血连续剧的"巧合",不过是编导团队根据收视曲线设计的标准桥段。制作团队会提前72小时入驻当事人社区,通过居委会、物业公司收集足够编排三集连续剧的"素材",再将这些零散的生活碎片重新剪辑成符合收视期待的冲突剧本。

某省级卫视节目组内部流出的"选题评分表"显示,"肢体冲突可能性""当事人情绪失控指数""隐私曝光程度"等指标占比高达60%。编导们像秃鹫般逡巡在城市上空,用放大镜搜寻那些正在溃烂的家庭伤口。当节目组"劝说"癌症晚期的老人同意在镜头前与子女对质财产分配时,"民生帮扶"的遮羞布早已碎成一地鸡毛。

### 二、暴力奇观:媒介伦理的全面崩塌

这些节目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暴力美学体系:调解员化身道德审判官,用极具压迫性的镜头语言将当事人逼入死角;现场观众被训练成古希腊歌队,适时发出唏嘘或掌声;后期剪辑将复杂的生活困境简化为非黑即白的道德选择题。某档知名调解节目甚至开发了"泪腺刺激指数"算法,通过眼动仪监测观众情绪曲线,实时调整节目冲突强度。

在《XX有约》某期处理家暴纠纷时,制作组明知女方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仍连续7小时对其进行封闭拍摄,最终导致当事人精神崩溃。这种为了追求"真实效果"进行的媒介暴力,比家暴本身更具破坏性。当摄像机变成刑具,当收视率化作皮鞭,所谓的"媒体监督"早已异化为资本操控的情感屠宰场。

### 三、毒瘤效应:社会信任体系的慢性中毒

这类节目培育出的畸形媒介生态正在产生可怕的连锁反应。在河北某地,职业"节目碰瓷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他们专门寻找具有话题性的家庭矛盾,向多家电视台兜售"选题",通过反复出演不同调解节目牟利。更令人忧虑的是,00后观众调查显示,68%的青少年认为"当众下跪道歉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方式",这种扭曲的认知正在解构整个社会的理性对话基础。

某三甲医院心理科接诊数据显示,因参与调解节目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的患者三年增长340%。这些打着"解决问题"旗号的节目,实际上在制造更深层的社会创伤。当媒体公器沦为情绪贩子,当公共话语空间充斥着廉价的眼泪与嘶吼,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媒介的尊严,更是整个社会的精神免疫力。

站在媒介文明进化的十字路口,我们亟需建立电视节目的"创伤伦理"审查机制,用制度利剑斩断收视率至上的畸形产业链。监管部门应该对调解类节目实行"创伤影响评估"准入制,建立当事人心理干预基金,对恶意制造冲突的节目组实施行业禁入。唯有让媒体重拾"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底线意识,才能阻止这场披着羊皮的媒介暴力继续撕裂社会肌理。毕竟,真正的媒体责任不是贩卖苦难,而是守护人性最后的体面。

来源:隔壁老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