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限超越班3》的舞台上,丁真被摁进水缸三起三落,呛得满脸通红。
《无限超越班3》的舞台上,丁真被摁进水缸三起三落,呛得满脸通红。
导师问:“感受到角色的痛苦了吗?”
他抹了把脸,用生硬的普通话回答:“憋……憋得慌。”
这一幕,让网友炸了锅:“台词都说不清,凭什么当演员?”
四年前,丁真因一段骑马视频爆红,从理塘牧民变身顶流。
如今,这个连《甄嬛传》都没看过的藏族少年,却站上了演技竞技的舞台。
当其他学员秀出科班功底时,他连“声台形表”都分不清,却手握节目组力推的“白纸新人”剧本。
这场“素人转型”的豪赌,究竟是内娱的包容,还是流量的妥协?
丁真的演员之路,始于一场“美丽的误会”。
节目组选中他,看中的不是演技,而是他身上未被娱乐圈浸染的纯粹。
首次面对镜头时,他甚至分不清“台词”和“对白”的区别,只能靠“真听真看真感受”的本能完成表演。
最难的依然是语言关。
尽管他苦练普通话,但面对需要宁夏方言的乡村戏时,依然磕磕绊绊。
导师吴镇宇曾委婉提醒:“你的眼神很干净,但嘴巴要跟上。”
而网友的嘲讽更直接:“草原口音+塑料普通话,听得人出戏”。
丁真的存在,揭开了演技综艺的隐秘规则。
节目组需要“白纸型”艺人制造反差:当科班生秀技巧时,他的笨拙成了“真实”;
当老演员谈情怀时,他的迷茫成了“初心”。
这种叙事策略,让他在首期排名垫底的情况下,依然收割了全网热搜——
#丁真首次演戏#阅读量破3亿,远超其他学员。
更耐人寻味的是行业选择。
近年来,《导演请指教》《无限超越班》等综艺频繁启用网红、歌手跨界演员,本质是看中其自带流量与话题度。
丁真背后站着理塘文旅的期待,他的每一次露脸,都在为家乡旅游业隐形输血。
丁真并非毫无长进。
为演好溺水戏,他在水缸里泡到嘴唇发紫;
导师郝蕾评价:“他的表演像未打磨的玉石,粗糙但有生命力。”
但这种“生命力”的代价显而易见。
当他试图用骑马经验诠释古装戏时,弹幕飘过“这是在演牧民还是大侠”;
当他因听不懂专业术语茫然四顾时,连现场工作人员都忍不住叹气。
最残酷的是排名——首期七位学员中,他位列倒数第一。
丁真的困境,折射出内娱的深层矛盾:当流量成为硬通货,专业门槛是否可以被打破?
节目监制尔冬升说:“好演员需要艺德、专心、热情。”
但现实是,丁真仅凭“真诚”与“人气”,就能获得无数科班生梦寐以求的曝光机会。
这种撕裂在数据中尤为刺眼:
他的个人话题热度是演技排名第一的王星的10倍,但商业价值已悄然变现
已有乡村题材剧本向他抛出橄榄枝。
丁真在采访中说:“做自己就好,开心就好。”
但当他穿上戏服的那一刻,就注定要接受娱乐圈的规则洗礼。
《无限超越班3》的舞台上,他的挣扎是一面镜子:照见行业对流量的饥渴,也照见普通人逆袭的虚妄。
或许,观众骂的不是丁真,而是那个让“不会演戏”成为卖点的畸形生态。
正如网友锐评:“当演技综艺开始选秀,演员的门槛就死了。”
来源:天堂电影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