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综艺舞台,这里仿佛是年轻人的专属秀场,活力四溢的偶像,妙语连珠的脱口秀演员,他们在镁光灯下肆意地散发着魅力。
曾几何时,综艺舞台,这里仿佛是年轻人的专属秀场,活力四溢的偶像,妙语连珠的脱口秀演员,他们在镁光灯下肆意地散发着魅力。
但最近局势突变,银发族强势“入侵”综艺圈掀起了一阵别样的收视狂潮!
开年的爆款综艺“《一路繁花》”,率先地打响了那银发综艺的第一声枪响。
节目中平均年龄60+的蔡明、陈岚向太、李小冉、刘晓庆、倪萍、张蔷六位姐姐,与时代少年团-贺峻霖、牛在在两位新生代弟弟踏上奇妙之旅。
他们的每一次互动,每一个表情,都被网友们如同用放大镜般地围观。
主榜热搜247个,文娱热搜330个,全站讨论量1.6亿视频播放49亿+,话题阅读134亿+,这些惊人数据彰显着它的火爆。
姐姐们那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弟弟们的青春活力,激烈地碰撞在一起,使观众看得是目不暇接。
《老有意思旅行社》也毫不逊色。
吴克群携手好友温岚、武艺、黄龄等带着老年旅客圆梦旅行。
节目中老人们的愿望各不相同,有的盼着能跟失散多年的亲人再次相见,有的则想着把没举办成婚礼的遗憾给补上。
每一个故事,就像尖锐的刺那样,触到了观众内心最柔弱的部位,引起了深深的共鸣。
老年旅客黄蕙卿阿姨,凭借谐音梗,自我介绍道:“我很会亲。”这一举动,使她成为了行走的表情包,也承包了观众的笑点。
“老少融合”的模式,不仅治愈了旅行中的每一个人,也治愈了屏幕外无数观众的心
还有《这就是西游》,直接将“代际碰撞”玩出了新的高度。72岁的唐国强,带领着时代少年团,开启了“嬉游”般的修炼。
节目里唐国强的每一次“迷糊”的操作都成了出圈的名场面。他那时而略显懵懂、时而又有些糊涂的模样,仿佛是在不经意间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成为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当银发综艺成为内容的新一片广阔海域之时,年轻嘉宾的加入宛如一种催化剂一般,在传播方面以及情感层面都激发出了双重的效应。
以《一路繁花》里的“贺峻霖”为例子时代少年团的成员和银发嘉宾之间的互动,将粉丝经济的乘数效应给激活了。
其粉丝群体,通过UGC二次创作,实现了病毒式传播——从蔡明行李帮扶的4K修复版,到倪萍对话的reaction合集,相关二创视频在B站创造出单日百万播放量。
这种由偶像行为所触发的,传播链式反应,轻松愉快地将节目助推,从圈层爆款迈向全民热综的跨越,简洁明快地验证了Z世代群体在内容传播当中的枢纽性作用。
无独有偶,《老有意思旅行社》中吴克群的参与,展现了更深层的价值维度。
当80后歌手,与古稀老人共同追溯时光记忆时,那些关于粮票换取糖果的往事,以及纺织厂女工的青春,在代际对话当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节目数据显示,吴克群倾听老人讲述时,其平均注视时长达到38秒次。
这种沉浸式互动所催生的“代际疗愈”效应使得相关片段在抖音上的播放量突破2亿,还衍生出了#被陌生人的故事治愈#等微博热搜话题。
更具行业意义的是《这就是西游》中呈现的师徒式传承。
唐国强与时代少年团,二者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之间得以促进,进而构建起了演艺圈的代际能量循环机制。
经验丰富的艺术家,把“三打白骨精”的表演要义,清晰地拆分成28个细致的表情单元;这个时候,年轻的团体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生动地还原了这一经典画面。
这种双向反哺模式,不仅使孙悟空角色的年轻化演绎,获得了豆瓣8.9的评分,更催生出,“戏曲程式化表演×动态捕捉技术”这样的创新工作坊。
在综艺镜头的聚焦之下,银龄群体的价值呈现,完成了三重跃迁。
蔡明在《一路繁花》里的表现,轻松愉快地解构了,关于银龄艺术所具有的那些固有想象。
当68岁的她,在海拔4500米的地方,即兴地重现了经典小品的桥段时,节目实时的收视率,一下子飙升到了2.78%。
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氧气瓶旁那妙语连连的场景,更是一个时代喜剧人所达到的精神高度——那些随手拈来的抛梗与接梗,在抖音平台上创造了单日580万的点赞量。
