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依纯,怎么唱都被骂?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7-31 01:52 1

摘要:“因为这首歌只要唯美唱完,不需要深究演唱表达,很好掩盖了她最薄弱的部分”。

上一期《歌手》,单依纯终于通过邓丽君挽回了一点观众。

结果网友明夸暗讽,“因为邓丽君的歌就适合哼着唱”。

“因为这首歌只要唯美唱完,不需要深究演唱表达,很好掩盖了她最薄弱的部分”。

单依纯怎么唱什么都能引起口水战?

单依纯,自带争议

在新生代歌手里,争议最大的莫过于单依纯。

她是新生代里最受大家关注的歌手,但每一次唱歌都能引发一场口水战。

第十期,唱了一首孙燕姿的《开始懂了》。

有的人觉得她这版唱出了释然与开阔。

但有的人,像丁太升,就直言是她本季最差表演。

更是批了她的常石磊唱腔,“连发音都常石磊化了,我想冒昧的建议能不能稍微离常石磊远一点。”

孙燕姿的粉丝更是气不过,“好好的一首歌非要半张着嘴唱,又黏又腻”。

结果云端票第一,现场票倒数第一,更是引发单依纯“带资进组”的质疑。

唱《思念是一种病》更是灾难。

原唱齐秦的版本唱的是思念,张震岳和蔡健雅的版本则是生离死别的来不及,这两个版本都相对质朴,跟歌词的情绪是一致的。

但单依纯的版本,一上来就饱满有力。

网友辣评,不知道的以为在唱《咱们工人有力量》。

而且中间还加了一些欢快的编曲,还有各种转音、 RB 。

B 站 up 主新欢直接开麦:“你在俏皮什么东西,你看不懂歌词吗?看不懂歌词的意境吗?”

评论区也沦为战场。

支持的人说,一首歌本来就可以有不同的唱法。

“单年纪还小,唱不出孙燕姿那样的故事感是正常的”。

反对的人说,她根本不尊重歌曲,只是在炫耀自己的唱功。

“她只适合唱珠玉那种,全曲歌词不知所云,只要飘只要仙就行了”。

“她唱出了一种在经常出轨的老公过世后突然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在坟头哭丧但又难掩喜悦之情”。

网友还总结出了她的唱法公式,“开头蚊子哼哼,中间狮子吼吼,结尾蚊子哼哼”。

为什么她的音乐总陷入争议

一方面,这跟单依纯的唱法有关。

单依纯唱歌喜欢用气声、转音和即兴变调,咬字也比较松散。

这种唱法是模仿王菲的。

但问题在于 单只是对王菲的技术性模仿,没有结合自己的音色特点 。

王菲的基础音色是偏冷、空、疏离的。

高音区清透,但低音区略带沙哑,即便是唱《我愿意》这种甜歌,也能给人一种距离感。

但单依纯的音色是偏暖、柔、细腻的。

这种音色比较适合“温柔倾诉”,但一旦咬字过于绵软(如《想你时风起》),就可能被部分听众认为甜腻。

而且王菲的咬字是选择性模糊。

某些字上故意含糊,但关键句的咬字依然清晰。

比如《红豆》,“还没为你把红豆”的“把”字几乎不发音,但“有时候有时候”,却是非常清晰的。

这种演唱方式能让她显得慵懒但不腻。

但单依纯是“整体性黏连”。

她的咬字更连贯,每个字之间的过渡更柔和,流畅度也更高

如果歌曲本身情绪较浓,这种咬字会增强感染力,但如果歌曲本身较平淡,那就会显得过于绵软。

更何况现在乐坛很多这种氛围感唱法,大家反而更怀念以前那种清澈明亮的唱法,单依纯这种反而会被觉得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王菲的 Z 世代来说,单依纯的唱法就比较有个性。

另一方面就是她的编曲。

她的团队常常踩在审美的临界点上,既要艺术又要大众。

这种策略虽然能吸引特定群体,也也会因不符合另一部分听众的期待而招致批评。

比如,她的选的都是大众熟悉的抒情歌,但是改编方向又很激进。

就像《星 ·Sailing 》,把原曲的励志感改为朦胧抒情风,新派听众可能觉得“有新意”,但原曲听众就会觉得“破坏经典”。

而且常石磊还总喜欢给她做一些反本能的设计编排。

比如在歌里加一些电子脉冲音效,年轻的听众可能会觉得时髦,但习惯了传统抒情编曲的人就会觉得很割裂。

副歌部分也总喜欢加很多转音和变调,虽然能让人直观地感受到歌手的唱功,但也会让人觉得过于炫技。

《 Forever Young 》就是这样。

频繁地用即兴变调展示自己的音域控制力,但却割裂了歌曲原有的叙事连贯性,引发“炫技”质疑。

袁娅维早期也是这样,但她胜在能通过更强烈的律动平衡这种技术展示。

但单依纯唱歌又喜欢自由节奏,在听感上很容易让人角色拖沓松散,失去原曲的感觉。

真的是下一站天后?

很多人说单依纯是下一个天后。

但天后不仅是实力的认证,更是对歌手文化影响力与行业地位的综合评价。

要想成为“天后”,得满足三个核心条件:

一是是否具有市场统治力。

纵观以前的天后,不管是歌曲传唱度还是演唱会号召力,都是一骑绝尘。

王菲的《红豆》,蔡依林的《日不落》,哪一个不会唱?

即便是十几年后的今天,也能在音乐平台占据 TOP50 的位置。

其次是艺术认可度,也就是歌手的奖项、同行的认可,以及音乐创新性。

这是证明硬实力的关键。

蔡健雅三封金曲歌后,林忆莲的《盖亚》横扫金曲奖。

蔡依林重塑华语舞曲标准,王菲将英伦摇滚、 Trip-Hop 引入主流,《寓言》还被《滚石》评为“华语另类流行里程碑”。

最后就是歌手的个人魅力。

因为天后不仅是“唱歌好的人”,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所以天后得有超越音乐的 IP 价值。

不管是蔡依林还是王菲,都有非常鲜明的人设与视觉符号,影响力更是渗透到时尚、影视等各个领域。

而且她们都成功地引领了某一时期的集体情绪。

90 年代王菲的“疏离感”对应香港回归前的迷茫, 00 年的蔡依林呼应经济低迷期的奋斗精神。

如果综合这三个来看,单依纯距离天后尚且还有一段距离。

其实不光是她,在今天这个时代, 传统的“中间态”歌手本身越来越难突围了。

“中间态”指的是,既不够独立,也不够下沉。

拿单依纯来说,她之所以争议那么大,本质就在于她的音乐既不够 “ 下沉 ” 到广场舞市场,又不够 “ 尖锐 ” 到成为亚文化 icon 。

因为现在的市场已经从统一流行变成圈层割裂。

传统时代,歌手通过唱片公司统一推广,大众审美也相对集中。

但现在音乐消费已经变成无数个小圈层。

有广场舞、抖音神曲的下沉市场,如《乌梅子酱》《孤勇者》。

有走独立和先锋的亚文化圈层,如裘德、吕彦良。

也有袁娅维那样的技术流,马嘉祺那样的偶像流量圈层。

单依纯恰好落在技术流与大众抒情之间,前者希望她像袁娅维一样彻底玩转 Neo-Soul ,后者希望她产出《体面》式的爆款 K 歌。

天后需要不可替代性,所以要么极致化风格,要么走全民路线。

反正不管怎么说,留给“中间态”的时间不多了。

来源:财经大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