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依纯断层第一、陈楚生第二,外籍艺人“水土不服”热度平平,这届《歌手》还能再创新高吗?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5-24 22:11 1

摘要:在第二期登台前,Grace直言对排名不满意。而从最新一期的结果来看,Grace的两轮总排名刚好进了前三。目前,三组海外艺人表现都不算亮眼:BENI一轮游,Mickey第五......两期之后,外籍艺人似乎仍处在水土不服中。

“不喜欢这个名次,如果是纯粹的声乐比赛,我会是前三。”

在第二期登台前,Grace直言对排名不满意。而从最新一期的结果来看,Grace的两轮总排名刚好进了前三。目前,三组海外艺人表现都不算亮眼:BENI一轮游,Mickey第五......两期之后,外籍艺人似乎仍处在水土不服中。

相比较过去在几年在《歌手》节目表现亮眼的国际艺人,今年的国际艺人虽然演唱水平在线,但热度平平。完全不比去年的凡希亚和香提·莫,以及《歌手2018》的Jessie J和《歌手2017》的迪玛希。

而在流量的另一边,新生代实力唱将单依纯则是连续两周的断层第一,并且在全网掀起了跟唱潮,热度颇高。

这届《歌手》汇聚了大中华地区及国际乐坛的实力唱将。首发阵容包括:Mickey Guyton、BENI、单依纯、Grace Kinstler、陈楚生、林志炫、白举纲以及GAI周延,揭榜挑战歌手是时代少年团的马嘉祺和音乐剧演员阿云嘎。

今年的节目从首期开始实行就实行高压赛制,目前来看“每期都有淘汰”。这样的竞技模式不仅挑战着歌手的演唱实力,更对其心理素质提出了极高要求,也让舞台上的每一秒都充满了变数。

此外,在当下综艺行业“网传即剧透”的尴尬现状中,《歌手2025》的直播形式完美击碎了那份毫无用途的“保密协议”。与其他综艺节目频频遭遇内容泄露、观众调侃“网传的都是真的”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大概只有直播才能守住这份未知的惊喜吧。

BENI在《歌手2025》首期节目中带来了一首极具复古风情的CityPop经典《LA・LA・LA LOVE SONG》

没有刻意炫技的高音轰炸,没有过度渲染的情感宣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举重若轻的松弛感,BENI丝绸般顺滑的声线游走在充满律动的编曲中,散发着恰到好处的魅力。但这种举重若轻的表演方式,在强调张力和技术的竞技舞台上,注定是难以掀起滔天巨浪的。

作为首位登场歌手,BENI的演出更像是一杯精致的餐前酒,在后续歌手们接连奉上的“主菜大餐”对比下,难免显得分量不足。她的淘汰某种程度上折射出音乐竞技节目的残酷本质,那些追求极致情绪冲击的表演往往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征服听觉。

私心来讲,还想看BENI更多的舞台。

Mickey的首秀选择了Beyoncé的经典之作《If l Were a Boy》作为竞演曲目,但这首歌实在难唱。作为一首全球知名的现象级金曲,Beyoncé充满力量感的声线演绎和极具张力的情感表达,已经深深烙印在听众的集体记忆里,因此想要突破很难。

从技术层面来看,Mickey的演绎堪称教科书级别。她稳健的气息控制和宽广的音域让歌曲中的每一个高音都精准到位,特别是副歌部分的连续高音区演唱,展现了她作为格莱美提名歌手的扎实唱功。然而,经典翻唱最难突破的往往不是技术难关,而是情感共鸣的再造。Beyoncé版本中的愤怒控诉和悲怆呐喊,在Mickey的演绎中更多地转化为一种温和的叙事,让技术超越了情感,这种处理虽然展现了歌手的音乐素养,但在竞技舞台上难免显得冲击力不足。

