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连何炅在报幕的时候都哽咽了,“我们把掌声送给了不起的志炫哥。”
好久没在微博上看到《歌手》有这么多热搜了。
而且节目才播到第二期。
因为林志炫被淘汰了。
就连何炅在报幕的时候都哽咽了,“我们把掌声送给了不起的志炫哥。”
那可是林志炫啊,怎么两期就被送走了?
林志炫,两轮就被淘汰
“三朝元老”林志炫今年表现得确实比较“抽象”。
第一期,他选择用京剧唱腔改编《悟空》。
虽然苦练几个月戏曲唱腔,但是一开口,却给观众带来了十足的惊吓。
但有人说,那感觉就像是“老V8油门踩穿地板”。
还有人说得更尖锐,“感觉悟空被压在技术的大山下”。
“建议改名叫《炫技》。”
妆造也被嘲像金刚鹦鹉,被P成表情包。
就连乐评人也说林志炫的改编“不太行”。
有乐评人连发三条朋友圈吐槽。
“技术堆砌像满汉全席,但食客只想吃碗阳春面”“每个音符都在呐喊‘看我多厉害’”“艺术不是奥林匹克,不需要每个动作都拿满分”。
丁太升说他表演紧绷,网易云音乐指导老师说他高音卡痰,“他不适合做怒音,做出来就是卡痰音”。
但其实林志炫赛后表示自己“等了这首歌7年”。
所谓的“一惊一乍”其实是想通过音色切换模拟孙悟空的多重人格。
服装纹样也不是鹦鹉,而是敦煌壁画,腮红也是为了融合净角与老生元素,想暗喻《西游记》的宗教哲学。
但是这些心思却没有传递给观众。
第二期,他选择稳妥的《秋意浓》,但是得到的评价却是“感觉唱不动了”。
一次第7,一次第6,综合两场分数垫底,被淘汰。
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的教授给说,林志炫的技术完成度95分,情感传达60分,作品理解70分。
“歌手需要明白,观众要的是感动,不是惊叹。”
林志炫唱歌是有感情的,但是为什么却没能把自己的感情传递给观众?
有感情但没感染力?
这就涉及到演唱感染力的问题。
感染力不是单纯的技术或情感表达,需要歌手和观众实现情感共振。
它的迸发需要人类听觉系统与边缘系统的协同激活。
人类对各种声音有生物学标记。
比如所有文化背景的人都对G4-C5区间的持续音(约392-523Hz)特别敏感,因为它与婴儿啼哭的基频(350-600Hz)高度重合,能够触发古老的照顾本能。
惠特尼·休斯顿的名曲,《I Will Always Love You》的副歌就持续冲击这个区间,就算听不懂,也能实现创伤共情。
I Will Always Love You,Whitney Houston
一些特定的音色组合还能自动触发人的通感。
日本就特别研究了宇多田光的声音,发现她的声音含有17.5kHz以上的超高频,能引发"月光洒落"的联觉。
First Love ,宇多田光
此外,人类大脑对音乐存在隐式期待,一首歌需要有80%-90%的乐句满足观众的听觉预测,给予他们安全感。
剩下的10%-20%就是关键了,需要偏离观众的预测,故意制造一种“不完美”,这样才能激活听众的快感中枢。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这个误差控制在12-18%时,多巴胺的分泌最旺盛。
感染力是双向的,不是歌手一个人在那唱得忘乎所以就能感染听众的。
他需要考虑听众的接收情况。
学院派歌手经常过于追求细腻的处理反而让整首歌的情感碎片化了。
因为微观的波动会掩盖宏观的叙事线条,过于复杂的编排也会让听众的语义理解系统疲劳,大脑信息超载进而导致共情短路。
选秀歌手则是反而过来,常常过于追求情感表演。
表演意识太强,情感表达反而成为展示技术的手段,这只能激活大脑的批判区域而非共情区域。
说得再细一点,听众和歌手也存在时空感知错位。
一般来说,后排观众接收到的情感信号会有0.3-0.5秒延迟,所以才需要做情感"预渲染",让听众的情感波与歌手同步。
谁在决定歌手选曲?
今年《歌手》饱受争议的另一个点就是选曲。
阿云嘎和林志炫就是如此。
阿云嘎选的是自己的原创作品《余温》,但因为这首歌是音乐剧音乐,对于没看过音乐剧的人来说存在一些情感隔阂。
很多网友就说自己听得“很不适应,不太能理解想要表达的情感”。
林志炫同样。
第二轮选的《秋意浓》虽然发挥出了他的特点,但是这首歌已经在《歌手》舞台出现太多次了,很难给人新鲜感。
再加上歌曲也没有做太大改编,和他在演唱会上唱得一样,没有突破大众对《秋意浓》的印象,就会略显平庸。
日本歌手Beni一轮游更是把选曲这事推到风口浪尖。
网传Beni最初的选曲是《Lemon》,后来临时改成《LA·LA·LA LOVE SONG》,热度在国内完全比不上《Lemon》。
所以不少观众认为,Beni被选曲和赛制“做局”了,抽到第一个上场,唱的又是比较平的歌,第一轮就被淘汰。
音综的选曲确实有点门道。
不管是《歌手》《乐夏》还是《浪姐》,即便存在竞演,本质上也还是综艺节目,既然是综艺,那就必然要考虑收视率。
音乐性+故事性+热度,选曲必须要贴合这个概念。
这就是为什么经常出现歌手本人不乐意唱但还是唱了的情况。
可能音乐性会差一点,但是有热度,有故事,没有欣赏门槛,如果改编得好不仅能收获流量,还能给歌手安上“拯救xxx”的标签。
《乐夏》里,刺猬乐队要改编张杰的《只要平凡》,新裤子彭磊对此“幸灾乐祸”。
但最后的结果却非常好,让刺猬迅速蹿红。
汪峰上《歌手》的时候也极其顺应民意,又是《普通disco》,又是《空空如也》,现场观众嗨得不行。
虽然被耳帝评价“没力量没内涵”,但他成绩总是很好,节目也很有话题度。
音综有导演有策划,这就注定了选曲不是歌手一个人能说了算的,始终存在着歌手、音乐总监和导演团队、策划团队的博弈。
音乐总监关注的是音乐的专业性,要为选曲品质提供专业意见和指导,但导演和策划要考虑节目的播出效果。
立场不同,考虑要素不同,最终呈现出的选曲实际上是多方博弈的结果。
这一点在《浪姐》这种音综中就体现得非常明显。
既要保障整体实力的发挥,又要保留不同选手的个人特质,还要保证节目流量和声音的现场感染力,所以每一次公演曲目的跨度才那么大。
林志炫出道这么多年,即便明知道不讨好观众,但还是坚持自己的艺术表达。
从这一点看,他的淘汰确实让人遗憾。
✨小伙伴们最近想看什么内容呀?你们的一键三连决定下期内容!
在评论区留下你最想看的主题,点赞TOP1的选题有机会被我们做成推文。
如果被选中了,我们还会给你送出一份神秘福利哟~
来源:印客美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