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千年工巧,铸今日智造!《中华考工记》跨时空呈现工业美学盛宴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7-29 19:38 1

摘要:7月27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摄制的大型工业文化节目《中华考工记》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首播,央视频、央视网同步上线。节目一经播出,引发社会广泛热议关注。

7月27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摄制的大型工业文化节目《中华考工记》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首播,央视频、央视网同步上线。节目一经播出,引发社会广泛热议关注。

作为首档向全世界传播中国工业文化的重磅力作,《中华考工记》以中国现存最早的工艺技术典籍《考工记》为引,回溯中国作为全球唯一拥有完整工业体系国家的文明源头,聚焦新时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涌现出的新质生产力成果,带领观众共同见证当代工业之美和古代造物智慧交相辉映的灿烂图景,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工业美学盛宴。

《考工记》中的工业智慧与精神一脉相承,成为铭刻在基因里的创新原力,铸就了今日机器人产业的钢铁脊梁。

为此,首期节目聚焦正在蓬勃发展的机器人领域,集结了中国专、精、特、新40款共80台全领域前沿机器人同台,首度全景呈现中国机器人产业版图,深度解码中国机器人产业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崛起密码,探寻支撑这场“智造革命”的千年工巧基因与现代创新力量。

01 跨越千年

探寻影响深远的中国工业文明之源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随着古朴悠扬的礼乐之声,节目在一段别开生面的古典舞《考工·图景》中拉开帷幕,时光仿佛穿越千年。

按照典籍《考工记》中的六大分类,舞者们依次演绎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6组30余个工种的劳动场景,展现工业之美、匠心之韵、工艺之精、人文之思,奠定了节目的审美基调和深厚意蕴。

《考工记》可谓中国古代的一本奇书。它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经2500多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书。

全书篇幅不长,仅7100余字,但内容却十分详尽,是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文献,实证了中国悠久灿烂的工业发展史,流淌着数千年的工业文明血脉。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在其主持编撰的《中国科技史》中称《考工记》是“古代技术体系的典范”。

为深入诠释《考工记》对当代中国工业发展带来的影响,首期节目中邀请到三位权威专家带来多维解读。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邹其昌认为,《考工记》反映了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手工艺的繁荣与多样化。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认为,《考工记》中包含的标准化思想和经验影响深远。书中大量的工种规范、制造工艺、设计思想、生产管理制度、分工合作机制等,对现代工业发展有很深远的启示意义。

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郝玉成提到,中国现已成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涵盖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考工记》证明了数千年前的老祖宗已经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让我们今天有足够的工业底气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首期节目创新性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中记载的古代官营手工业百工图景,创新融合AR技术与情景舞蹈的编排,通过标志性的工种动作语言,生动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技术发展的生动画面,让沉睡千年的百工智慧在当代舞台重焕新生。

《中华考工记》找到了一把精准开题的密钥,以中国现存最早的手工业技术专书《考工记》为锚点,找到当今中国工业化体系中的对应成果,从工业之美、业态之丰、工匠精神、科技创新等维度,回望中国古代工业文明的晨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展现古代智慧与现代创新的交融,并进一步揭示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背后之源。

02 重装集结

上演照亮未来的“机器人总动员”

很多观众还记得在2025元宵节晚会上撒贝宁和人形机器人同台飙戏的爆笑名场面,此次在《中华考工记》首期节目的舞台上,撒老师再次上演“赛博奇遇记”。

《中华考工记》由总台主持人撒贝宁、龙洋联袂主持。首期节目堪称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全家福,迎来了人形、特种、服务、工业四大类型的代表性产品悉数登场,用技术实力勾勒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节目中还邀请了演员于适、歌手周深等嘉宾与各路机器人“豪杰”同台花式过招,贡献了多个名场面。

首期节目中,人形机器人各显身手,“小擎”机器人与撒贝宁、于适共跳“斧头舞”,步态丝滑引众人模仿,展现超强运动力。

“小征”机器人完成全球首次机器人射箭上靶,与于适一决高下;特种机器人展现硬核守护力,消防机器人水炮射程可达近百米。

服务机器人则充满人文关怀,导盲机器人为周深引路避障,驮香槟塔化身端水大师,背后的研发故事更是引全场动容。

周深参加节目后发文表示,“来到#中华考工记#,收获好多!听到了令人振奋的中华工匠故事,也见识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从工业、医疗再到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领域,真的被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速度震撼到!”

《中华考工记》的舞台让人大开眼界,也让大家对未来“与机共舞”的生活充满期待。

其实,中华民族自古便有“机器代替人力”的浪漫遐思,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列子·汤问》中,就曾记载了一则“偃师造人”的故事。偃师献给周穆王的机关木偶“领其颅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拆解开来竟是皮革、木料、机关的精妙组合,这就是中国人对机器人最早的想象。

正是深植在中华民族基因中乘风破浪的想象力和永不止息的探索精神,推动着中华工业文明的传承创新和精进发展。

随着全世界的关注不断升温,中国机器人产业现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特种机器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已广泛应用到中国深海、航天、采矿等多个领域。

工业机器人始终处于全球主力军的地位,在千行百业中广泛应用;以扫地机器人、除草机器人为代表的服务机器人,功能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出口到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

2025年最火的人形机器人同样势头迅猛,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浙江、安徽等地已率先建成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今年4月,天工Ultra人形机器人以2小时40分42秒完成全球首届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让全球目光再次惊叹于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惊人跃迁。这张中国制造的新名片正在一步步打开人机协同的美好世界。

未来还有多远?机器人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还要多久?节目精准捕捉现实关切,将机器人应用的话题不断引向深入。

据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介绍,中国刚刚推出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团体标准,按照机器人的“感知认知、决策学习、执行表现、协作交互”等核心衡量标准,中国机器人目前处于G1~G1.5级别,通俗来讲,智商相当于3岁儿童的水平。未来机器人的应用,预计大概3年能进商超、酒店服务,5年能进工厂、田地打工,10年就可以服务家庭养老了。

这样的前景让人无比振奋。《中华考工记》首期节目不仅是机器人展示能力的舞台,更是人与技术的共鸣场。主持人、专家、创业者、大国工匠、科技爱好者齐聚,用故事串联起千年匠心与当代创新,让工巧之光不仅照进舞台,更照亮未来。

2500年前,一部记载着当时手工业分工和技术的专著《考工记》,以其精微的匠心技艺和深邃的造物智慧,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工业文明印记,成为中国科技史上的不朽经典。

2500年后,《中华考工记》以《考工记》为锚点,在传统与创新的交汇处,探寻中国智造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更以全新视角勾勒出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壮美图景。

来源:光华锐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