在《歌手2025》第二期节目中,Mickey带来了Lewis Capaldi的经典情歌《Someone You Loved》,这次选曲和演绎堪称一次完美的逆袭,将第一期节目中我们对Mickey的担忧尽数拂去。

这位实力唱将用极具叙事感的嗓音,将这首讲述心碎往事的歌曲演绎得入木三分。从第一个音符开始,Mickey就展现出了与第一期截然不同的音乐表达,她的声音里带着微微的颤抖,像是强忍泪水的诉说,副歌部分的情感爆发又如同决堤的洪水,将在爱而不得中的痛苦与无奈宣泄得淋漓尽致。

尽管存在语言障碍,但Mickey用纯粹的音乐感染力成功跨越了文化隔阂。她将每个单词都注入了真实的情感重量,那些哽咽的转音、颤抖的尾音,不需要翻译就能直击心灵。这场表演最可贵之处在于,Mickey终于找到了技巧与情感的黄金平衡点,没有刻意的炫技,而是让扎实的唱功完全服务于歌曲表达,展现出了一位成熟歌手的音乐智慧。

尽管排名有所下滑,但这个舞台真的直击人心。

Grace在《歌手2025》舞台上的表现可谓惊艳与争议并存。首期她选择演唱的《River》一开嗓就彰显出与众不同的声乐质感,这位来自美国的年轻歌手用极具穿透力的嗓音直击观众天灵盖,高音区游刃有余的稳定表现完美诠释了何为“实力唱将”。然而,回答开篇Grace的“不服”:这首歌尽管技术完成度无可挑剔,但整体听感却略显生硬,缺乏细腻的情感层次,就像一杯纯度极高的烈酒,虽然够劲却少了些令人回味的余韵。

来到第二期,Grace选择了Beyoncé的经典之作《Listen》。平心而论,她的演唱依然保持着极高的水准,标志性的强力声线和精准的音准控制都令人叹服。但问题在于,这恰恰是观众在第一期就已经充分认知的事实。当惊喜感褪去后,我们还是期待看到这位实力唱将更多的可能性。

但Grace仍然凭借一首《Listen》拿到了第二的好名次,总排名跻身前三,也算一举攻破了本文开篇引用的Grace的发言。

陈楚生的初舞台看得出来准备的很充分,这首《将进酒》不仅展现了陈楚生的音乐功底,也在传递这位音乐诗人独特的审美。

整场表演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从开篇的低沉吟诵到高潮的纵情放歌,每一个音符都经过精心雕琢却又浑然天成。包括那一句“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的念白,仿佛真的将观众带入了千年前李白与友人把酒言欢的场景,有种“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洒脱,在《歌手2025》这样一个刺激战场,陈楚生宛若一个将军,“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

于陈楚生而言,这个舞台一定是令人满意的,但第二期的表现就有点差强人意了。

第二期陈楚生选了DOUDOU的《我用什么把你留住》,不得不说陈楚生的选歌很有智慧,既跟第一期拉开了差异又很对味。《我用什么把你留住》是一首苦痛与希望共生的歌曲,而陈楚生的演唱则有种四两拨千斤的动情,尤其是最后一段副歌,他选择用更加内敛的方式处理,反而让情感的冲击力成倍增长,就像历经风雨后终于学会的温柔坚持。这种“痛而不伤,哀而不怨”的艺术表达,完美诠释了歌曲中关于生命韧性的主题。

然而,在直播的赛制下失误也会被放大,陈楚生的高音没声拉爆了热搜,并且在失误的情况下依然击败了阿云嘎,瞬间让陈楚生跻身舆论的中心。

在《歌手2025》的舞台上,阿云嘎选择演唱自己的原创作品《余温》,这个决定本身就彰显了他作为艺术家的坚持与勇气。作为国内顶尖音乐剧演员,阿云嘎的演唱实力早已无需证明。

