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黄圣依对李嘉格说“你好可怜”,才发现中国式母女关系多窒息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5-24 11:55 1

摘要:黄圣依大学以前的所有决定,都要听妈妈的,即使黄圣依不接受也得接受,所有的决定权都在妈妈手上。

《是女儿是妈妈》播出以来,很多人都觉得黄圣依太可怜了。

因为黄圣依妈妈,邓传理太过强势。

黄圣依大学以前的所有决定,都要听妈妈的,即使黄圣依不接受也得接受,所有的决定权都在妈妈手上。

不过,当第二期李嘉格晚上来找黄圣依安慰,黄圣依说出那句“你好可怜”,我才发现,其实相爱相杀的李嘉格和妈妈的关系,更让人窒息。

01

懂事的女儿,给妈妈做“老公”

从先导片到最新一期,李嘉格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懂事。

很小的时候,她就不让妈妈抱,不是不喜欢抱,而是她怕妈妈累。

妈妈在备采的时候也说,李嘉格小时候非常乖,非常懂事。从5、6岁起,带李嘉格出去旅行,不管拉杆箱有多沉多重,她都会自己拉。

妈妈对李嘉格的懂事引以为傲,但她却不知道女儿李嘉格有多累。

她从小就学会压抑自我,把妈妈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有点给妈妈做老公”。

而且这种保护妈妈的行为,一直到她成年、结婚生子,还依然继续。

在节目开头,妈妈想要包饺子作为送给其他三对母女的见面礼,但此时,李嘉格出去工作了。

其实家里有阿姨、李嘉格爸爸在,他们是可以帮忙包饺子。

但妈妈就想要李嘉格和她一起包。

于是,她不顾李嘉格工作得怎么样,直接开启夺命连环call。

连续打了好几个电话,李嘉格才接通,她说还要40分钟工作才能结束,让妈妈先包饺子,但妈妈不为所动,坐在一边干等她回来。

到了晚上9点,李嘉格回来了。

在外工作了一天,本来就挺累的,但回到家,她发现妈妈竟然还没开始包饺子。

为了让妈妈开心,李嘉格只好拖着疲惫的身体,去张罗包饺子的事情,还要接受来自妈妈埋怨。

在妈妈的规训下,李嘉格成了父母眼中的乖巧、懂事孩子。

然而,这种懂事真的好吗?

李嘉格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

“我的人格从小就是这样,会替我婆婆想,替我老公想,替我的孩子想,替我妈妈想,就是没有替自己想过。”

这种“自我牺牲”式的懂事,让李嘉格失去了自我,把自己困在了以爱为名的枷锁中。

02

“愧疚式”教育,造就了窒息的母女关系

从节目里可以看到,李嘉格就是妈妈的“情绪垃圾桶”。

在第一期母女互相读介绍信的时候,妈妈读了李嘉格写的信,觉得李嘉格写的都是她不好的事,立刻当着众人的面甩脸色,开始埋怨女儿。

刚开始,李嘉格用沉默来接受妈妈发泄过来的情绪。

但随着妈妈越演越烈,她不得不为自己辩解:

妈妈不讲道理,如果跟她讲道理,讲到一定程度她就哭,她最大的“武器”就是哭。

看到讲不过李嘉格,妈妈马上搬出另一件事来让她“顺从”。

妈妈说,李嘉格结婚后就很少跟父母联系,她一年只去李嘉格家两三次,一次待一两个月。

顺着妈妈这个话题,李嘉格也开始诉苦。

她说,结婚前五年都没有跟老公一起过过年,只因为妈妈说“如果你不回家过年,我和你爸很难过”。

甚至逼得她有一年,把妈妈和婆婆都安顿在三亚不同的地方,然后和老公每天往返一个小时见面。

我留意到,李妈妈在节目里多次提到,李嘉格小时候特别听话、懂事,喜欢跟她黏在一起,但结婚后她就变了。

其实这些话,以及让结婚成家的女儿过年回家陪她、吵架就哭等行为,都是妈妈在用情感勒索李嘉格。

她通过说“我很难过”和哭,来让李嘉格产生愧疚感,从而让步、顺从,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

从李嘉格的表现来看,她已经觉醒,很努力地在摆脱这种不健康的关系,但每一次妈妈会故技重施,来让她妥协。

于是变成了她越是挣扎,就被伤得越深。

03

父亲的缺位,造就不正常的母女关系

李嘉格母女间的问题,表面上是妈妈在情感勒索,实际上根源在于爸爸的缺位。

虽然节目里有关李嘉格爸爸的片段很少,但从这些小片段就可以看出他在逃避家庭责任。

在先导片里,李嘉格和妈妈在争吵,爸爸却躲进厨房,一言不发,在等待“暴风雨”过去。

第二期妈妈画女儿快乐值曲线的时候,谈到李嘉格在十四五岁时,爸爸要抄写很厚的东西,他不想写,就把任务压给李嘉格,就算李嘉格不愿意,也逼着她写。

李嘉格很生气,第二天连学都没上,直接坐车离家出走了。

到了母女对谈的环节,李嘉格也跟妈妈说,小时候她的大部分情绪来源于爸爸,爸爸会用一种听着不舒服的方式来贬低她。

由此可见,爸爸没有在家庭关系里扮演好父亲的角色,没有给到李嘉格一些父爱。

同样的,他也没有做好丈夫的角色,因为后面黄圣依安慰李嘉格,让她有事就找爸爸聊聊,李嘉格却很无奈地说:“我爸情绪还不如我妈稳定”。

爸爸无法给到情绪价值妈妈,妈妈才会转向李嘉格索取,难怪李嘉格会说自己是“给妈妈做老公”。

而另一位节目嘉宾陈梦,她的爸爸正好与李嘉格爸爸相反。

陈梦妈妈是“严母”,爸爸则是“慈父”,给了她很多爱和安全感。

陈梦妈妈生日,爸爸除了给妈妈送花外,还会额外准备另一束花送给陈梦。

而且他还会买心理书、体育书回来研究,然后给陈梦做思想上的沟通。

就连吃饭时,陈梦夹哪个菜几筷子,爸爸就能判断出她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

正是因为爸爸的无微不至、嘘寒问暖,陈梦一家才有着温馨、愉快的氛围。

写在最后:

中国家庭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丈夫往往只负责赚钱养家,很少给妻子、给孩子一些情感上的陪伴。

而妻子会因为丈夫的情感缺少,而转向孩子索取情绪价值。

在这种情感错位下,孩子成了妻子情感上的替罪羊,于是渐渐失去自我,成为被妈妈控制的傀儡。

虽然妈妈很不容易,但我们也要明白,我们不是她婚姻的牺牲品,不应该把她的问题背负上身。

每一个人,都要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来源:小鱼儿在打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