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节目中,团队表演失利后,刘奕畅的状态明显不对。他站在台上,嘴唇抿得发白,手指无意识地抠着话筒,焦虑与不甘溢于言表。当导师进行点评时,他突然插话:“我觉得我们组输不是因为演技问题。” 话语间满是对评选公平性的质疑。同组的许绍洋见状,赶紧拉他衣袖示意,可话已出口,
这周在《无限超越班 3》的舞台上,演员刘奕畅的经历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深刻讨论。
节目中,团队表演失利后,刘奕畅的状态明显不对。他站在台上,嘴唇抿得发白,手指无意识地抠着话筒,焦虑与不甘溢于言表。当导师进行点评时,他突然插话:“我觉得我们组输不是因为演技问题。” 话语间满是对评选公平性的质疑。同组的许绍洋见状,赶紧拉他衣袖示意,可话已出口,无法收回。现场气氛瞬间降至冰点,尔冬升导演眉头紧锁,满脸严肃。
这一幕不禁让人联想到职场中的类似场景。
就像公司去年离职的技术大牛老张,他负责的项目竞标失败后,在复盘会上情绪激动,直接拍桌子,大声抱怨:“客户根本不懂行!我们的方案明明最专业!” 部门总监试图劝说,却无济于事。自那以后,再有重要项目,领导宁可交给能力稍弱但情绪稳定的小王。三个月后,老张提交了辞职邮件,老板也只是简单回复了一句 “祝好”。正如吴镇宇导师所说:“带着情绪演戏,永远演不好。” 这句话在职场中同样适用。
刘奕畅在节目中的种种表现,像极了职场中那些 “能力不错,却总在抱怨” 的同事。他们专业能力过硬,可一旦遭遇挫折,就深陷负面情绪无法自拔,要么觉得领导不识人才,要么怀疑同事暗中使坏。更糟糕的是,他们常常需要他人来安抚情绪,极大地消耗着团队的精力。就如节目里,许绍洋不得不放下自己的排练工作,先去开导刘奕畅。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重要的职场生存法则
1. 职场不是个人秀,单打独斗走不远
刘奕畅坚信“演技决定一切”,但《无限超越班》考核的不仅是演技,还有综艺感、团队配合、观众缘。
职场同样如此——
一个技术大牛如果只顾自我表现,拒绝配合团队节奏,反而会成为项目短板。
公司要的不是“最牛的员工”,而是“最能推动事情落地的人”。
职场真相:真正的实力,是让团队变得更好的能力。
刘奕畅在失利后情绪崩溃,队友不得不花时间安抚他。这种“情绪劳动”消耗的不仅是时间,更是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
现实中:
领导更愿意提拔的,未必是能力最强的,而是“最让人省心”的那个。
情绪恢复力比业务能力更决定职业天花板。
职场建议:
失败后先冷静,别让情绪影响下一场表现。
学会自我消化负面情绪,而不是让团队为你的心态买单。
3. 抱怨规则不公平?不如先学会适应规则
刘奕畅认为导演“只看流量不看实力”,但节目本质是综艺,需要兼顾专业性和话题度。职场同样如此——
公司资源有限,领导可能更倾向“稳妥”或“高回报”的方案。
与其抱怨“黑幕”,不如思考:如何在现有规则下,最大化自己的优势?
职场策略:
如果公司重“流量”(短期效益),那就用数据证明你的价值;
如果团队重“协作”,那就先成为那个“最靠谱的搭档”。
4. 第一印象的“人设”,决定你的职场口碑
刘奕畅初面试就被认为“难合作”,后续表现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标签。职场中同理:
如果第一印象是“情绪化”“难沟通”,后续需要十倍努力才能扭转印象。
专业能力决定你能否进门,职场情商决定你能走多远。
改进建议:
用行动代替辩解——失败后,先反思自己能改进什么,而非归咎他人。
学会倾听反馈——如果多个同事/领导指出你的问题,别急着反驳,先想想是否真有优化空间。
结语:实力是入场券,格局才是天花板
刘奕畅的困境,映射了许多职场人的痛点:有能力,却困在自我认知里。
真正的“超越”,不仅是业务能力的提升,更是认知层次的突围——
“演技”可以让你成为主角,但“格局”才能让你走得更远。
-End-
只为看见更多分享职场干货给你,助你跃上高阶职场。 分享生活感悟,让成长伴随一直年轻的自己!
来源:上官尉制造