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观察||长短共融、大屏生态、创作落地,2025春交会释放行业新信号?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4-27 15:10 2

摘要:期间,多场重磅论坛,分别聚焦剧集创新发展、微短剧创作和视听科技前沿趋势等话题,展开思想碰撞和深入研讨。从传统长剧到新锐短剧,从现实主义到古装落地,大会从视听产业面临的现状论起,凝聚共识,厘清因果,将诸多痛点和难题说了个透彻。

文 | 芷潇

来源 | 看电视

4月26日,2025首都视听节目春交会圆满落下帷幕。

期间,多场重磅论坛,分别聚焦剧集创新发展、微短剧创作和视听科技前沿趋势等话题,展开思想碰撞和深入研讨。从传统长剧到新锐短剧,从现实主义到古装落地,大会从视听产业面临的现状论起,凝聚共识,厘清因果,将诸多痛点和难题说了个透彻。

面临根本性挑战,长剧应如何摆脱生存尴尬?适逢从野蛮生长到有序传承的发展转角,当代短剧应通过何种路径转化民间文艺资源?家庭场域下,短剧入驻大屏实现了怎样的用户回流?这场启迪未来的春日盛会,释放出了新的行业流向与市场信号。

从时间成本到内容深度:

长短剧如何破局共生?

站在受众注意力抢夺的十字路口,长短剧的关系讨论始终是当下视听产业的热门话题。

在4月25日上午举行的“剧势焕新,共生共长”剧集发展论坛上,李京盛率先以“2025:长短之变”为题发表演讲,为“长短之辩”定调,即“长剧之短”与“短剧之长”共生共融,互助互补。

其中,长剧因制作时间长、资金投入大、观看成本高而患有过时、高风险、高弃剧率的特征;与之相对应的,短剧的短周期、低成本和碎片化,则恰好留存着内容保鲜度,以敏锐、迅疾、即食之姿补足长剧之短板。两相竞逐之下,长剧陷入市销失衡的危机。

这并不是简单的剧集长短之过。潜藏在形式差异之下的,是长剧在内容创作手法和审美把控上的“短板”。内容注水、审美疲劳、叙事拖沓等显著问题,给了微短剧乘势而起的时机,并开始撼动着长期以来被长剧统治的市场格局。但是长、短剧之间的竞争并非通过彼此之间的生死杀伐来一决雌雄

一方面,长剧在多年发展历程中积累的文化力量和文化资本,依然难以在一朝一夕间被短剧所企及和替代。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厚重而丰富的内容承载力,以及社会、人生、价值等等深度的思考力和表现力,涵养起了稳定而广泛的受众根基。

正如杜浩在《短剧2.0时代的内容跃迁与爆款法则》主题论坛中指出的,“竖屏可以被允许角色用嘴或者OS直接将自己的人物动机讲出来,但是在横屏形式上来说,这个方式相对比较暴力”。

简单直给的金句式表达,虽迎合了短视频时代的切片传播特征,却对于习惯于循序渐进、细描留白的长剧观众来说,始终存在着一些审美隔阂。包括竖屏短剧在情节设置上的奇观和极致性,使内容更贴近情绪价值和即时满足的打造。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与社会浮躁心态和不稳定情绪的一种简单的迎合和发泄。

正因如此,长剧和短剧看似陷入“非此即彼”的竞争困局,实则却更多对应着观众不同的适用情景,不同的硬件偏好,以及不同内容类型题材的适配性,两种艺术形态有各自的生产空间和传播渠道。

另一方面,由于短剧依然存在内容肤浅流俗、审美格调简陋、题材趣味边缘化、艺术性缺失等弊端,目前尚且难以支撑迅猛的增长趋势,以及在短时间内实现独霸市场的野心。“长、短之间既可以是形态上的互补互通,也是彼此之间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互动互学的过程。”这或许才是让影视产业走出当下困境,摆脱生存尴尬实现新突破的生机所在。

就一季度播出状况来看,长短剧共生共长的未来发展路径乐观。1到4月份长剧播出收视稳健,作品质量双升,年代剧诸如《六姊妹》和《北上》,悬疑剧包括《黄雀》《沙尘暴》等等,都显示出长剧显示出较为稳定的市场优势。同时微短剧的创作播出数量也在直线上升不断刷新着观众对微短剧的惯性认知。

从敌对竞争到接纳包容,从受众争夺到良性共生,长与短的辩证关系,将在2025年实现更健康充分的融合发展,在优势汲取下完成生存挑战的新质破局。

从大屏生态看长短互融:

重新唤回的家庭视听场域

当长短剧的关系不再受限于单纯的二元对立,二者对内容供给的丰富赋能,正在唤回曾一度流失的家庭场域。

目前,智能大屏在中国家庭覆盖率已超90%。短剧由小屏向大屏形态的延伸,无疑为卫视内容注入了新的力量。但问题在于,线性播出中短剧模式是否适合于大屏用户欣赏?

