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桃花坞》可以简略地描述为一档「社交类」综艺节目,一群不熟的明星,短暂组成家庭,一起工作和生活。在桃花坞,流通的货币为「桃花币」,需要明星用工作进行换取,然后用于日常生活。
闲聊一下。
近日,《桃花坞》第五季上线流媒体平台。
第二期节目,宁静与朱丹的强势,将欧阳娣娣逼哭。
《桃花坞》可以简略地描述为一档「社交类」综艺节目,一群不熟的明星,短暂组成家庭,一起工作和生活。在桃花坞,流通的货币为「桃花币」,需要明星用工作进行换取,然后用于日常生活。
欧阳娣娣、董思成、朱丹、宁静等组成一个小家庭。董思成、周翊然等,花了80桃花币购买食材。宁静认为这帮年轻人不懂合理分配资产,乱花钱。
作为名义上的一家之长,宁静如此指责也情有可原,问题就在于,这时,朱丹出来「搅和」,认为这钱花得「问题不大」。
问题是不大,可是,当宁静指出这个问题时,她是在树立一种「家长权威」,朱丹出面解释,其实,是在挑战宁静的「家长权威」。如此,问题的本质就不是「80桃花币花得值不值」,而是,「谁是这个家的权威」。
宁静与朱丹在「80桃花币」的事情上,势均力敌,因此,为了进一步明确谁是「家长」,二人推进下一个「议题」,这个家庭的组合可以做什么「业态」赚取桃花币。
欧阳娣娣提出个人想法,想做个乐队,马上遭到宁静拒绝,宁静在前一个「议题」吃瘪,这个「议题」,她必须占据绝对的主动权。在宁静的威压之下,朱丹也察觉到不妥,附和宁静,朱丹大概想,至少保住「第二把交椅」。
自此,宁静胜利,稳住「大家长之权威」,只是,欧阳娣娣成为「牺牲品」,在宁静、朱丹二人的连番否定之下,委屈落泪。
事情至此,草草收场,众人不欢而散。
事后,宁静反思,自己过于紧张。她确实不太了解《桃花坞》这个节目,虽然《桃花坞》设置「桃花币」这个元素,其实,有没有「桃花币」根本不影响日常生活,「好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桃花坞居民」的生活宗旨。
宁静有反思,不错,不过,她的反思还是有偏差,她反思的结论是,应该在别人说完话后,提出反对。不是,在桃花坞,不应该反对,比较好的方式是,在别人提出想法后,提出你的「建设性」建议。
徐志胜就做得很标准。欧阳娣娣提出想卖咖啡,徐志胜就顺势提出,可以做咖啡杯套,并写上用户的名字。
宁静反思之后有偏差,这点儿也很真实,因为人是没办法短时间改变认知,只能说稍稍调整认知。
徐志胜和宁静,作为两代人,与人相处的方式,正是《桃花坞》的魅力之一。
宁静谈不上有错,事实上,老一辈人,对待后辈的方式,差不多都是如此,强势,充满否定,不信任。当然,大多数人如此,不代表这就是对的,《桃花坞》的目的,就是展现不同方式所带来的「后果」,让观众评判,哪一种方式,更令人舒适。
此外,朱丹算是一个「意外」,她让整个「事件」变得更不可控,让宁静「想要立威」的态度更坚决,这其实也挺有意思。或许,之后朱丹还会闹出一些「幺蛾子」。
这个事件,整体来说,就体现了两个问题。
其一,年纪大,就一定是权威吗?
其二,对待他人的想法,怎样处理,才是真正有帮助。
在我看来,《桃花坞》是一档「小众综艺」,将一群不熟悉的人,放在一起模拟「真实生活」,展现人与人相处中的各种融合、摩擦。
这档综艺出圈,一开始也是依赖「黑红」,宋丹丹给予晚辈的「社交压力」,让节目多次上热搜,譬如宋丹丹当众问张翰代表作,王传君直接拒绝宋丹丹指派的晚会任务等。
不过,真的一路追这档综艺,会发现,这些充满「戏剧冲突」的情节,只是节目的「边角料」。《桃花坞》这档节目还真有点儿「文艺」,《桃花坞》的魅力在于,有一些嘉宾,是会发自内心地分享其对生命、生活的体验,展现一些有趣的灵魂,这些感悟,可能是另一种对待生活的方式,能够给予观众某种启发或治愈效果。
《桃花坞》五季了,换了不少嘉宾,那些真正能让人印象深刻的,都是那些有趣或者有个性的灵魂。譬如王鹤棣,王传君,李雪琴,仁科,孟子义等。
总之,《桃花坞》这档综艺挺有意思,不要太在意里面比较刺激的冲突,里面有些「小确幸」存在。
以上,就说这些吧,我是桃花岛浪人,纯属闲聊,请勿以我为准。
来源:桃花岛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