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第二季度的综艺市场刚拉开帷幕,蓝台的《无限超越班》第三季便因一场争议彻底引爆舆论场。节目组安排曾遭遇缅北电诈绑架的演员王星,在镜头前复刻“被绑架后与家人通话”的场景,被网友痛批“消费苦难”“揭人伤疤”,更有人直指蓝台“吃人血馒头上瘾”。这场争议不仅撕
2025年第二季度的综艺市场刚拉开帷幕,蓝台的《无限超越班》第三季便因一场争议彻底引爆舆论场。节目组安排曾遭遇缅北电诈绑架的演员王星,在镜头前复刻“被绑架后与家人通话”的场景,被网友痛批“消费苦难”“揭人伤疤”,更有人直指蓝台“吃人血馒头上瘾”。这场争议不仅撕开了综艺节目过度消费艺人创伤的遮羞布,更暴露了流量至上的娱乐工业对个体尊严的践踏。
王星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始于2025年初。这位1993年出生的演员因轻信“高薪剧组试镜”骗局,被拐卖至缅甸电诈园区,经历了数月非人虐待后侥幸获救。他的遭遇被媒体称为“现实版《孤注一掷》”,其女友通过记录地理位置、全网求助的举动,最终推动案件告破。
然而,当他以“励志归来”的姿态登上《无限超越班》时,节目组却将他推向了更残酷的舆论漩涡。在4月5日播出的节目中,导师王晶要求王星即兴表演“被绑架后向家人求救”的片段。王星颤抖着拨通“电话”,哽咽着说出“年终奖发了吗?家里小猫还好吗?”等台词,甚至下意识摩挲手腕上的发圈——这些细节均源自其真实求生经历。尽管表演被导师称赞“真实动人”,但网友的怒火却迅速蔓延,普遍认为节目组是在揭人伤疤。
争议的核心在于:当艺术创作与个人创伤重叠时,节目组是否越过了道德底线? 支持者认为,王星的表演展现了“直面伤痛的勇气”。剧评人指出,将真实经历转化为艺术表达是戏剧创作的常见手法,例如演员通过回忆演绎悲剧角色。王星本人也在采访中表示:“这段经历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但我希望被记住的是角色而非故事。”然而,反对者的声浪更为汹涌。
节目组明知其经历,仍刻意设计创伤场景,等同于“在伤口上撒盐”。更讽刺的是,节目组早在宣传片中反复强调“十年龙套无人知,一朝入缅天下晓”,如今又利用同一话题制造节目爆点,被批“将苦难包装成流量密码”。
蓝台的争议远不止于此。翻开其过往记录,会发现“流量至上”的逻辑早已渗透至节目制作的每个环节。2013年《中国星跳跃》中释小龙助理溺亡,节目组推卸责任仅赔偿60万元;2024年《天生我有才》让6个月大婴儿参与毒气实验,遭胡海泉怒斥“把孩子当小白鼠”;金星因支持LGBTQ群体遭全面封杀,袁立因拒绝内定晋级被剪辑成“神经病”,公众形象崩塌。这些事件与此次王星风波形成了一条清晰的逻辑链:蓝台从未真正反思对个体尊严的漠视,只会换汤不换药地制造新争议。网友痛批:“他们愿意赌,但我不能接受。”
这场风波也折射出综艺行业的深层痼疾。近年来,消费苦难的操作屡见不鲜:素人抗癌故事被剪辑成煽情桥段,抑郁症患者被迫公开治疗细节,性侵受害者被要求“勇敢讲述经历”。王星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节目组不仅挖掘其隐私,更主动设计了创伤重现的环节。摩挲手腕发圈、反复呢喃特定台词等被观众盛赞的细节,实则是当事人求生时的真实反应。将一个人的求生记忆切割成娱乐碎片,把真实伤痛复刻成节目模板,节目组无疑是在挑战公众的道德承受力。
王星的困境更暴露了艺人在资本面前的弱势地位。他在节目中坦言:“这段经历成为我演艺生涯的转折点,但希望人们记住我的角色而非我的故事。”然而,节目组显然更倾向于前者。面对“为何不拒绝表演绑架戏”的质疑,知情人士透露:“王星是十八线演员,能接到上星综艺已属不易,拒绝意味着失去翻身机会。”这种结构性压迫下,艺人即便身心受创,也不得不妥协。更令人心惊的是,节目播出后,蓝台迅速删除负面评论,试图用“艺术突破”的话术掩盖争议。这种操作与当年高以翔猝死事件中“甩锅心源性猝死”的公关套路如出一辙,进一步坐实了“流量优先,生命次之”的畸形价值观。
王星事件之所以引发热议,正是因其揭露了这条黑色产业链的冰山一角。如果我们默许了节目组的消费苦难,是否也是在纵容一种新型的文化暴力?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建立在尊重与克制的基石之上,而非他人未愈的伤口之中。
王星在微博中写道:“之所以参加这个节目,是因为节目的内核与我作为一个演员的初衷相契合。”这句话本该是行业反思的契机,如今却沦为资本狂欢的注脚。当“被看见”需要以撕裂伤疤为代价,或许我们该重新思考:究竟要为流量付出多少代价,才能让娱乐回归艺术的本质?
来源:墨海寻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