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犀利!《脱友》选手赛文道出的AI困境值得深思

飞飞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7-30 20:23 1

摘要:每年夏天,这档喜剧综艺都是我的固定期待——选手们总能从柴米油盐的日常里提炼出鲜活素材,用幽默做刃,剖开那些让人无奈又心酸的瞬间,又在字里行间藏着温情。观众在捧腹大笑时,总能撞见自己的影子,在共鸣里悄悄攒起一点情感的慰藉与力量。

又到了《脱友》开播的时节。

每年夏天,这档喜剧综艺都是我的固定期待——选手们总能从柴米油盐的日常里提炼出鲜活素材,用幽默做刃,剖开那些让人无奈又心酸的瞬间,又在字里行间藏着温情。观众在捧腹大笑时,总能撞见自己的影子,在共鸣里悄悄攒起一点情感的慰藉与力量。

今年的《脱友2》依然延续着这种犀利的社会观察。尤其是Seven那篇《有个AI梦男领导是啥体验》,让人格外印象深刻。他用带着自嘲的幽默讲完与“AI梦男领导”的交锋,笑点密集到让人拍案,可笑完之后,又忍不住琢磨起那些藏在段子里的深意。

我领导最近在跟风用一些大语言模型,他也用不明白,不过这也不怪他。因为想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模型的性能,需要使用者能说清自己的需求,这是我们领导的短板。他跟我说大模型不好用,让我过去帮他看一下。他就是这样,我叫他“this that型(这个那个型)”领导,因为他的指令一般就是“把这个东西弄成那个样子”。人工智能都被他问得不会了,说:“我很愿意帮助你,但是您没有提出需求,您能说一下需要我做些什么吗?”我领导把那个深度思考给点开,说:“你再好好想一想。”

听到这段时,我忍不住笑了——这说法简直和我们对接的甲方领导如出一辙。

无论是做PPT设计还是短视频广告,前期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吃透客户需求,而且必须是明确的需求:目标受众是谁?希望通过作品达成什么效果?所属行业有哪些特性需要体现?公司自身有什么偏好或禁忌?对色彩、调性有哪些具体想法……只有把这些细节厘清,后续的设计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否则,即便耗费大量精力,最终作品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通过语气、表情、动作,结合过往合作的前因后果辅助理解,但即便如此,精准捕捉需求尚且不算易事。面对AI时,如果只给出模糊的指令,却指望它能心领神会并给出理想反馈,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想让AI真正发挥价值,核心在于使用AI的人。就像这位“AI梦男领导”的情况所揭示的:首先,使用者对业务的精通程度是基础——只有足够懂业务,才能清晰描述自己想要什么;其次,要对AI的能力边界有认知,知道它擅长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学会向AI提出明确需求:打磨提示词、持续训练模型,让它在互动中逐渐贴合自己的需求。

说到底,AI再智能,也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能否让它“听话”又“高效”,终究考验的还是使用者的能力与方法。

我领导最近跟风AI,他每天发那种营销号,就那种可以用AI一键生成精美PPT。他转发给我,让我用里面的方式生成一下明天的PPT。怎么会有人信这个?我都不想用科学的角度来解释我们能不能一键生成一个PPT。你点开PPT还得双击呢。

领导说,你是学计算机的,你给我们公司弄一个自己的人工智能。我只能把网上这种开源的免费的模型套一个壳子,接一个接口,接到我们公司。但是受限于我本人的智力水平和那个电脑的性能。接下来的模型特别的笨,笨到什么程度呢?我问他阿姆斯特丹的旅游攻略,他跟我说,阿姆斯特朗登月……领导真的以为我们有一个很厉害的人工智能,他以为我们走起来了。

现在不少企业都有个通病:跟风追潮。流行什么就一头扎进去,今年人工智能是风口,就全员扑向AI;前几年区块链火,就集体研究去中心化;再早些,VR眼镜、元宇宙概念刚冒头,办公室里立刻摆满设备,连前台小姑娘都要背几句"虚拟社交生态"。每个风口来的时候,公司群里全是相关的培训链接,会议室白板写满术语,仿佛不如此就跟不上潮流,就要被时代抛弃。

