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目前来看,综艺市场依然还是在靠音综苦苦硬撑,《歌手2025》和《天赐的声音6》两档老牌音综N代保持稳定输出,前者开播即霸屏热搜,好听如单依纯《珠玉》、难看如林志炫《悟空》皆能上榜;后者则靠着对经典歌曲或网络神曲的改编,实现了从大屏综艺到小屏短视频传播的深度反
2025年上半年,相比电影和剧集的繁荣,综艺市场显然有些冷清。
文化综艺难以再现往年爆款,恋爱综艺还是在“无效创新”,喜剧综艺几乎爆不出一个出圈的梗,反而演技综艺倒是演出了无比尴尬的“喜剧效果”。
从目前来看,综艺市场依然还是在靠音综苦苦硬撑,《歌手2025》和《天赐的声音6》两档老牌音综N代保持稳定输出,前者开播即霸屏热搜,好听如单依纯《珠玉》、难看如林志炫《悟空》皆能上榜;后者则靠着对经典歌曲或网络神曲的改编,实现了从大屏综艺到小屏短视频传播的深度反哺,也让“音综”这一曾经重“综”轻“音”的扭曲形态重新回归了音乐本真。
再加上凭借王蓉淘汰、陈德容划水等话题炒热的《乘风破浪2025》和未播先火的一档全新重磅音综《亚洲新声》,音综已然成为今年综艺市场最后的“救市良药”。
强对抗VS高社交
头部音综各有专属破局路径
从最初“超女”时代的选秀模式,到后来各种团综选拔的偶像养成模式,如今音乐综艺市场已进入“强对抗”与“高社交”并行的新阶段。
节目制作方在内容创新与话题制造上愈发使用技术真实主义、文化对冲效应及赛制暴力美学三大核心策略。随着观众审美阈值不断提升,传统修音录播模式逐渐丧失吸引力,取而代之的是通过直播真唱放大表演的原始冲击力,以人为制造的代际冲突、文化碰撞重塑节目看点。
《歌手2025》与《天赐的声音6》作为今年音综市场的两大头部IP,分别在技术冒险与社交裂变领域展现了截然不同的破局路径。
《歌手2025》继续沿用真实的“直播模式”,而首期节目的爆点,正是源自其对“失控美学”的极致追求。
节目采用全景声直播系统,将单依纯演绎的《珠玉》中三组高音转换的丝绸般顺滑质感,与林志炫改编版《悟空》因过度融合京剧元素导致的声线撕裂形成戏剧性对比。
这种技术真实主义不仅体现在硬件升级上,更通过0修音不干预现场瑕疵的方式,将林志炫痰音破嗓的段落直接推上热搜,网友们争相模仿的片段也让节目再度加温。
另一方面,借由去年“五旬老太守国门”的出圈成功经验,今年《歌手2025》将中外文化符号对冲继续放大。
比如美国乡村歌手米奇·盖顿的《If I Were a Boy》与GAI周延的方言说唱《炁》形成东西方音乐形态的对垒,而日本歌手BENI红首轮淘汰还引发了有关#审美霸权#讨论,通过赛制冲突强行撕裂观众审美共识,使大众主动参与价值判断的站队。
最具突破性的是对代际对抗的重新定义。
00后单依纯以十级声乐难度的《珠玉》击败60后林志炫的“抽象派”《悟空》,这种颠覆既有认知的结局设计,强化了节目的竞技悬念,也为社交媒体提供了天然的二创素材——林志炫被恶搞的“唐僧紧箍咒”鬼畜视频在抖音累计播放超几千万次,反向哺育节目热度。
相较而言,《天赐的声音》第六季转向“经典歌曲+记忆点强化”模式。
吉克隽逸与王睿卓《大山》的彝语+r&b改编、王源与姚晓棠《下一个天亮》的青春叙事重构,均被切割成30秒短视频在抖音传播。
张碧晨与刘宇宁《少一点天份》的男女声部纠缠设计,以及杨坤与王赫野《下完这场雨》带着穿越感的戏曲流行混搭,本质上是通过工业化生产听觉记忆点。
这种“听觉记忆点+视觉冲击力”的组合拳,恰是对社交平台内容传播规律的精准迎合。
无人可用VS无歌可唱
音综赛道困境亦是音乐市场危机
尽管今年音综节目热度不俗,但好歌手不够用、好歌曲不够唱,依然还是音乐综艺市场集体面临的困境。