制作人幕后访谈揭示:蔡明主动要求,增加了即兴环节的时长,其占比达到40%。
这种在艺术方面的自我意识,使得“高原反应”所带来的生理困境与“喜剧本能”所体现出的职业素养,形成了张力极为强烈的叙事弧光。
《老有意思旅行社》中的老年旅行团,构建了群体价值的展示橱窗。
当79岁的退休教师用三次方程讲解茶马古道贸易史,当曾经的八级钳工徒手修复古镇木雕,这些未经编排的知识展演,在B站激起"爷爷教会我"的二创风潮。
节目组跟踪数据显示,78%的参与者社交网络活跃度提升300%,其抖音账号平均新增关注1。2万。
这些数字背后,是被折叠的人生经验在数字时代的解封仪式。
唐国强在《这就是西游》中的角色,已然超越表演导师的范畴。
他把“美猴王”的翎子功,分解成26个部分,借助肌肉记忆构建模块。
这个时候,结合时代少年团的AI表情捕捉技术,进而打造出一种将传统戏曲程式与数字表演相结合的全新语汇。
这种知识转移的成果,具象化为:工作坊直播,吸引了237万人在线;相关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达到2.4亿次。
中国戏曲学院,更是将其纳入了教学案例库,这标志着代际传承,从综艺这样的场景,向学术的场域进行了溢出。
但是大爷、大妈跟年轻人在综艺里碰出火花的时候,这事儿可不单单只是流量密码那么回事儿。它在默默地改变着我们看电视的习惯。
实话实说,现在打开电视,瞧见满头白发的爷爷奶奶和00后一起表演,跟全是小鲜肉比起来,确实让人觉得更舒服自在。
所以银发综艺不知不觉就成了行业的新宠。
数据最为擅长讲故事:云合数据《2025年Q1综艺行业分析报告》指出,仅在2025年的头三个月,“一路繁花”的播放量达到1.7亿位居全网综艺的第二位,仅仅次于《大侦探》,径直将“夕阳红综艺”顶到了热搜之上。
李雪琴在《老有意思旅行社》里轻松愉悦地感受着奶奶们耐心地诉说往昔的回忆;潘长江带着老朋友们,在《不服老歌会》上兴致勃勃地尝试着说唱表演。
这样的画面能够引发众多关注,自然是有其道理的。
老戏骨们随兴说出的一个笑点,往往比剧本精心安排得更加真实自然,而那些毫不掩饰的情感流露瞬间,则将刻意塑造人设的流量明星远远甩在了身后。
这难道不正是为整个综艺领域竖起了一块品质的里程碑吗?
更重要的是,这些节目正在,打通了代际之间的那道“次元壁”。
北师大的彭侃老师讲得很恰当,当90后与60后一同吃住一同旅行时,年轻人陡然发觉:“原先我妈在跳广场舞的时候,竟然也能够跳出女团那般的风采!”
"老人们也惊觉:"现在小孩熬夜加班比我们当年种地还拼命
《老有意思旅行社》里,有位奶奶的“我很会亲”这一谐音梗在全网迅速走红不过,更为触动人心的是,她悄悄地抹着眼泪说道:“倘若老头子依旧在世……”
这些真实的生命故事,可比代购群里的养生鸡汤管用多了。
不过话说回来,某些节目组吃相有点难看。
就拿热播的《老有意思旅行社》和《这就是西游》来说明明打着关爱老人的旗号,背地里却把老人家当工具人使。
这边刚说,要帮老人达成梦想;接着就让七十岁的大爷去记住男团成员的名字。唐国强老师把“优酷”说成了“B站”之后这段内容被剪辑成表情包,在各个平台上大量地传播开去。
最让人气愤的是,把反诈宣传生硬地融合进旅行节目里,轻松愉快地就把原本很温馨的综艺节目搞得特别像电视购物的现场,这不是借着情怀的名义去收割粉丝吗?
深入剖析这些乱象,归根结底,仍是资本在推波助澜。
眼见银发经济这块巨大的蛋糕,制作方巴不得把老年人最后的一点价值彻底压榨干净。
有些节目,会让老人在烈日下录制外景;还有一些,则将催泪情节像工厂流水线一样批量生产,完全不顾老人的身体是否能够承受。
更为荒唐的是,某些编导根本没有与老人进行深入交流,仅凭主观臆断就给他们打上“守旧”“健忘”的标签。
这难道不正是新时代的一种年龄歧视吗?
我觉得要想把银发综艺做好,就得先学会把姿态放低,静下心来跟老人交流。
节目组能不能尽量少安排那些让人很疲惫的任务呀,多去了解一下老人内心真正的想法呢?
比如说让爷爷奶奶们自己去规划旅行路线,给大家讲讲他们那个年代在职场的经历。
别老是盯着白发和皱纹看,老拍特写镜头,得多记录老人跳街舞、玩直播的时候,那种充满活力的日常生活瞬间。
最重要的是,把剪辑权交给老人,别把他们说的真心话剪辑得跟剧本杀似的。
说到底银发综艺不该是消费老人的马戏团,而该成为照亮代际鸿沟的聚光灯。
当我们学会用平视而不是俯视的角度看待老龄化,这些节目才能真正成为连接不同时代的彩虹桥。
毕竟谁都有老去的那天,你今天怎么对待屏幕里的老人,明天年轻人就会怎么对待老去的你。
来源:子夜侃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