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8日午间,《越动青春》第三期的节目在东方卫视播出。在这一期当中,登台了一个越剧《甄嬛》的选段,表演者是杨韵儿。这个作品有趣的地方在于,这位越剧演员在舞台上的一颦一笑,眉宇之间的华妃气息,丝毫不输给电视剧版本当中的蒋欣。而越剧竟然也有《甄嬛》这样的曲目,也
5月18日午间,《越动青春》第三期的节目在东方卫视播出。在这一期当中,登台了一个越剧《甄嬛》的选段,表演者是杨韵儿。这个作品有趣的地方在于,这位越剧演员在舞台上的一颦一笑,眉宇之间的华妃气息,丝毫不输给电视剧版本当中的蒋欣。而越剧竟然也有《甄嬛》这样的曲目,也引发了很多观众的讨论兴趣。
我是北方观众,对于越剧的知识涉猎相对较少。所以,我在《越动青春》这档节目播出之前,是不知道越剧《甄嬛》的。在节目播出之后,越剧演员杨韵儿登台演唱之后,我又特意检索了一下互联网上的资料,看到了越剧《甄嬛》的完整版本,并且,看到了这部戏的创作历程。这是很值得聊几句的。
咱们很多地方戏种,越演戏路就越窄,已经到了没有经费补贴就可能无法生存的程度了。更直白一点讲,其实很多地方戏已经没有市场了,无法形成一个商业演出形成市场回报,从而回补创作的过程了。部分地方戏现在的困境在于,还剩下几位能登台演唱的,但是,演出的机会也不多,更为掣肘的则是,大量的地方戏其实是严重缺乏创作型人才的。因为缺乏创作型人才,继而造成缺乏新作品,最终,则是失去了市场。
这是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没新作品,就容易丧失观众,丧失观众,就更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回报,则无法反哺戏曲工作者,戏曲工作者们无法在这个行业当中获得经济基础,就更没法创新、出新作品了。这个闭环,锁死了很多地方曲艺形式。因为这个闭环的多年存在,很多地方戏种已经缺乏新人从业了。
我对南方的地方戏种了解的不多,对北方的,还了解一些。很多梆子戏种,就面对这样的问题。每年真正面向观众的演出已经没几个了,因为演出太少,就更谈不上市场化了。没有市场化的加持,就没有更多的经费进入。没有经费,从业者就无法创作出更多的新作品,没人演,没人写,都成了大问题。最终,才是没人看。
越剧好像是京剧之外,最火爆的传统戏种。越剧这些年的闭环破局,成绩还是非常明显的。两个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越剧行业当中,一直在出新的、知名度很高的演员,同时,越剧作品当中,也经常出新的作品,尤其是那些紧随时代潮流的作品。像《甄嬛》这样的越剧作品,就是典型的例子。
2012年,电视剧《甄嬛传》首播。2013年和2014年,越剧版本的《甄嬛》就分为上下两部和观众们见面了。这就是越剧创新的速度。互联网上的资料说,上海越剧院的工作人员看完了电视剧《甄嬛传》之后,立马向院长推荐了这部戏。院长则是用了几天的时间,把电视剧看完了。稍后,院长李莉开始了越剧版《甄嬛》的剧本创作。
我感觉,一个地方戏的曲种能够持续以旺盛的生命力存在,不仅仅是经典的作品被演绎了多少遍,更是在传统曲艺形式的基础上,能够持续创作出新的内容来。这个时候,创作型的人才就显得尤为关键了。善于创作的李莉当了上海越剧院的院长,似乎便是明证——创作型的人才,才是曲艺行当当中最为需要的。
演绎人才,和创作人才,更像是前方和后方的关系。演绎人才们在前方,冲锋陷阵,和观众们见面,形成广阔的市场。创作人才们,则在后方,保持原创作品的供给,有好的作品,自然会有好的市场回报。这似乎就是互联网上经常讲的“破圈”,打开一个封闭的小圈子之后,才能形成更大的市场循环。
《越动青春》这档节目,也是典型的“破圈”。通过这档节目,为越剧积累了更多的观众。尤其是让更多的观众发现,越剧作品当中,是有很多新作品的,是贴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是和观众、听众的审美站在一起的。如是来看,越剧的路子,是越走越宽阔了。(文/马庆云)
来源:马庆云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