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5日,《无限超越班3》首期节目开播,导师阵容堪称“顶配”——王晶、曾志伟、向华强、吴镇宇、郝蕾、刘涛、杨天真、李诚儒八位业界权威坐镇。
2025年4月5日,《无限超越班3》首期节目开播,导师阵容堪称“顶配”——王晶、曾志伟、向华强、吴镇宇、郝蕾、刘涛、杨天真、李诚儒八位业界权威坐镇。
节目中最具戏剧张力的,却是“短剧一哥”柯淳与十八线演员王星的同台竞技。
这场较量不仅暴露了影视行业的生态差异,更引发了对流量与实力关系的深层思考。
柯淳带着三页PPT登场时,自称“总裁剧拍摄超50部”“短剧播放量累计突破24.9亿”,甚至引用网友评价“柯淳一滴泪,天上星破碎”来标榜哭戏造诣。
但当他真正面对刘涛时,这场精心准备的表演却成了大型翻车现场。
在姐弟恋分手的即兴命题中,刘涛以换拖鞋、整理衣领等生活化细节迅速塑造出成熟女性形象,而柯淳全程僵硬如蜡像,连“被分手”时的震惊都仅用瞪眼表现。
“当他说出‘因为没披外套才分手’时,我甚至怀疑这是喜剧表演。”
郝蕾在后台采访时直言。
更耐人寻味的是杨天真对柯淳简历的质疑。
面对“短剧哭戏第一人”的标签,柯淳无法提供播放数据或剧照佐证,仅以“网友评论”搪塞。
这种流量时代的营销手段,在专业导师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吴镇宇更是一针见血:“你在无线电视台待过就知道,每天拍18小时才是演员的日常。”
相比之下,王星的表演堪称教科书级示范。
在“被绑架者临终通话”的命题中,他设计了三重情绪转折:初始接通电话时的强颜欢笑、提及往事时的声音颤抖、最后哽咽到无法言语的生理反应。
当泪水滑过青筋暴起的脖颈时,监视器后的杨天真已悄然拭泪。
“这不是表演,是生命体验的燃烧。”
曾志伟如此评价。
王星的真实经历更添戏剧性——他曾因真实绑架事件登上热搜,却拒绝借此炒作。
“热度就像烟花,绽放完只剩灰烬。”
面对导师关于“错过热度”的担忧,他的回答展现出罕见的清醒:“演员的宿命就是用新角色覆盖旧角色。”
这种对职业的敬畏,与柯淳PPT里浮夸的“用生命换标签”形成鲜明对比。
节目暴露的不仅是个人能力差距,更是两种影视形态的鸿沟。
短剧依赖强冲突、快节奏的“爆点轰炸”,演员往往在程式化表演中形成肌肉记忆。
柯淳在即兴环节下意识摆出的“霸总侧脸杀”,正是短剧工业化的产物。
而长剧需要的是细水长流的情绪积累,正如刘涛通过整理沙发靠垫的细节,瞬间构建出七年情侣的生活质感。
这种差异在数据端更为直观:顶级短剧单集拍摄时间不足20分钟,而电影《一代宗师》中梁朝伟为雨夜打戏训练三年。
当柯淳炫耀“六天拍百集”时,弹幕飘过的“切”字,折射出观众对表演艺术本质的认知觉醒。
这场较量恰似行业的微缩镜像。
短剧市场虽创造过单日充值过亿的神话,但《无限超越班3》的现象级讨论证明,观众从未放弃对优质内容的渴求。
王星的逆袭印证了郝蕾的判断:“真正的表演永远来自生活褶皱里的真实。”
当柯淳在台上僵硬落泪时,监视器里王星因过度投入而抽搐的面部肌肉,或许才是表演艺术最本真的模样。
节目结尾,王晶向全体学员发出灵魂拷问:“你们是要做流星还是恒星?”
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从业者在流量泡沫中深思。
毕竟,当摄像机停止运转,留下的不应只是数据面板上的数字,而是能穿透时光的表演力量。
来源:完全化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