《歌手》捧红过邓紫棋、黄绮珊、徐佳莹,让黄致列、迪玛希等一大票外国歌手成功进入中国市场,也让李健、林志炫、罗琦这样的老牌歌手被年轻一代追捧,但当林志炫第三次站上《歌手》舞台时,还是引发了不少忠实观众的审美疲劳。
这在节目组的预料之中,却也是无可奈何。
《歌手2025》向很多圈内大佬抛出过橄榄枝,但对于一众德高望重的天王天后来说,要么对真直播全开麦零修音的舞台望而却步,要么是和晚辈同台竞演有抵触心理,毕竟赢了理所应当,输了又太过丢人。
对于节目组而言,其实也相当难,既要维持专业水准又要制造新鲜感,我们会发现如今的音乐综艺会对同一批艺人反复消费,这种循环显然会加速消耗观众耐心。
但事实是,连《歌手》这样的殿堂级音乐综艺都难请到人,何况其他节目呢?毕竟人才断档、新血乏力,音综无人可用的困境,已然成为近几年整个华语音乐市场整体面临的危机。
而更深层的危机,更在于“无歌可唱”的内容荒漠化。
《天赐的声音》第六季靠着对网络歌曲的重新编曲演绎,出了不少出圈歌曲,尤其是张靓颖和王以太合唱的《跳楼机》甚至上了热搜,但也引发了网友对“五星大厨做辣条”的争议。
从音乐本身来说,改编翻唱短视频歌曲其实无可厚非,但从这一季节目的歌单来看,显然已陷入了过度依赖短视频热歌的怪圈。
张靓颖&王以太《跳楼机》、谭维维&黄子弘凡《转身即心痛》、吉克隽逸&王睿卓《大山》……当改编作品中有70%来自短视频平台热榜时,节目已从音乐品鉴会降格为流量搬运工,对短视频网络歌曲的过度依赖,本质上其实是对音乐审美价值的妥协。
这种选择看似讨巧实则危险——网络神曲往往缺乏音乐层次的纵深,经不起专业舞台的反复演绎,吃到甜头以后长久依赖流量,对整个华语乐坛来说都是件极其危险的事。
曾几何时,网络神曲一直被视为“非主流”音乐,因为它旋律单一、歌词简单甚至有些魔性洗脑。但如今几年过去,网络神曲的地位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专业歌手争相竞唱,音乐综艺抢着上演,单是一首《跳楼机》就被《天赐的声音》《乘风破浪2025》等一大票音综节目争抢。
所有歌手表示曾想过要唱《跳楼机》
《乘风破浪2025》演唱《跳楼机》
笔者不禁会想起去年那首魔性的《爱如火》同样被龚琳娜等众多实力派艺术家翻唱,那位谈不上任何唱功的那艺娜今年发了首更加魔性的《谁能给我爱》,竟又有一大帮乐评人搬出来大赞特赞,不理解的同时也忍不住感叹:《跳楼机》《爱如火》红了,华语乐坛却要黄了!
快餐式音乐消费与综艺节目需要的持久艺术价值存在根本性冲突。当音乐综艺正在沦为短视频平台的线下延伸,这种创作惰性正在消解节目本身的艺术权威性。
但值得深思的是,这种困境恰恰反映了音乐综艺仍是市场刚需的事实。据2024年综艺市场报告,音乐类节目仍占据35%的晚间黄金时段收视份额,其商业价值远超其他品类,问题的核心在于创新模式未能匹配观众升级的审美需求。
音乐综艺的未来突破需要构建三个维度的新生态:在人才端建立梯级培养体系,给新生代音乐人更多成长空间;在内容端深耕垂直细分领域,从大众狂欢转向圈层精品;在形式上突破舞台限制,探索沉浸式、交互式的新体验。
当然,这就对音乐综艺制作方有着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放弃短期流量的勇气,更要有重构行业标准的野心。毕竟,真正抗打的从来不是某个节目模式,而是音乐本身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来源:传媒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