据吕海媛介绍,2025年第一季度有超50部短剧上了大屏,整体量级是颠覆性的,成长比例相当快,其中湖南卫视今年第一季度短剧在整体剧集占比达到43%, 于2024年试水期有着显著增长,几大头部卫视对短剧内容的抢注趋势显著,这种选择不无原因。

从受众分布上看,短剧App用户的结构更倾向于个体需求的满足,主要为36岁以上的男性。大屏生态用户则体现了家庭代际特征,表现为合家欢场景,年龄结构相对均衡,且两头特别突出,即18岁以下以及50岁以上,这是小屏侧目前无法覆盖的用户群体。从这一点上看,长短内容共融对于受众圈层的覆盖更加全面。

与此同时,反映在电视直播侧,视短化倾向愈发明显。直播中线性播出往往以栏目板块作为播出结构,且大部分栏目基本在30分钟以上,而自2024年播出以来,整个短剧播出是以多集集中播放,凑成一个节目板块的模式,向更短、更精简去靠拢。

“从收视曲线上看,短剧能够流畅性地承接长剧收视曲线中增值的部分,并且目前短剧播出依然依赖于长剧长尾用户忠诚的留存。”数据显示,传统长剧依然是用户收视的基础,尽管短剧对于大屏生态的流量增值效果尚且未定,但至少从播出效果看,短剧内容可以接住并且顺畅地将大部分收视保留下来。

关于这部分精品化短剧内容,演讲进行了特征总结,共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是短剧IP与文旅、现实议题的深度融合。为了适配客厅追剧的需求,文旅和现实议题的发展多元化有深厚的用户根基,能够收获较好的播放效果。其次,大屏短剧的演员阵容加速升咖,熟脸演员、知名演员在大屏直播侧曝光量大幅增加,更符合国民化传播需求。最后,高口碑作品在大屏侧播出表现突出,对长剧内容承接力强

从正在复苏和加速布局的大屏生态中我们看到,卫视彰显出了全面拥抱短剧的态度,尽管在内容比例和结构趋势上仍然存在振荡,但一个长短融合的稳定模式正在探索成形,这或许也印证了长短剧有效提升大屏表现力和竞争力未来潜力。

从现实主义到落地古装:

让故事创作更轻盈

除了长短之争和内容布局,回归内容创作本身依然是本届春交会的重要研讨话题。

4月25日下午,大会开展了“《六姊妹》——以女性成长重塑年代剧基因”和“《国色芳华》——传统文化IP的年轻化突围”两场主创对谈会,分别从现实主义和古装剧两大类型进行了内容创作经验分享。

其中,李京盛提到,“用个体命运来反映时代变迁,个体命运见证时代发展,这个创作理念基本上被我们目前作为年代剧、现实题材剧创作所公认的一个遵循理念,但是不能把这句话当作一个口诀。”

个体和集体、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密织,需要通过丰富且严谨的细节进行反应呈现。这不仅需要创作者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更需要在有限篇幅中设置多组具有典型性的对照样本,用恰如其分的体量投射不同个体的成长命运。

另外,关于女性叙事,李湛提到,“女性题材不代表单纯的大女主,而是要从女性视角看待现实问题,譬如‘我’大于‘我们’。

无论是《六姊妹》中小六对于自身处境的反叛和突围,还是《国色芳华》中何惟芳多次身陷险境的勇猛自救,都意在向观众展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叙事——不披着等待营救的虚假外壳,不竭力呐喊着自立口号,而是从现实境遇出发,暗合与时代呼应的情绪共知。这或许是影视作品从悬浮到落地,从复刻到映射的价值所在。

另一边,“短剧+非遗”专题对短剧内容的创作同样给出了新解法。4月26日“进阶的短剧”论坛上的主题演讲,从民间文艺资源的活化运用出发,进行了对当代短剧创作的赋能思考。

谚语中的处世哲学,歌谣里的市井风情,故事中的奇幻想象,均可转化为短剧的台词灵感,场景原型和文化符号。”在中国民间故事收录的生活歌和风物歌中,承载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原型,百味杂陈的历史记忆,与现代巨作创作高度契合,也让故事讲述更加轻盈。

通过挖掘非遗资源库记忆背后的生命史诗,一种更鲜活的人物故事正在娓娓道来。它既不完全催生于想象建构的虚拟宇宙,也不是对经典历史人物的生涯重现,而是用市井胡的烟火气、老百姓的人情冷暖,支撑起小而美的小容量巨作。

正如红果短剧乐力所提到的,目前短剧对热门题材的追逐和同质化翻拍现象泛滥,而这种以民间文艺为素材的创作路径,恰好可以消解短剧创作团队对好故事的高强度需求,以差异化内容完成向精向优的探索

综上来看,2025年春交会破译着迷失与焦虑,也探讨着希望与新生。当变化已至,未来已来,创作者唯一能掌握的确定性,就是观众对于优质文艺作品的永恒渴望,是人类对于精神产品的不变刚需。我们始终期待着好内容的降临。

主编:罗姣姣

文:张芷潇

排版:张芷潇

来源:看电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