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文化和旅游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安徽篇5月10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芜湖铁画、无为鱼灯惊艳亮相。《非遗里的中国》安徽篇聚焦徽风皖韵的非遗文化,节目中,主持人龙洋,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
由文化和旅游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安徽篇5月10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芜湖铁画、无为鱼灯惊艳亮相。《非遗里的中国》安徽篇聚焦徽风皖韵的非遗文化,节目中,主持人龙洋,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以及演员魏大勋,在安徽宣城泾县邂逅30余项特色非遗项目,通过沉浸式体验、科技融合与创新秀演,展现安徽传统技艺与现代发展的交融。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最“硬”的画表达最“软”的情节目里展示了总长11米的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家康介绍,《富春山居图》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剩山图》,后半部分是《无用师卷》,目前分别保存在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铁画版《富春山居图》用的是传统的锻制技艺,将烧红的铁千锤百炼,每根线条的弯曲与粗细都不一样。
“在铁画《富春山居图》中,《剩山图》与《无用师卷》终于合二为一了,透过最‘硬’的画作表达最柔软的感情。”主持人龙洋赞叹芜湖铁画手法独特,自成一派,虚实之间见功法、显气韵。节目中还同时展示了当下比较火的哪吒和敖丙两位人物铁画,充分体现芜湖铁画的传承与创新。
以锤为笔,锻铁为画。芜湖铁画始于清代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天池与芜湖画家萧云从相互砥砺而成。2006年,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为鱼灯的灵动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说到无为鱼灯,节目首先呈现的是一段秀演,这是芜湖市艺术剧院创新性将现代舞的灵动与传统鱼灯舞深度融合而创排的《龙门跃》。以老者演员寓意文化传承,带领青年舞者实现自我蜕变与成长,赋予无为鱼灯新时代的叙事张力与审美价值。
无为鱼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任俊堂介绍,鱼灯有8条鱼,每条都有美好的寓意。比如,领头鱼是鲤鱼,主色是朱红色,有鲤鱼跳龙门之意。龙洋、单霁翔、魏大勋切身体验舞鱼灯,感受鱼灯舞动时的力度与摆动。节目还用一个小片段演绎无为鱼灯精良的制作过程。任俊堂说,如今的无为鱼灯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更寄托了未来的希望。
“当一代又一代人挥舞着鱼灯,用时代的语言将鱼灯点亮,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创新与突破,更是文化记忆的创造性转化。”面对无为鱼灯的传承与匠心,单霁翔不由得总结道。无为鱼灯起源可追溯到北宋,舞者通过“摆鱼”等动作,模拟鱼儿在水中的灵动姿态,形成“八鱼戏水”“金龙盘柱”等经典造型,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2011年,灯舞(无为鱼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者:骆新星
来源:大江资讯news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