《余温》这首作品或许不像竞技舞台上常见的热门金曲那样具有即时冲击力,但它承载着阿云嘎最真实的艺术人格。歌曲中那些细腻入微的情感处理,恰如歌名般需要静静品味才能感受其中的温度。他反复吟唱那句“有多少灰烬,就有多少余温”时,眼神中流转的复杂情绪,不是靠技巧能堆砌出来的,而是源于对生命体验的真实沉淀。

在这个时代,能够保持这样的艺术纯粹性,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胜利。

单依纯在《歌手2025》舞台上的表现,堪称一场流动的盛宴。当她轻轻发声,那些如丝绸般顺滑的转音便在空中织就一张精妙的声网,将技巧与情感完美融合,创造出令人屏息的音乐魔力。多利亚调式的

带着一种飘渺、伤感和神圣,就像月光下泛着微光的珍珠,表面平静却内藏万千故事。

单依纯的名字也被大家放到了王菲旁边,在华语乐坛,能够与王菲相提并论也意味着要承受更严苛的审视,尤其是单依纯出道的这几年,她不断被拿来与各路前辈比较

巧的是,第二期单依纯就选择了王菲的《天空》,这似乎是一种有意的回应,一种直面舆论的勇气。她没有回避比较,而是选择在最耀眼的舞台上,用音乐说话。单依纯也没让大家失望,她将这首歌演绎出了自己的特点,既保留了原曲的空灵美感,又注入了属于她自己的情感温度。这种不怕比、敢于做的态度,展现了单依纯非凡的能力和格局。

被推上神坛,只需要一个舞台,但是久居高位就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惊喜了。单依纯很争气,她没有停留在初期的光环里,而是不断突破自我,并且连续两周拿下《歌曲2025》的断层第一。

从戴荃极具戏曲韵味的《悟空》到张学友深情款款的《秋意浓》,歌坛常青树林志炫在不断突破自我边界,用他独特的“林式美学”为经典作品注入新的灵魂。尤其令人惊艳的是他对《悟空》的演绎,原曲充满戏曲唱腔和摇滚张力的作品,初看与林志炫优雅知性的气质格格不入,但他却巧妙地将歌曲改编成交响诗般的宏大叙事,最终呈现出一版兼具艺术高度与个人特色的《悟空》,让人不禁感叹:原来这首歌还能这样唱!

从充满哲学思考的《炁》到热血澎湃的《万里长城》GAI周延完美展现了说唱音乐既能承载深刻思想,又能引发大众共鸣的双重可能性。特别是《万里长城》中那句“五千年的风霜写在脸上”,用最接地气的表达唱出了最深沉的文化自信,这种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完美融合的能力,正是GAI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

GAI的演唱具有一种神奇的凝聚力,他的歌声中奔涌着令人血脉偾张的力量与热血,每一个音符都仿佛被注入了生命的能量。特别是当他用方言说唱时,那种扎根土地的质朴力量,让每个中国人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

白举纲的选曲都很好,很适合他的嗓音。《河流》(原唱:厨子和戏子)和《心要野》(原唱:后海大鲨鱼)这两首都是乐队作品,既契合他充满力量的摇滚嗓,又不会过于曲高和寡。他对歌曲的演绎既保留了独立音乐的个性,又增添了竞技舞台所需的冲击力,这种在艺术性和竞技性之间找到平衡点的能力,也让我们看到了白举纲的舞台感染力,但也有更多的细节需要继续精进。

马嘉祺作为新生代偶像歌手的登场,在《歌手2025》的舞台上掀起了一阵数据风暴,这位年轻偶像的出场时段直接让芒果TV的实时流量飙升。他选择翻唱中岛美嘉原唱、汤唯曾翻唱过的《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没有炫技也没有过于剖白自己,而是用最本真的状态完成了一次真诚的舞台。

