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的厨艺是真的好,还是何炅演的好!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4-01 07:58 1

摘要:黄磊的厨艺并非“综艺人设”,其北电教师身份外的烹饪经历可追溯至1997年出版的《黄小厨的美好日常》,书中收录了60余道家常菜做法。在《拜托了冰箱》等节目中,他现场处理食材的熟练程度(如片鱼片、调酱汁)与《向往的生活》表现高度一致,佐证了其烹饪技能的真实性。

黄磊与何炅在《向往的生活》中的角色构建与综艺真实感

一、黄磊厨艺的真实性边界

1. 专业素养的验证

黄磊的厨艺并非“综艺人设”,其北电教师身份外的烹饪经历可追溯至1997年出版的《黄小厨的美好日常》,书中收录了60余道家常菜做法。在《拜托了冰箱》等节目中,他现场处理食材的熟练程度(如片鱼片、调酱汁)与《向往的生活》表现高度一致,佐证了其烹饪技能的真实性。

2. 节目制作的技术处理

制作团队曾在采访中透露,黄磊的厨房场景通常采用“多机位连续拍摄”,但部分菜品会进行“分段录制”。例如《向往的生活》第五季中“佛跳墙”的制作,实际备料耗时12小时,但节目仅呈现核心烹饪步骤。这种“选择性真实”既保留了关键技能展示,又符合电视叙事节奏。

3. 观众认知的矛盾性

数据显示,节目播出后黄磊相关菜谱搜索量增长300%,但社交平台也存在质疑声音,如“灶台从未脏过”“切菜镜头反复使用”。这种矛盾反映了观众对“生活类综艺”真实性的期待与影视化呈现之间的张力。

二、何炅主持策略的心理学解读

1. 社会角色理论的实践

何炅在节目中扮演的“情感润滑剂”角色,符合戈夫曼“前台行为”理论:通过赞美、调解等行为维持场景和谐。其高频率使用的“共情式语言”(如“黄老师这道菜让我想起家的味道”),本质是主持人职业素养与节目需求的结合。

2. 即兴反应的真实性争议

第六季中“张子枫离别哭戏”片段,何炅的安慰被部分观众质疑“过度煽情”。但现场花絮显示,何炅在镜头外仍持续安抚嘉宾情绪,说明其情感表达存在连贯性。这种争议源于观众对“真实”的双重标准:既期待自然流露,又要求戏剧化效果。

3. 观众心理的投射机制

心理学者研究发现,观众倾向于将何炅的“完美表现”归因于“人设”,而非真实性格。这种认知偏差源于真人秀长期形成的“表演期待”,与观众对“真实”的渴望构成悖论。

三、慢综艺的叙事革命

1. 反戏剧化的戏剧化

《向往的生活》开创了“无任务压力”的慢综艺模式,但其核心冲突被转化为“日常挑战”(如食材短缺、天气突变)。黄磊的厨艺成为解决矛盾的“工具”,何炅的主持则负责将冲突转化为情感共鸣点,形成隐性叙事结构。

2. 技术真实与情感真实的博弈

节目采用“伪纪录片”拍摄手法,手持镜头、自然光等元素强化纪实感,但固定机位的设置(如厨房监控视角)又暗示了设计性。这种“真实感营造”与《楚门的世界》式的“全景监控”形成互文,引发观众对“真实边界”的思考。

3. 跨媒介叙事的延伸

黄磊的“黄小厨”品牌、何炅的“炅炅的火锅”等衍生产品,将节目中的“技能展示”转化为商业符号。这种产业链布局模糊了节目内外的真实性,形成“表演即生活,生活即表演”的奇观。

四、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价值重构

1. 中产焦虑的镜像投射

黄磊的“居家好男人”形象与何炅的“温暖大家长”人设,契合了都市观众对田园生活的想象。数据显示,节目观众中25-40岁群体占比达68%,其观看行为本质是对快节奏生活的代偿性心理消费。

2. 代际文化的冲突与和解

年轻观众对“表演痕迹”的敏感,与中老年观众对“生活气息”的偏好,折射出不同代际对“真实”的定义差异。节目通过黄磊的“技术真实”(代表传统生活智慧)与何炅的“情感真实”(代表现代社交情商),实现了代际文化的调和。

3. 后真相时代的媒介信任危机

当“黄磊炒饭”“何炅落泪”等片段成为热搜话题,观众对“真实”的讨论已超越节目本身,演变为对媒介公信力的集体叩问。这种现象印证了鲍德里亚“拟像理论”:在高度媒介化的社会中,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正在消失。

结语:真实的狂欢与困境

《向往的生活》的成功,本质是对“真实”概念的解构与重构。黄磊的厨艺与何炅的主持,分别代表了技能真实与情感真实的两极,而节目通过“半透明”的制作策略,在两者间找到了微妙平衡。这种平衡既满足了观众对“真实”的渴望,又为商业叙事留下了空间,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综艺真实美学”。未来,随着AI技术的发展,这种真实感的构建或将面临新的挑战——当虚拟厨师与数字主持人出现时,观众对“真实”的认知又将发生怎样的变革?这或许正是《向往的生活》留给媒介研究领域的深层命题。

来源:伽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