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她对着镜头说“和父母不熟,连电话都不打”时,网友的质疑声瞬间炸了锅:“之前综艺里撒娇的小公主,现在怎么成了‘缺爱’的孤独者?”
赵露思带着《小小的勇气》回来了。
镜头里,她素面朝天、拄着拐杖,笑着和山区的孩子们聊天。
可谁也没想到,这场“治愈”却成了舆论的暴风眼。
当她对着镜头说“和父母不熟,连电话都不打”时,网友的质疑声瞬间炸了锅:“之前综艺里撒娇的小公主,现在怎么成了‘缺爱’的孤独者?”
而当她翻出7岁的艺术照问山区孩子“你拍过吗”,评论区更是骂声一片:“这哪是治愈?分明是优越感溢出屏幕!”
这是赵露思第一次在节目里坦承原生家庭的疏离:“16岁离家读书,和父母像陌生人,生病后才变成一家人。”
语气里三分自嘲、三分无奈,还有几分说不清的怨。
可网友翻出她过去的综艺片段——父亲探班时全程陪护、电话里撒娇的模样,质疑声此起彼伏:“独生女不被偏爱?这剧本太矛盾!”
或许,这种矛盾恰恰暴露了当代亲子关系的复杂性:父母以为的“公平”,在孩子眼里成了“忽视”;
报喜不报忧的懂事,反而筑起心墙。
赵露思的困境,何尝不是许多“懂事小孩”的缩影?
只是当这份私密伤痛被放在聚光灯下,难免被贴上“卖惨”的标签。
节目中,赵露思摸着拐杖感慨:“以前觉得它是权威象征,现在才知道能救命。”
这句话本意是分享成长感悟,却因“不懂常识”被群嘲。
更扎心的是,她兴致勃勃向山区孩子展示童年艺术照时,弹幕飘过满屏的“晋惠帝附体”!
当城市女孩的童年纪念品成了山区的奢侈品,这份“无心之语”瞬间刺痛了大众的神经。
有人说,这是明星与普通人生活的“次元壁”:她眼中“治愈”的倾诉,在山区孩子的生存现实面前,显得苍白甚至傲慢。
就像网友吐槽的:“对着饭都吃不饱的人哭诉自己缺爱,这勇气用错了地方。”
回看赵露思的“至暗时刻”:抑郁症、失语症、体重暴跌到36公斤……
病重时连握勺吃饭都困难。
康复后,她似乎迫切想撕掉“甜妹”标签,用《小小的勇气》证明自己的深刻。
可惜,急于自证的心态让节目变了味——聊原生家庭像“翻旧账”,谈拐杖成了“矫情”,连公益行动都被解读为“作秀”。
反观杨幂那句“谁不辛苦?”,或许道破了观众疲劳的真相。
当明星的苦难叙事泛滥成热搜,普通人的共鸣阈值早已拉满。
不可否认的是,赵露思的“勇气”里带着真诚。
零片酬做公益、直面心理创伤,这些本值得掌声。
但问题在于,当明星的脆弱与山区的苦难被硬塞进同一档节目,观众看到的不是治愈,而是割裂感。
或许,真正的勇气不在于撕开伤疤,而在于学会与伤疤共处。
就像李叔同说的:“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
若赵露思能放下自证,或许下一程“勇气”,会更接近阳光。
来源:茗汐鹤丸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