最终,马嘉祺揭榜白举纲成功,位列在线歌手席位,林志炫遗憾出局。说实话,这结局确实没想到,阿云嘎都没能揭榜成功陈楚生,马嘉祺居然能揭榜成功白举纲。

昨晚《歌手2025》直播夜再度掀起全民热议狂潮,#歌手直播#词条强势登顶微博热搜总榜榜首,同时#马嘉祺做得好#、#陈楚生 高音没声#、#单依纯 如听仙乐耳暂明#等话题持续霸榜,随后,四大热搜词条直接拉“爆”了微博热搜。

首期节目即展现超强收视统治力,引爆全网。其CVB收视率0.42、份额1.84%,稳居同时段省级卫视冠军。欢网、酷云两大实时收视平台数据显示,节目以绝对优势领跑周五黄金档,其中酷云收视同比去年首期暴涨11%,欢网收视同比增长8%,双双刷新本年度省级卫视周五档收视天花板!

第二期节目播出后数据则是更上一层楼,实现欢网、酷云双网实时收视新高,位列全频道收视冠军。节目播出期间全网累计掀起了1349个热搜话题,62次登顶全网热搜榜首,诞生了12个“爆”级热搜词条,社交平台讨论度呈现指数级增长。

从首战告捷到二期数据全面飘红,《歌手2025》用实打实的收视成绩再次证明其现象级音综标杆的地位。(回顾:2024音综大赏:从爆款《歌手》到垂类挑战,音乐综艺的“热”与“卷”)

今年是《歌手》系列节目的第十季,回顾《歌手》系列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2016年):引进与本土化。2013年至2016年,是《歌手》系列的第一个四年。湖南卫视引进韩国MBC电视台的《我是歌手》,推出中国版《我是歌手》。作为一档大型音乐竞技节目,它迅速成为国内现象级音综,奠定了该系列的高品质音乐竞演基调。


第二阶段(2017年-2020年):原创化升级。2017年起,节目更名为《歌手》,并进行了赛制创新,从引进模式转向原创模式,进一步强化竞技性和音乐性。这一阶段被视为《歌手》系列的成熟期,持续保持着高水准制作,这是《歌手》系列的第二个四年。


第三阶段(2024年-至今):直播化革新。在阔别三年后,《歌手2024》于去年回归,也标志着该系列进入全新阶段 —— 首次采用全程直播形式,开启“直播时代”。与此同时,节目制作团队也迎来调整:音乐总监由梁翘柏更替为陈建骐,制作团队在原有芒果TV洪啸工作室的基础上,新增湖南卫视毛豆豆创新小组(原《天天向上》团队分支)共同参与,由洪啸和张丹阳担任总导演。


今年,《歌手2025》继续由芒果TV洪啸赛道张丹阳团队操刀,总导演由张丹阳、王志钊担任,延续直播模式,探索音乐竞演节目的新可能。(回顾:《乘风2025》放6小时正片,《歌手2024》会员拉新比例最高,超级爆款逻辑下的芒果超媒)

从招商情况来看,《歌手》系列整体商业价值表现稳健,仅《我是歌手(第一季)》和《歌手·当打之年》两季的赞助阵容相对单薄。该系列曾成功吸引多个行业头部品牌长期合作:日化巨头立白连续三季总冠名,金典更连续四季总冠名;海天(金标生抽酱油)、君乐宝(简醇)以及蒙牛(酸酸乳)也先后以单季冠名方式参与合作。看着“酸酸甜甜就是我”的广告语出现在屏幕上,仿佛梦回2004年的那个夏天,那个流行音乐选秀蓬勃生长的年代。

然而,相比较《歌手2024》,《歌手2025》的广告商开局数量略有下滑下降。目前公布的商业合作阵容包括:独家冠名商蒙牛优酸乳,影像技术合作伙伴vivo,百雀羚与王老吉并列超级合作伙伴席位,欧丽薇兰作为合作伙伴,百岁山以其“品质好声见证官”的延续赞助身份。

