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觉得多管闲事:合作你情我愿,单依纯自己都说被优秀的人影响是幸运;
不是选边站,是创作的边界该怎么算?
7月19日《歌手2025》第十期,丁太升点评单依纯的《开始懂了》:
以后可以离常石磊远点。
为啥吵?
有人觉得多管闲事:合作你情我愿,单依纯自己都说被优秀的人影响是幸运;
有人觉得说到点子上:这两年单依纯的歌,常石磊的风格太抢戏,盖过了她自己。
核心就一个问题:
制作人的印记太重,歌手的个人标签还能保住吗?
大家到底在争什么?
他没否定常石磊厉害——毕竟是帮林忆莲拿过金曲奖、写过奥运主题曲的人。
但他点出一个现象:
常石磊风格太强,合作时容易变成制作人说了算,而不是歌手说了算。
业内早有说法:
好的合作是互相成就,比如林夕写词会贴王菲的声线,李宗盛给周华健写歌留足江湖气。
可要是制作人带着歌手走,歌手的特质就容易被磨没。
单依纯和他合作了5首歌(包括《开始懂了》《珠玉》),评价完全两极:
赞成的人说:
这是成长!跳出苦情歌,玩电子、搞实验,00后爱听。
据腾讯音乐报告,这5首歌00后播放占比60%,比她早期歌高了近30%。
反对的人说:
变得太快,老粉认不出了!
2020年她的歌是清澈、共情(比如《永不失联的爱》),现在成了先锋、实验。
尤其《开始懂了》,电子音效盖过她标志性的气声,有人说听不出是单依纯。
说到底,不是反对创新,是怕创新丢了根。
她不是第一个遇到这问题的。
年轻歌手和顶级制作人合作,总被问:
守着老标签,保住老粉?
跟着制作人闯新风格,哪怕老粉走?
单依纯工作室说:合作是探索,不是定型。
这话藏着无奈:
综艺里不创新可能被淘汰,可创新了,又会被说变味了。
往前数,例子不少:
周杰伦早期和钟兴民合作,编曲跟着旋律走(比如《七里香》的钢琴托着人声);
自己当制作人后,才有了《夜曲》《青花瓷》那种旋律和编曲互相搭的独特风格。
李宇春刚出道时,被说唱得不如演得好;
遇到张亚东后,《少年中国》里电子节奏和她的声线搭得刚好,才找到平衡。
关键从不是离得远不远,是合作里谁更有主动权:
歌手能不能守住自己的特点?
制作人是帮忙还是主导?
最后聊聊:
你觉得歌手和制作人该咋合作?
是歌手说了算,还是制作人引导着试?
评论区说说你心里天作之合的例子——哪首歌让你觉得歌手和制作人太配了?
来源:人文拾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