这场景特像我小时候赶时髦。九十年代流行喇叭裤,我妈连夜给我裁了条裤腿能塞进两个篮球的裤子,结果穿了仨月,街上开始流行紧身牛仔裤,那条喇叭裤就被扔在衣柜最底层,现在翻出来能当拖把用。后来又跟风穿波点裙,全班女生都穿着圆点晃悠,老师点名都得喊"穿蓝波点的那个"——因为实在分不清谁是谁。

现在这股跟风劲儿比小时候猛多了。资本捧着AI概念满天飞,开会不提两句"大模型""算力"都不好意思散场,连卖煎饼的摊主都在研究"AI智能选酱系统"。可真要问一句:这AI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区块链在公司业务里实际落地了哪块?元宇宙展厅除了招待领导参观,还有谁进去过?十家企业里恐怕有九家答不上来。

其实企业跟人一样,核心得知道自己要什么。我妈后来再也不给我乱做衣服了,她说"你腿长适合直筒裤,穿波点显胖"——找准自己的路子,比追一百个潮流都管用。企业要是真能用AI优化供应链,用VR提升用户体验,那当然该上;可要是为了赶时髦,把本应用来打磨产品的钱砸进一堆用不上的技术里,最后就像我那条没穿几次的喇叭裤,除了占地方,没有任何用处。

潮流这东西,永远在变。但好产品、好服务的逻辑没变过:不是看流行什么,而是看用户需要什么。不然追来追去,最后只会像当年满大街穿一样衣服的我们,热闹一场,啥也没留下。

有个急活,我一个人熬到了凌晨3点,一己之力,把活全干完,人工智能睡得可踏实了。但是第二天早上我把那个活儿交上去的时候,我领导以为是人工智能干的,指着我纯人工写成的报告,赞不绝口跟我说:你看,这比你之前自己写的好多了。我领导现在就属于AI梦男。人工做的活,他不喜欢;人工智能做的,就喜欢。

前几天跟一个设计老友聊天,他一肚子苦水。现在不少客户特有意思,点名必须用AI设计视频,理由是“时髦、高效”,还得催着要,费用压得极低。结果呢?出来的东西乍一看花哨,细究全是硬伤——产品阴影反着打,材质纹理乱嫁接,剪辑断片不连贯,客户自己也懵了:“不对啊,怎么看着这么假?”最后作品全废,白忙活不说,还得听客户抱怨“这AI也不怎么样嘛!”

在设计领域,行内高手早就把AI当成趁手的工具了。就像老木匠用电动锯子,效率提上去了,活儿还是那个讲究章法的活儿。但关键得看设计是给谁用、干嘛用的。比如做产品推介的PPT和短视频,核心不是炫技,是让人信。信这产品是真的能解决问题,信它的材质扎实,信上手体验舒服,信掏了钱不亏。而AI设计出来的产品介绍视频,就是透着股“我是算法编的”的虚浮,怎么让人信服?

姜文说过一段话,我特别认同。他说现在电影的拍摄技术,比九十年代强太多了,特效、剪辑能玩出花来。可技术再好,剧本空洞,故事无聊,那也成不了好电影。因为观众要看的不是技术秀,是能扎进心里的表达。设计不也一样吗?AI能设计出好看的视频,但设计不出产品里藏着的用户需求;AI能拼出华丽的版面,却拼不出让人愿意买单的信任感。

说到底,技术从来都是工具。不盲目跟风追时髦,不迷信它能包打天下,也别排斥它能提高效率。

所以说,AI再聪明,也得有会用它的聪明人;工具再锋利,也得有握得住它的手。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等这股热潮沉淀沉淀,大家就该明白:设计的核心从来不是用什么做,而是为谁做、怎么做才能真的解决问题。急着赶趟儿的,最后可能只赶了个热闹。

来源:娱乐快闪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