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第七期上,我看完只想说一句:这期把“好笑”两个字按在地上摩擦,又把“尴尬”举高高了。
《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第七期上,我看完只想说一句:这期把“好笑”两个字按在地上摩擦,又把“尴尬”举高高了。
以前我总觉得,再冷的场子也能靠演员救回来,可这一期让我第一次怀疑,是不是话筒本身出了问题。
我的好姐妹在一旁玩手机,听到我一路抱怨,当即说道:“是不是你对喜剧的接纳程度提升了?”
我认真思索一番,并非接纳程度变高,而是这期把“喜剧”悄悄换成了“情感讲演”,还强行塞进半碗励志鸡汤,搞笑成了佐料,主菜是“你瞧我多凄惨。”
KID把家庭梗唱成恐怖片,小帕的抑郁症成了健康海报
先聊聊KID吧,他把东亚家庭那种以愧疚为手段的教育方式用说唱表达出来。
听上去还挺新鲜的,但越听越觉得像是我妈在微信上连发十几条语音轰炸:“你要不好好工作,爸妈就白养你了。”
KID最后那句“当年你爸也是这么说的”,瞬间让这个段子变成了恐怖片,全场温度骤降,我身上的鸡皮疙瘩冒出来的时间,可比笑声早多了。
随后小帕上台,讲述抑郁症情况。
我得承认她将病状演绎得极为逼真,让我首次知晓“脑子里有只黑狗”并非只是比喻,而是确有其事。
不过她越讲越像是医院走廊里的健康宣传海报,我一边点头一边内心发慌:我是来寻乐子的,并非来复诊的。
李文谐音梗原地蹦跶,小雪花的“励志”让人想翻白眼
李文之前用英文名字来调侃,我原本想着能把“露西、莉莉、薇薇安”玩出不同的花样,可他又回到张伟、刘刚谐音梗,好似在原地跳动,跳几下就没了趣味。
后面的李白一、李白二,倒是让我笑了起来,不过就三秒钟,短得都不够我截表情包。
王继业的共享办公室更为不靠谱,花50块租工位、自封CEO,听着好似拼多多版的《华尔街之狼》,他自己也说那仅仅是自习室体验,别人肯定代入不进去。
小雪去西藏那次旅行,我差点以为自己调错了频道,怎么看起来跟《开讲啦》的录制现场一样。
她高原反应挺严重的,还得她妈妈给她吸氧,最后她竟然还坚持说“母女齐心登上人生高峰”。
我当时直接翻了个白眼:姐姐要不您先把氧气吸够了,再讲这种励志的话行不行?
毛豆一开口就凉爽!曹儿的猪鼻孔藏着真道理
待毛豆一到,才感受到空调格外地凉爽。
前台平常经他一讲,就像港片里快速切换的镜头一样,保安大爷一提到“掏松鼠穴”“五仁馅”这类词,我顿时笑得拍起桌子。
有趣的地方不必多说,就像饿了不需要找理由一样,毛豆一开口,就知道这顿饭一定差不到哪儿去。
曹儿小时候戳猪鼻孔然后被猪追这件事确实挺有意思的,结尾点明了“别乱戳别人鼻孔”的道理。
就跟我妈经常说的“别插着充电器睡觉”那样简单明了,可是全场的人都笑了。
原来最好的价值传递并非是硬要灌输给别人,而是把道理隐藏在笑料当中,让观众自己去感受。
越想拔高越翻车:观众不想被硬喂鸡汤
看下来我发现一个诡异规律:越想拔高的,越翻车;越松弛的,越炸场。好像演员和观众之间有一条隐形协议:你别把我当小孩喂鸡汤,我也不把你当专家要深度,大家公平交易,一句包袱换一声哈哈。
谈及我自身的生活,每当公司组织团建,总会有人将破冰游戏称作“团队协作的灵魂叩问”,我表面附和,内心只盼赶快离开。原本我和台上的小雪并无二致,都爱给平常之事添枝加叶,仿佛不升华就不够档次似的,不过真正的共鸣常常隐匿于最普通的话语中。
再想想为什么我们会害怕“只是好笑”?好像笑完不留痕迹就是低级。可毛豆的松鼠窝、哈哈曹的猪鼻孔,笑完我还记得,甚至想转述给朋友。好笑本身就是意义,不需要盖章认证。
当然也有人觉得节目拿抑郁症、原生家庭当梗是在消费痛苦。我倒觉得,问题不在议题,而在处理方式。小帕的“黑狗”让我沉重,KID的“爸爸也这么说”让我发凉,因为他们把痛苦原样端上桌,忘了撒一点喜剧糖霜。
换个角度想,如果嘉宾之间真的一点较劲都没有,那我们看到的“团魂”是不是也经过剪辑滤镜?鲁豫那句“再给点希望”之所以刺耳,不正是因为她下意识想维持温暖假象?也许镜头外,大家也在暗暗比谁的梗更炸,只是我们被剪进了“peace&love”版本。
说到底,综艺和人生一样,都有A面B面。我们既想要哈哈曹的轻松,也害怕小雪的鸡汤;既想听真话,又希望真话别太扎心。节目要做的,是在针尖上跳舞,而我们负责在弹幕里吵架,吵完继续追更。
所以下次再看到谁把脱口秀讲成TED,我会在心里默默递上一张纸条:姐妹,先让我们笑出来,再谈人生好吗?
来源:子夜观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