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至,万物生。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包含着勉农劝耕的寓意,寄托着人们对五谷丰登、仓廪殷实的美好期盼,“舌尖”系列选择此时“上新”,恰恰顺应了农业生产的节律,体现出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越过节目兴衰的历史周期,《舌尖4》正在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时隔七年,《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在立春之日再度回归。
春至,万物生。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包含着勉农劝耕的寓意,寄托着人们对五谷丰登、仓廪殷实的美好期盼,“舌尖”系列选择此时“上新”,恰恰顺应了农业生产的节律,体现出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越过节目兴衰的历史周期,《舌尖4》正在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首播于2012年,以中华美食为出发点,讲述中国人历史悠久且独特的饮食习惯与饮食文化,不仅勾起了观众对于美食的垂涎,还有对生活的热爱、对故乡的眷恋,兼备地域之广度、历史之厚度、人文之深度,获得好评无数。
烟火气,是中国人的情感家园,亦是一以贯之的生活哲学。《舌尖4》将视线聚焦当下与中国食物关联最为密切的七个时空场景,从充满人情味、生活态的小切口深入主题,以小见大、以点及面,构建中国人饮与食的集体文化记忆,重温舌尖上的中国式温情。首集以“绝活”为题,伴随着轮船汽笛的轰鸣声,紧张而不失节奏的镜头快速切换,厨房似乎幻化成了一个江湖,“人们舞动十指,驾驭工具,双手触及之处,食物千变万化”,煎炒烹炸,刀光火影,甩钩、揉面、贴饼都透着快意潇洒。
“绝活”烹调五味,也串联出生活的万般滋味。品尝沿海滩涂红钳蟹的鲜美,离不开像朱英健等人创造的“奇门兵器”和数十年苦练的绝活,因为有双手之间的小肌肉群的精准调动,才有了餐桌上众人争抢的美味;海蜇是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凉拌食材,但其口感的留存要靠渔民们连续作业不停歇,从捕捞到运输均要眼明手快,特别是分拆环节,每拆一只最多15秒,如此速度,才有了全国各地食客味蕾可探索的至臻之境。至此,观众不再是屏幕外的观赏者,而是切切实实“同自然对话,和食物共情,与时代大潮相拥共进”。
风味美食中有着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也勾勒出时代变迁的坐标。浙江宁波,荡蟹的技法正渐行渐远;江苏泰州,大炉烧饼正面临着传艺的困难;江苏扬州,荔枝刀法、蓝花刀法、斩刀法带来不同的美学呈现;四川自贡,一代代厨师在古人的食谱上,留下今人的注解。古往今来,美食是寻常生活最具体的注脚。
温情之外,相比往季,《舌尖4》也别具幽默,网感十足。七年再见,解说词这样开场:“朋友,好久不见,这个久别重逢的时候,咱们必须吃点好的,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才算一餐好饭?”杭州西湖醋鱼的第一个镜头竟是在狭窄的出租车里,当司机被问及“吃没吃过西湖醋鱼”时,司机先是无奈摸鼻,后又扶额苦笑,最终沉默以对。同样,夸赞技法高超,无需堆叠辞藻,一句“无他,唯手熟尔”,也为观众带来会心一笑。
《舌尖4》对于人文情感体验的追求不止于此,秉承着全民共创、融合传播的理念,纪录片推出“都来拍舌尖”融媒体活动,第一集片尾的素材是从全国各地网友的镜头中收集而来,这些浸染人间烟火的画面中,有后厨“交响曲”,也有美食入口后溢出的满足,更有分享美食带来的感动。画面中没有精美的餐具,没有华丽的手艺,没有奇珍异宝的食材,“餐桌”也可能会在路边、高空、丛林等略显潦草的场景支起,但都没阻碍美食治愈人心、温暖生活力量的迸发。生活的真谛与乐趣,就藏在这些人间烟火里。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