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请就位3》:审丑引流,除了流量焦虑还剩什么?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2-24 18:10 1

摘要:整容拷问、情商批评、导师“工伤”表情包,这些元素似乎成了《演员请就位》第三季的代名词。

整容拷问、情商批评、导师“工伤”表情包,这些元素似乎成了《演员请就位》第三季的代名词。

一档本应将演技推向前沿的综艺,却在开播后引来了关于“谁认真评价表演,谁就输了”的荒谬观感。

从官宣阵容到第一周节目上线,节目切片与营销话题频频占据微博热搜。

话题花样层出不穷,部分引发人们激烈争论的艺人能否参加、以整容为噱头的网红表现不堪一击等,这些都成为热捧的焦点。

多种话题设置,归根结底都在为流量而战。

似乎,只要能在社交平台掀起热度,“卖丑”便是最为便捷的通行证。

这一波又一波的“黑红”式自贬自卖,使得综艺被评论成一场“发疯式综艺”。

审丑,有如一把双刃剑,让节目获得了关注,却无意中挤压了有质量内容的舞台。

在节目中,确实有一些段落不乏启发。

例如,孙丞潇与赵蕴卓搭档的演绎自然不做作,得到了导师于佩尔和陈凯歌的认可。

而宋伊人在表演中展现出的深情厚意,则彰显了她作为演员的认真。

即便是喜剧人锤娜丽莎的表演,也蕴含着不少可被提炼的干货。

然而,节目组却似乎不相信观众的审美与选择专业的指向,选择了一条极端的流量至上的老路。

这里不禁让人思考,真正的艺术表演与流量之间的关系究竟该如何界定。

有些网友甚至戏言:“请来国际导师于佩尔,真是‘献丑’了。”

回顾竞演综艺的起源,2017年的《演员的诞生》掀起了这一类型浪潮。

彼时,一些流量明星留下的糟糕表演和导师的独到见解,仍然是网络神话的一部分。

那时,观众对“流量大于演技”的时代大感不满,用嘲讽的方式发出声音。

然而,时至今日,谁还记得那些荒诞的表演?

仿佛潮去潮来之后,留下的只是人们的失望。

自此,综艺节目中审美与演技的讨论也应运而生,试图让崭露头角的表演形式得到重新认识。

现今,当一档声称“还原演员真实生态”的竞演综艺以“审丑”为卖点,引来网络狂欢时,我们反观初衷,难免心生遗憾。

真正的演技探讨、行业对话,以及对可塑之才的寻求,恐怕都在如此蚕食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渺小。

鲜有“审丑”的综艺不被关注,流量焦虑青睐于表象的表演,难免将真正优秀的作品埋没。

综艺的流量焦虑问题根源,究竟在哪里?

首先,该类型在专业上显得“先天不足”。

相比演员成熟的时间和影片创作的周期,真人秀身份的竞演综艺堪称短期速成班。

在时间的紧迫与压力下,指望原本需要沉淀与积累的演技得以在几天内突飞猛进,无异于痴人说梦。

所谓“脱胎换骨”的演技提升,要么是极小概率的幸运事件,要么就是综艺剧本的安排造成了情节的反转。

在这一赛道上,虽然曾有优秀的“宝藏”演员被挖掘出来,但是在大众审美持续升级的情况下,通过综艺发觉真正的演技派绝非易事。

尤其是近些年来,像《演员的诞生》《演员请就位》《导演请指教》等同类型综艺接二连三上线。

强烈的审美疲劳让观众锐减,而那些争议选手又常被利用为回归焦点。

这样一来,综艺节目对争议的拯救,反而令其陷入“黑红才能红”的死循环。

例如,演员刘梓晨在《长相思》中的表演被群嘲,旁若无人,而杨子在预告片中的称言“做演员是我最不擅长的,就是来找骂的”更是让人只觉得离谱。

当流量打上标签,艺术作品的光彩不知所踪。

需要明确的是,演员的“就位”和一部经典视听作品的诞生,并不代表随流而舞,而是审美与专业的回归。

在过去的几年里,观众始终为那些真正优秀的表演和作品发声。

曾经的“遗珠”,很多并非凭借综艺的喧嚣走进大家视野,而是通过优质的剧集逐步为人所知。

例如,蒋奇明凭借《漫长的季节》在演艺圈一鸣惊人,石云鹏在《小巷人家》的演出也被高度赞誉。

甚至不少在喜剧综艺中崭露头角的演员,他们的成功也从不源于“审丑”,而是以精益求精的作品为基础。

如今影视行业正逐渐向“内容为王”的时代迈进,面对这一市场变动,节目方与制作人应思考是否还要继续沉迷极度功利化的制作思维。

也许,唯有在认真专注于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赢得观众的归属感与共鸣。

动辄“审丑”以求流量的时代,早已不适应当今观众的心理需求。

是时候,重新规划创新的方向,寻求真正适合的道路,拥抱有深度的演艺领域。

在综艺的舞台上,流量与艺术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极端。

真正的成功应该是高质量的表演获得相应的认可,而不是依靠表面上的哗众取宠赢得短暂的热度。

希望未来的综艺能够回归演艺的本质,真正为演员的专业与创作赋能。

最终,黄金的光辉只会来自内心深处的真实与热爱。

来源:自由的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