值得关注的是,这已经是百岁山伴随《歌手》系列节目的第8年。作为曾经洪涛在揭晓环节的必备饮用水,百岁山几乎创造了国内音综品牌合作时长的新纪录,也彰显出节目与赞助商之间形成的独特默契与深度绑定关系。此外,vivo也已经陪伴《歌手》系列节目走过了6个年头。

从目前《歌手2025》的播出效果来看,这档综N代已经延续了系列IP的强大号召力,更以连续两周爆火的热度证明了自己的王者地位。

然而,在竞争激烈的综艺市场,特别是在去年《歌手2024》创造现象级热度的前提下,它能否突破自我、再创高峰,成为2025年度最具影响力的音乐综艺,这仍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悬念。

与此同时,下周的竞演也尤为令人期待:新生代实力唱将单依纯能否延续强势表现,实现三连冠的壮举?来自欧美的两位实力唱将Grace Kinstler和Mickey Guyton又将带来怎样的震撼表演?她们极具国际水准的演唱能否打动中国观众,在国内社交媒体掀起新一轮热议?这些悬念都让下一期节目充满了看点。

毕竟在《歌手》的舞台上,每一次排名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而观众最期待的,正是这种充满未知的音乐盛宴。

撰文:刘蒙蒙 / 编辑:董露茜

排版:河清 / 审核:容容

阅读往期热文

【音乐版权】版权估值暴跌;索尼音乐收购迈克尔·杰克逊曲库50%的股份;曲库生意降温;从22倍到30倍的NPS,战略性曲库依然值钱;Spotify版税支付模式;2023年,Spotify付给独立厂牌和版权代理商45亿美元;增长焦虑和零和游戏;IMPF报告:独立音乐公司占全球音乐版权市场的27.1%;霉霉为什么会回归TikTok?TikTok与环球音乐的“宿命对决”;华纳音乐正式提交对Believe的竞购;曲库买卖中的私募浪潮

【音乐平台】TME转型的关键之年;让音乐成为情绪价值核心驱动力;2023年网易云音乐终于盈利了;套现1.188亿美元股票后,Spotify的裁员比预期更具破坏性;独立音乐在Spotify上创造了近45亿美元的收入;平台播放量为0的歌曲量十年涨了11倍

【现场音乐】“老钱之城”利好演出经济;大IP竞争从城市升级到国家层面;五一档期23个音乐节观察:谁接住了这“泼天富贵”?延期与火热并行,斑马音乐节的IP之争;票房竞争最残酷的一年;小鹿角智库《2020-2024年中国音乐节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浙江、山东、广东,谁是年度TOP十大音乐节之省?《揭秘全世界最赚钱的音乐节IP:科切拉案例研究》;秋冬演唱会流量观察:港台歌手疯狂下沉、内地顶流崛起、流量爱豆走向衰落

【音乐营销】音乐传播不靠刷量,而应追求真实的影响力;抛弃泛流量,品牌主涌入音乐行业造场景寻求“长效卡位”;品牌型音乐节如何打造“在场营销”?疗愈消费快速增长:音乐疗愈与音乐治疗主题观察;回归线下,释放营销新增量;音乐氛围感和心智种草;小鹿角智库《中国音乐营销发展研究报告》正式发布

【音乐科技】从物理学到AIGC,Suno出现后做音乐还有前途吗?从临时权利到AIGC衍生权利,音乐行业正临近转折点;大语言模型成本高昂,技术“共情力”如何改善平台收入和用户体验?这份可能是迄今最全的AI研究报告揭示了什么?谷歌发布音乐生成式AI模型MusicLM既令人印象深刻,又令人恐惧;超过200名艺术家联名敦促科技平台:停止贬低音乐价值

【音乐财经】 入驻第三方平台

腾讯新闻丨网易财经|36Kr|新浪财经

知乎 | 虎嗅网 | 文旅中国|界面

《音乐周报》-《音乐财经》专版

微博(4.7万订阅) | 抖音(18万订阅)|小红书(2000订阅)

官网网站:www.livemusichina.com

客服/

来源:音乐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